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检旋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36676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检旋切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内刀管外侧的动态密封结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在所述内刀管外形成有空腔,所述内刀管包括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内设有密封圈,所述空腔包括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侧,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具有腔间间隙,以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将大气引入,形成吸出强度更佳的流通气流;该流通气流可更高效地将对应位置的旋切下的组织送至后端的集样器,有效提高了出样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检旋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检旋切装置。
技术介绍
活检旋切装置在微创外科穿刺手术中广为使用,首先,采用穿刺刀头可以确保手术创伤小,不需要缝针,既能符合诊治要求,还能确保外形上的美观,特别是一些乳房或脸部等,创面小好愈合、遗留刀疤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因此更易受大多数女性朋友们的欢迎。而真空输助乳腺样本活检与旋切是目前用于乳房活检手术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需要对乳腺可疑病灶进行重复切割,以获取足够乳腺的组织学标本,以便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同时还可以进行乳腺良性肿瘤的微创切除。旋切装置头部采用小直径的穿刺头进行穿刺,穿刺头尾部与外刀管头部同轴固定。外刀管外套于同轴装配的内刀管外。外刀管头部具有刀槽,穿刺完成前内刀管头部处于最远端,穿刺完成后内刀管旋转退后,刀槽打开,与此同时负压系统将肿瘤组织吸入刀槽。内刀管头部开有内倒角刃口,组织吸附完成后内刀管旋转前进,对组织进行旋切,切除下的组织被持续的负压经由内刀管内腔吸入到旋切装置尾部的样品收集容器。旋切装置主要通过负压系统将切下的肿瘤组织吸出,或者可以理解为利用刀槽与系统之间的压差将组织运输到样本收集容器。然而,当完成一次的吸附切除工作后,刀槽周围的压强等于内刀管内的压强,整个刀组处于等压状态,吸附切除的组织不易于从刀槽流出至集样器,从而造成出样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检旋切装置,以解决出样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活检旋切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刀管与外刀管,所述内刀管位于所述外刀管内侧,所述外刀管的首端设有穿刺头,所述内刀管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直接或间接连接集样器;所述的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刀管外侧的动态密封结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在所述内刀管外形成有空腔,所述内刀管包括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穿刺头,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内设有密封圈,所述空腔包括位于所述密封圈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第一腔体与位于所述密封圈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管段外壁与所述外刀管内壁之间的管间间隙;所述管间间隙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连通所述内刀管的内侧空间;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侧,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具有腔间间隙,以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侧,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密封接触,以隔断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可选的,所述第一管段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设有刃口结构,所述外刀管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管壁部分设有刀槽,所述内刀管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直接或间接连接集样器;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刃口结构处于所述刀槽内;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刃口结构不处于所述刀槽内侧。可选的,所述的装置,还包括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设置的通气缝,所述通气缝设于所述刃口结构,或者设于所述刃口结构与所述第一管段,所述通气缝连通所述刃口结构的内侧空间与所述管间间隙,所述刃口结构的内侧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管段的内侧空间。可选的,所述通气缝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气缝环绕所述内刀管的轴向均匀分布。可选的,所述通气缝包括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设置的主缝部,以及分别设于所述主缝部两端的圆形端部。可选的,所述刃口结构包括环状的刃口连接部与刃尖部,所述刃尖部设于所述刃口连接部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所述刃口连接部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段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可选的,所述刃口连接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小于所述外刀管的内径。可选的,所述刃尖部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末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刀管的内径。可选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底座与密封套筒,所述密封底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刀管外,所述密封套筒与所述密封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套筒与所述密封底座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具有安装缝隙,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安装缝隙,所述密封套筒位于所述内刀管外侧,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密封底座内,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密封套筒内。可选的,所述密封套筒包括套筒本体与筒体连接部,所述套筒连接部设于所述套筒本体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侧,所述套筒连接部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底座的外侧,所述套筒本体与所述密封底座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安装缝隙。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活检旋切装置,针对于出样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现,可以通过将大气从外界引入而打破等压状态,从而使得组织能够高效地被吸出,其中,本专利技术通过动态密封结构与其中的密封圈,提供了一个能够与内外管间管间间隙连通的第一腔体,以及能够与外界大气连通的第二腔体;在旋切时,内刀管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被密封圈封闭,可在封闭情况下将组织吸入刀槽内,旋切后,刀槽周围与内刀管内产生的压强相当,在内刀管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通过第二管段外的腔间间隙连通,可将大气引入,形成吸出强度更佳的流通气流,该流通气流依次经过第二腔体、腔间间隙、第一腔体、管间间隙,并经管间间隙的靠近穿刺头的一端进入内刀管内,该流通气流可更高效地将旋切下的组织送至后端的集样器,有效提高了出样率。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是沿内刀管的轴向分布的,腔间间隙也是沿内刀管的轴向设置于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的,故而,其所产生气流的整体流向也是沿轴向的,不会发生较大弯折等情况,既保持了流向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也避免了气体流动行程的增加,可进一步提高组织输送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出样率。本专利技术中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连通与隔断,是通过内刀管的移动本身带来的,期间无需另行引入其他基于人为或机械的操控,一方面可保障连通与隔断的及时性,另一方面,还可减少连通与隔断对内刀管的移动本身造成例如阻力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本专利技术无需引入其他基于人为或机械的操控,本专利技术还可避免其他操控增加结构的磨损程度,即本专利技术可有利于降低磨损、减缓老化速度,提高使用寿命,从而有利于降低维护成本。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无需引入其他例如复位部件、驱动部件等用于操控的机械结构,也能有效保障动态密封结构、刀管等之间的严密度,从而满足旋切过程中高速运动的需求(因旋切刀的旋转速度很快,每秒钟可以达到例如r=300rpm)。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活检旋切装置的状态示意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活检旋切装置的状态示意图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活检旋切装置的状态示意图一;图4是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4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3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活检旋切装置的状态示意图二;图8是图7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通气缝的分布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穿刺头;2-外刀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检旋切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刀管与外刀管,所述内刀管位于所述外刀管内侧,所述外刀管的首端设有穿刺头,所述内刀管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直接或间接连接集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刀管外侧的动态密封结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在所述内刀管外形成有空腔,所述内刀管包括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内设有密封圈,所述空腔包括位于所述密封圈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第一腔体与位于所述密封圈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管段外壁与所述外刀管内壁之间的管间间隙;所述管间间隙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连通所述内刀管的内侧空间;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侧,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具有腔间间隙,以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侧,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密封接触,以隔断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检旋切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刀管与外刀管,所述内刀管位于所述外刀管内侧,所述外刀管的首端设有穿刺头,所述内刀管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直接或间接连接集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内刀管外侧的动态密封结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在所述内刀管外形成有空腔,所述内刀管包括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管段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所述第二管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径,所述动态密封结构内设有密封圈,所述空腔包括位于所述密封圈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第一腔体与位于所述密封圈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侧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管段外壁与所述外刀管内壁之间的管间间隙;所述管间间隙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连通所述内刀管的内侧空间;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所述第二管段的外侧,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具有腔间间隙,以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密封圈处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外侧,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一管段之间密封接触,以隔断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一端设有刃口结构,所述外刀管的靠近所述穿刺头的管壁部分设有刀槽,所述内刀管的远离所述穿刺头的一端直接或间接连接集样器;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刃口结构处于所述刀槽内;所述内刀管沿其轴向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刃口结构不处于所述刀槽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设置的通气缝,所述通气缝设于所述刃口结构,或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琪徐彬凯刘金亭常凯强常向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导向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