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危化品运输车,旨在提供一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用于装运液态危化品的罐体和开设在罐体底部的主卸料口,所述主卸料口经螺栓连接有第一球阀,靠近于主卸料口的罐体部位开设有副卸料口,所述副卸料口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位于罐体内,所述副卸料口朝向罐体外连接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电性连接至运输车的蓄电池,所述增压泵与蓄电池之间串联有开关,所述增压泵的进液口可拆卸连接于卸料口,所述增压泵的出液口可拆卸连接有第二球阀。这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通过增压阀和排液管的配合,残留在罐体底部的危化品经过排液管被吸出,从而更加彻底地将罐体内的危化品排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
本技术涉及危化品运输车,特别涉及一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
技术介绍
危化品的运输是特种运输的一种,是指专门组织的技术人员对非常规物品使用危化品运输车或者运输船进行运输。现有技术中,运输危化品的运输车通常分为平板式运输车和罐体式运输车,平板式运输车用于装运非液体危化品,罐体式运输车主要用于装运液态危化品。在运输完成进行卸料时,位于平板式运输车上的危化品可采用直接搬卸的方式,而对于罐体式运输车进行卸货时,需要将罐体内的液态危化品通过罐体下方的卸料口而排出,但是罐体在运输车上时,通常呈倾斜放置,罐体的尾部高于其端部,而位于罐体尾部的车体下方设置有车轮,在该部位设置卸料口时无法进行排管,因此通常是将罐体的卸料口设置在两个车轮之间。大部分液态危化品会通过卸料口被排出,但是由于罐体呈倾斜设置,罐体内少量的液态危化品会堆积在罐体的较低端,导致液态危化品无法从罐体内被完全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其具有将罐体内的残余危化品排出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包括用于装运液态危化品的罐体和开设在罐体底部的主卸料口,所述主卸料口经螺栓连接有第一球阀,靠近于主卸料口的罐体部位开设有副卸料口,所述副卸料口连接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位于罐体内,所述副卸料口朝向罐体外连接有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电性连接至运输车的蓄电池,所述增压泵与蓄电池之间串联有开关,所述增压泵的进液口可拆卸连接于卸料口,所述增压泵的出液口可拆卸连接有第二球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卸料时,先将输液管道分别连接至第一球阀和第二球阀,接着打开第一球阀,罐体内的大部分危化品通过主卸料口被排出,随后打开第二球阀,并同时打开增压阀,残留在罐体底部的液体通过排液管被吸出罐体。通过增压阀和排液管的配合,残留在罐体底部的危化品能够被吸出,从而更彻底地将危化品从罐体内吸出。进一步设置:所述排液管为软管,所述排液管的端部插设有软管接头,所述软管接头固定连接于副卸料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管的延展性更好,在罐体内承受液体压强时不易损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进一步设置:位于罐体内的最低端开有汇流槽,所述排液管远离副卸料口的端部位于汇流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汇流槽设置在罐体的最低端,残留在罐体内的液态危化品流至汇流槽内,从而实现对残留危化品的收集。进一步设置:所述排液管位于汇流槽内的端部套设有配重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液管的端部设置的配重圈能够使排液管的端口始终位于汇流槽的槽底,从而能够更加完全的吸出汇流槽内的残余危化品。进一步设置:所述排液管位于汇流槽内的端口套有滤布,所述滤布的边沿被压紧在配重圈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防止危化品内的杂质进入排液管内,造成排液管堵塞的现象发生。进一步设置:所述汇流槽与副卸料口之间开有容纳槽,所述排液管位于容纳槽内,所述容纳槽靠近汇流槽的端部设有卡扣件,所述排液管被锁扣在卡扣件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液管的端部被固定在汇流槽内,避免由于车辆的晃动而使排液管端部位于汇流槽外侧。进一步设置:所述卡扣件包括底座和压片,所述压片呈弧形,压片横跨在容纳槽上,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容纳槽两侧,所述压片经螺栓连接于底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可拆卸的连接结构,便于后期对排液管的维修和清理。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增压阀和排液管的配合,残留在罐体底部的危化品经过排液管被吸出,从而更加彻底地将罐体内的危化品排出。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体现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用于体现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是用于体现罐体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用于体现图3中B部的放大图。图中,1、罐体;11、主卸料口;111、第一球阀;12、副卸料口;121、第二球阀;122、增压泵;123、开关;13、汇流槽;14、容纳槽;2、排液管;21、软管接头;22、配重圈;23、滤布;3、卡扣件;31、底座;32、压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参照图1和图2,包括罐体1和开设在罐体1底部的主卸料口11,主卸料口11处经螺栓连接有第一球阀111。罐体1主要用于转运液态危化品物料,在运送到规定地理区域后,将输送管道连通至第一球阀111上,罐体1内的液态危化品经过输送管道得到卸除。参照图1和图2,但是在实际取料过程中,由于罐体1在运输车上呈倾斜放置,少量物料会堆积在罐体1的最低处,为了能将堆积在罐体1最低处的物料取出,在罐体1下方且靠近于主卸料口11开设有副卸料口12。参照图2,副卸料口12的下方设有增压泵122,增压泵122电性连接于运输车的蓄电池,在增压泵122和蓄电池之间串联有开关123。增压泵122的进液口经螺栓连接于副卸料口12,增压泵122的出液口经螺栓连接有第二球阀121。参照图3,位于罐体1内铺设有排液管2,排液管2为软管,排液管2的一端伸向罐体1的最低端,另一端伸向副卸料口12(参照图2)。参照图3,排液管2伸向副卸料口12的一端设有软管接头21,软管接头21一端插设在排液管2内,另一端与副卸料口12之间固定连接。参照图3,在罐体1内且位于罐体1的最低端开有汇流槽13,排液管2远离副卸料口12(参照图2)的端部位于汇流槽13内。当罐体1内的大部分液态危化品通过主卸料口11被排出后,少量残余的危化品汇流到汇流槽13内,开启增压泵122,排液管2吸收汇流槽13内的危化品。参照图3和图4,为了使排液管2的端口能够始终位于汇流槽13的槽底,排液管2位于汇流槽13的的端口处套设有配重圈22,同时为了防止危化品中的杂质堵塞排液管2,在该端口处还套有滤布23,滤布23的边沿被压紧在配重圈22内。参照图3和图4,为了避免在运输车的运输过程中,由于道路的颠簸,致使排液管2的端部从汇流槽13内滑出,在汇流槽13和副卸料口12之间开有容纳槽14,排液管2位于容纳槽14内,在容纳槽14靠近汇流槽13的端部设有用于压紧排液管2的卡扣件3。参照图3和图4,卡扣件3包括底座31和压片32,底座31固定连接在容纳槽14的两侧,压片32呈弧形设置,压片32的两端经螺栓连接在底座31上。弧形状的压片32能够将排液管2始终压紧在容纳槽14内,同时设置的配重圈22能够使排液管2的端部始终位于汇流槽13的槽底,能够更加彻底地吸收集中在汇流槽13内的危化品。具体工作过程:在运输到指定位置后,首先将输送管道分别连通至第一球阀111和第二球阀121,随后开启第一球阀111,罐体1内的大部分危化品通过主卸料口11被取出,少量残余液态危化品汇流到汇流槽13内,接着开启增压泵122和第二球阀121,增压泵122将汇流槽13内的残余危化品吸出,通过第二球阀121,罐体1内的残余危化品被取出。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包括用于装运液态危化品的罐体(1)和开设在罐体(1)底部的主卸料口(11),所述主卸料口(11)经螺栓连接有第一球阀(111),其特征是:靠近于主卸料口(11)的罐体(1)部位开设有副卸料口(12),所述副卸料口(12)连接有排液管(2),所述排液管(2)位于罐体(1)内,所述副卸料口(12)朝向罐体(1)外连接有增压泵(122),所述增压泵(122)电性连接至运输车的蓄电池,所述增压泵(122)与蓄电池之间串联有开关(123),所述增压泵(122)的进液口可拆卸连接于卸料口,所述增压泵(122)的出液口可拆卸连接有第二球阀(1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包括用于装运液态危化品的罐体(1)和开设在罐体(1)底部的主卸料口(11),所述主卸料口(11)经螺栓连接有第一球阀(111),其特征是:靠近于主卸料口(11)的罐体(1)部位开设有副卸料口(12),所述副卸料口(12)连接有排液管(2),所述排液管(2)位于罐体(1)内,所述副卸料口(12)朝向罐体(1)外连接有增压泵(122),所述增压泵(122)电性连接至运输车的蓄电池,所述增压泵(122)与蓄电池之间串联有开关(123),所述增压泵(122)的进液口可拆卸连接于卸料口,所述增压泵(122)的出液口可拆卸连接有第二球阀(1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液管(2)为软管,所述排液管(2)的端部插设有软管接头(21),所述软管接头(21)固定连接于副卸料口(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危化品运输车的卸料结构,其特征是:位于罐体(1)内的最低端开有汇流槽(1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新江,张睿智,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浩宇物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