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厚度尺寸相异的各种门的设置于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将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枢轴10距固定框体1内侧面1a的距离还长,枢轴14配置枢轴11和枢轴13的中间部,将枢轴14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还长,将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枢轴13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还长。在枢轴10和枢轴14之间设张力螺旋弹簧16。(*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门闭锁状态下使门配置在固定框体的开口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在门闭锁状态中,固定翼板和转动翼板等各构成零件隐蔽在固定框体的开口部内和门的背面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虽已公知,但对应于适用对象的门的实际厚度及尺寸仍须要设计变更四轴的相对位置,存在缺乏通用性的问题。又,公知的四轴隐蔽式铰链,因不具备把门保持在开放状态的装置,有时被风吹动的门会无意中旋转而闭锁,因此在有必要把门保持在开放位置时,就有必要另外安装撑条(stay)装置等门开放保持器具。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于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它具有可适用于厚度尺寸相异的各种门的通用性,又可正确阻止门的无意中闭锁动作。以下,使用附图中的参照元件标号加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设置于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包括固定于固定框体1之内面1a上,并在前端部设置第一轴孔3和第二轴孔4,而将第一轴孔3配置成比第二轴孔4更接近固定框体内面1a的固定翼板5;固定在配置于固定框体1的开口部17外侧的门6的背面6a上,而在前端部设置第三轴孔7和第四轴孔8,并将第四轴孔8配置成比第三轴孔7更接近门背面6a的转动翼板9;以通过第一轴孔3的第一固定枢轴10将前端部连接于固定翼板5上,以通过第三轴孔7的第一可动枢轴11将后端部连接于转动翼板9上,在门闭锁时位于固定翼板5的背后位置的第一连接板12;及以通过第二轴孔4的第二固定枢轴13而将前端部连接于固定翼板5上,通过第四轴8的第二可动枢轴14而将后端部连接于转动翼板9上的第二连接板15所构成。在门闭锁状态中,将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固定枢轴10距固定框体1内侧面1a的距离还长,将第二可动枢轴14配置在第一可动枢轴11和第二固定枢轴13的中间部,将第二可动枢轴14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还长,将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二固定枢轴13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还长。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四轴隐蔽式铰链除了上述构成以外还具备在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可动枢轴14之间所张设的张紧螺旋弹簧16,在门开放状态下,第二可动枢轴14设定成比连接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固定枢轴13的直线更靠近固定框体内面1a的位置。在门闭锁状态下,门6配置在固定框体1的开口部17的内侧空间内。当开放门6时,第一连接板12以第一固定枢轴10为中心向离开固定框体内面1a的方向旋转,转动翼板9以第一可动枢轴11为中心与第一连接板12相对旋转,且更远离固定框体内面1a。此时,第二连接板15以第二固定枢轴13为中心一面向离开固定框体内面1a的方向旋转,而一面引导限制以第二可动枢轴14所连接的转动翼板9的转动。当第一连接板12的前端部挡接第二连接板15之前端而阻止可动翼板9的活动时,门6会开放到90度位置为止,而门6的背面6a达到与固定框体1的外面1b相对的位置上。将张力螺旋弹簧16设置在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可动枢轴14间的四轴隐蔽式铰链中,第二可动枢轴14相对连接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固定枢轴13的直线而位于固定框体内面1a的相反侧时,可动翼板9可依张力螺旋弹簧16的弹性力而向闭锁方向被旋转弹压。克服该旋转弹压力而进行门的开放操作时,进行门6的开放,在连接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固定枢轴13的直线超出固定框体内面1a之侧的瞬间,第二可动枢轴14因张力螺旋弹簧16的弹压而反转,可动翼板9即向开放方向被弹压。因此,门6可自动全开到90度位置为止。附图说明图11及图12所示的适用例中,在固定框体1的内面1a上设有预定深度的安装用凹部2,固定翼板5嵌入该凹部2且固定在固定框体1上。在图8和图9所示的适用例中,安装用凹部未设在固定框体1的内面1a上。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设置于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的正面图。图2为该隐蔽式铰链之后视图。图3为该隐蔽式铰链之平面图。图4为该隐蔽式铰链之底面图。图5为该隐蔽式铰链之左侧面图。图6为该隐蔽式铰链之左侧面图。图7为图1的A-A线断面图。图8为图3的B-B线断面图。图9为表示前述隐蔽式铰链的适用例的门闭锁状态的正面。图10为图9的隐蔽式铰链的门开放状态的正面图。图11为表示前述隐蔽式铰链的另一适用例的门开锁状态的正面图。图12为图11的隐蔽式铰链之门开放状态的正面图。〔元件编号的说明〕1固定框体 2安装用凹部3第一轴孔 4第二轴孔5固定翼板 6门7第三轴孔 8第四轴孔9转动翼板 10第一固定枢轴11第一可动枢轴 12第一连接板13第二固定枢轴 14第二可动枢轴15第二连接板 16张力螺旋弹簧17固定框体之开口部图示的实施例中,固定翼板5通过安装板部18的透孔19的小螺钉20而固定在固定框体1之内面1a上,而第一连接板12上设有小螺钉20之头部的退避用通孔21。第一轴孔3和第二轴孔4,设在断面为U字形的固定翼板5的竖起板部22上,第二轴孔4设在第一轴孔3的斜上侧。在弯曲成L字状之转动翼板9的端部上,呈直角突设安装板部23,转动翼板9通过安装板部23的透孔24的小螺钉25而固定在门6的背面6a上。第三轴孔7和第四轴孔8,设在断面U字状的转动翼部9的竖起板26上。第一连接板12也形成断面呈U字状,而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一可动枢轴11嵌插于竖起板部27的轴孔内。第二连接板15也形成断面U字状,第二固定轴13和第二可动枢轴14嵌插于竖起板部28的轴孔内。张力螺旋弹簧16的各环形末端部,嵌在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可动枢轴14的延长端部的圆周沟部29、30上。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可动枢轴14由C形卡环防止其脱出,第二固定枢轴13和第一可动枢轴11的两端部以铆接固定。如以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设置于门内侧之四轴隐蔽式交链,利用第一固定枢轴10将第一络板12的一端部连接在固定翼板5上,利用第一可动枢轴11将第一连接板12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转动翼板9上,利用第二固定枢轴13将第二连接板15的一端部连接在固定翼板5上,再利用第二可动枢轴14将第二连接板15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转动翼板9上,在门闭锁状态下因将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固定枢轴10距固定框体1内侧面1a的距离还长,将第二可动枢轴14配置在第一可动枢轴11和第二固定枢轴13的中间部,将第二可动枢轴14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还长,将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二固定枢轴13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还长,所以,具有可适用于厚度尺寸相异的各种门的通用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设置于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还具备在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可动枢轴14之间所张设的张力螺旋弹簧16,在门开放状态下,第二可动枢轴14设定成在比连接第一固定枢轴10和第二固定轴13的直线更靠固定框体内面1a的位置,故可正确地将门6保持在开放状态,并可避免因风吹动而无意中闭锁旋转的危险,而且无必要另外安装撑条装置等的门开放保持器具。并且,门6的闭锁状态亦可以张力螺旋弹簧16的旋转弹压力而得以正确保持。权利要求1.一种设置于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包括固定于固定框体(1)的内面(1a)上,并在前端部设置第一轴孔(3)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设置于门内侧的四轴隐蔽式铰链,包括固定于固定框体(1)的内面(1a)上,并在前端部设置第一轴孔(3)和第二轴孔(4),将第一轴孔(3)配置成比第二轴孔(4)更接近固定框体内面(1a)的固定翼板(5);固定在配置于固定框体(1)的开口部(17)外侧的门(6)的背面(6a)上,在前端部设置第三轴孔(7)和第四轴孔(8),并将第四轴孔(8)配置成比第三轴孔(7)更接近门背面(6a)的转动翼板(9);以通过第一轴孔(3)的第一固定枢轴(10)而将前端部连接于固定翼板(5)上,以通过第三轴孔(7)的第一可动枢轴(11)而将后端部连接于转动翼板(9)上,在门闭锁时处于固定翼板(5)的背后位置的第一连接板(12);以及通过第二轴孔(4)的第二固定枢轴(13)而将前端部连接于固定翼板(5)上,以通过第四轴(8)的第二可动枢轴(14)而将后端部连接于转动翼板(9)上的第二连接板(15);其特征为,在门闭锁状态下,将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枢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固定枢轴(10)距固定框体(1)内侧面(1a)的距离更长,将第二可动枢轴(14)配置在第一可动枢轴(11)和第二固定枢轴(13)中间部,将第2可动枢轴(14)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的距离更长,将第一可动枢轴(11)距固定框体内面(1a)的距离设定成比第二固定枢轴(13)距固定框体内面(1a)距离更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田幸一,
申请(专利权)人: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