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3791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其包括支座组件、计重式悬撑组件、引流调节组件、控制器及电源组件构成;计重式悬撑组件可为引流袋提供支撑,并向控制器反馈引流袋中积液重量的变化状态;引流调节组件包括工作状态由控制器调控的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借助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共同对引流管作用可实现并调控负压引流过程,借助第一轧管机构可对常压引流过程进行调控。本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采用智能化设计,与现有常规引流组件配合使用可实现定时引流、定量引流及定速引流的自动控制,提高了引流操作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具有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两种引流模式,可满足大部分的临床引流所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临床引流辅助的智能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正常状态下,人体胸腔、腹腔内都有少量液体,对腔室内的脏器起润滑作用,如在病理状态下导致腔室内液体量增加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时,将成为一种病症,如胸水和腹水。造成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的病因有很多,是临床非常常见的病症,虽然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仅是一种病征,但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腹腔积液会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不利于病因的治疗,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具有大量腹腔积液和大量胸腔积液病征的病例,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先进行积液引流。在临床对大量积液引流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根据病例的病情状况而对日引流次数、每次的引流量、引流速度等临床参数具有特定要求,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引流过程中的临床参数通常都是由医护人员或病人家属来人为主观控制而实现的,目前的这种人为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往往由于在医嘱的口头传达中产生误解或是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而造成引流过程未能按医生预期方式进行,因引流不当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及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在引流过程中实时引流量及引流速度通常都是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的,误差较大,也使得引流效果难以保证,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控制方式显然会增加了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的负担。引流袋是比较低廉的医疗用品,是临床积液引流中作为末端容器的最佳选择,但其只能适用于常压下的常规胸水引流操作,而无法适用于负压引流之中,如进行负压引流时通常需借助价格较引流袋高的水封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智能化设计,能够与现有引流袋和引流管配合使用而实现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并可根据预设的引流起始时间、单次引流量、引流速度等引流参数对而每次引流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其包括:支座组件,其包括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立柱前侧的安置板;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一称重杆和一悬撑梁,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杆与一由安置板支撑的称重传感器相连接;悬撑梁由称重杆的下部提供支撑而位于安置板的下方,悬撑梁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并进行锁定,悬撑梁沿安置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固定夹;当引流袋与悬横梁组合后,引流袋仅由悬撑梁提供支撑,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第一轧管机构、第二轧管机构及电机装置,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的结构一致,均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壁的凹座、限定在凹座内可旋转的公转轮、位于公转轮外侧可随公转轮进行公转且可自转的轧辊;两凹座间隔分布且各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弧形侧壁与对应的公转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容纳引流管的弧形间隙;两轧辊形状相同且公转半径相等;电机装置与两公转轮经传动机构连接,其可驱使两轧辊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和同时反向公转,且两轧辊公转转速始终相等;安置板前侧开设有用于卡固引流管的常压安置槽和负压安置槽,常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负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两弧形间隙中先后穿过;每个轧辊正向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可将弧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而后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向后流动,直至引流管位于弧形间隙内的部分恢复导通状态,完成一次流体输出;两轧辊在正向公转过程中将交替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使引流管中的流体连续性的向后流动;两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位于与弧形间隙相对的一侧;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对电机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及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两轧辊正向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通过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两轧辊以较低的转速进行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对引流管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两轧辊调节至初始位置再执行关机;经设置键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进行手动控制,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耗电原件提供工作电流。本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为:①将本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放置在低于患者的地面或平台上,将引流袋经固定夹固定于悬撑梁下侧,此时引流袋悬垂于安置板与底座之间;按常规引流操作将引流管前端与患者待引流的腔室连通并进行固定,通过设置键将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调节至开机状态;②如进行常压引流,将引流管的中下部卡固于常压安置槽中,确保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借助注射器等负压装置为引流管尾端提供负压,待积液进入引流管的中下部后,利用设置键使两轧辊进行适当公转,使第一轧管机构中轧辊将弧形间隙中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将引流管的下端与引流袋连接,调节安置板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安置板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通过设置键将引流模式设置为常压引流模式并将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常压引流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来调节第一轧管机构中轧辊对引流管的挤压程度,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③如进行负压引流,先将引流管的中下部卡固于部分负压安置槽中并确保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而后借助设置键使两轧辊进行公转,直至第二轧管机构中的轧辊移动至与弧形间隙相对的一侧,然后将引流管卡固于其余的负压安置槽中并确保引流管从第二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此时引流管安置在了整个负压安置槽中并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调节安置板的高度,使引流管位于安置板与引流袋之间的部分呈自然伸展状态,通过设置键将引流模式设置为负压引流模式并将引流参数预设在控制器中,此时便完成了负压引流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后,控制器便可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来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即间接控住引流管所进行的流体输出状态,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进一步而言,所述的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配备有遥控装置,所述的遥控装置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显示元件及指令输入元件,且内部预装有控制程序;所述的控制器中集成有一无线传输模块,遥控装置与控制器可经无线传输模块而匹配连接,当遥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座组件,其包括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立柱前侧的安置板;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一称重杆和一悬撑梁,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杆与一由安置板支撑的称重传感器相连接;悬撑梁由称重杆的下部提供支撑而位于安置板的下方,悬撑梁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并进行锁定,悬撑梁沿安置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固定夹;当引流袋与悬横梁组合后,引流袋仅由悬撑梁提供支撑,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第一轧管机构、第二轧管机构及电机装置,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的结构一致,均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壁的凹座、限定在凹座内可旋转的公转轮、位于公转轮外侧可随公转轮进行公转且可自转的轧辊;两凹座间隔分布且各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弧形侧壁与对应的公转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容纳引流管的弧形间隙;两轧辊形状相同且公转半径相等;电机装置与两公转轮经传动机构连接,其可驱使两轧辊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和同时反向公转,且两轧辊公转转速始终相等;安置板前侧开设有用于卡固引流管的常压安置槽和负压安置槽,常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负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两弧形间隙中先后穿过;每个轧辊正向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可将弧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而后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向后流动,直至引流管位于弧形间隙内的部分恢复导通状态,完成一次流体输出;两轧辊在正向公转过程中将交替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使引流管中的流体连续性的向后流动;两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位于与弧形间隙相对的一侧;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对电机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及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两轧辊正向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通过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两轧辊以较低的转速进行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进行调控,使第一轧管机构中的轧辊对引流管施以不同程度的挤压,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控制器在收到关机指令后,先将两轧辊调节至初始位置再执行关机;经设置键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进行手动控制,显示屏用于显示控制器中掌握的数据信息;电源组件,其安设在安置板上,由蓄电池及若干变压模块构成,用于为耗电原件提供工作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医用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座组件,其包括底座、由底座支撑而竖直延伸的立柱、由立柱支撑而位于底座上方、立柱前侧的安置板;计重式悬撑组件,其包括一称重杆和一悬撑梁,称重杆的中上部由安置板限定而使称重杆上下延伸且不可绕中心轴旋转,称重杆与一由安置板支撑的称重传感器相连接;悬撑梁由称重杆的下部提供支撑而位于安置板的下方,悬撑梁可沿称重杆调节上下位置并进行锁定,悬撑梁沿安置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设有用于夹持引流袋顶部的固定夹;当引流袋与悬横梁组合后,引流袋仅由悬撑梁提供支撑,称重传感器可拾取引流袋中积液的重量变化状态并输出对应的重量信号;引流调节组件,其包括第一轧管机构、第二轧管机构及电机装置,第一轧管机构和第二轧管机构的结构一致,均包括一开设在安置板前侧壁的凹座、限定在凹座内可旋转的公转轮、位于公转轮外侧可随公转轮进行公转且可自转的轧辊;两凹座间隔分布且各设有一段呈圆弧状的弧形侧壁,弧形侧壁与对应的公转轮两者中心轴重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可容纳引流管的弧形间隙;两轧辊形状相同且公转半径相等;电机装置与两公转轮经传动机构连接,其可驱使两轧辊同时进行正向公转和同时反向公转,且两轧辊公转转速始终相等;安置板前侧开设有用于卡固引流管的常压安置槽和负压安置槽,常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从第一轧管机构的弧形间隙中穿过,负压安置槽可引导引流管依次从第一轧管机构与第二轧管机构的两弧形间隙中先后穿过;每个轧辊正向公转过程中,每次进入弧形间隙后,可将弧形间隙内的引流管挤压至阻断状态,而后将通过自转始终轧着引流管进行移动,驱使引流管中的流体向后流动,直至引流管位于弧形间隙内的部分恢复导通状态,完成一次流体输出;两轧辊在正向公转过程中将交替的促使引流管进行流体输出,使引流管中的流体连续性的向后流动;两轧辊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轧管机构的轧辊位于与弧形间隙相对的一侧;控制器,其固定于安置板上,前侧设有设置键与显示屏;设置键用于向控制器中输入每次引流的引流模式和引流参数以及开关机指令;引流模式包括常压引流和负压引流,引流参数包括引流起始时间、引流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引流的积液重量即引流速度、单次引流积液重量即单次引流量;控制器可获取称重传感器连续实时反馈的重量信号,并以此计算出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控制器可对电机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进而可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向及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在负压引流模式中,控制器使两轧辊正向公转,并基于实时引流速度、单次实时引流量以及预设的引流参数通过对两轧辊的公转启停、公转转速进行调控,实现定时引流、定速引流及定量引流;在常压引流模式中,基于虹吸效应实现常压引流,控制器使两轧辊以较低的转速进行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才丰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飚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