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353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铰链装置,其包括连结到框架的铰链主体和可转动 地连接到铰链主体的一端并被插入和固定到形成于门内的连结孔的连接 件,门侧连接件设有第一和第二可移动的板部分。第一和第二可移动的板 部分的相应的一端相互中凸地连接。形成于第一可移动的板部分和第二可 移动的板部分之间的角度大约为160度。第一和第二可移动的板部分的相 应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扎入部分。当第一可移动的板部分和第二可移动的板 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被向下推动时,第一扎入部分相互远离地运动且扎入 门上的固定孔的内周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铰链装置可通过单一操作被连结到门 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般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门被可转动地连结到框架时使用的铰链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通过单一操作被连结到门上的铰链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这类铰链装置包括与框架连结的铰链主体、可转动地连接到在门侧上的铰链主体端部的框架侧连接件、及被插入到形成在门内的连结孔(attachment hole)内的门侧连接件。当框架侧连接件被插入连结孔内且门侧连接件被插入连结孔内时,门侧连接件被固定到连结孔而框架侧连接件连接到门侧连接件。这样一来,门通过铰链装置可转动地被连接到框架上。如在公开号为H06-45021的日本技术中所描述的那样,门侧连接件具有沿连结孔的径向彼此对置的一对锁定元件。位于连结孔的开口侧上的锁定元件的一端与门侧连接件连接。锁定元件的另一端设有作为可沿连结孔的径向运动的自由端。每个连结件的另一端要比所述那一端更向内地设置在连结孔的半径方向上。于是,这对锁定元件之间的间隔从连结孔的开口侧朝底侧减少且小于框架侧连接件的两侧之间的间隔。因此,将框架侧连接件插入连结孔内时,框架侧连接件的两侧与各自的锁定元件邻接并使这些锁定元件向外运动。在锁定元件的向外方向的表面上形成有呈锯齿状的尖锐部分(biting part)。当每个锁定元件的另一端向外运动时,尖锐部分扎入(bitten)连结孔的内周表面。借此将门侧连接件固定到连结孔中。当尖锐部分扎入连结孔的内周表面时,由于扎入量的增加相对于尖锐部分的阻力也增加,且阻力在扎入操作的最后阶段明显增大。结果,在锁定元件和框架侧连接件的接触表面之间产生很大的摩擦阻力。此外,在扎入操作的最后阶段,与尖锐部分的扎入量相比,为使尖锐部分扎入恒定的量所需的框架侧连接件的推进量显著增加。因此,当框架侧连接件与门侧连接件连接时,不仅为了克服扎入阻力而且为了克服相对于尖锐部分的摩擦阻力需要用大的力将框架侧连接件推向连结孔的底部。另外,需要将框架侧连接件推动相当长的距离。所以,传统的铰链装置在框架侧连接件与门侧连接件连接时存在需要更加精心制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通过单一操作被连结到门上的铰链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铰链装置包括连结到框架的铰链主体和可转动地连接铰链主体的一端并被插入和固定在形成于门内的连结孔的连接件,连接件设有尖锐部分和使尖锐部分沿连结孔的径向朝外运动的运动机构,当尖锐部分沿连结孔的径向朝外运动时,尖锐部分扎入连结孔的内周表面,当连接件被插入连结孔内时,运动机构使尖锐部分沿连结孔的径向朝外运动并扎入连结孔的内周表面,借此将连接件固定到连结孔中,其特征在于,运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接件处的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各自的彼此相邻的一端围绕沿与连结孔的轴线正交方向延伸的轴线可转动地彼此连接并被设置成沿连结孔的轴线方向远离各自的另一端,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的所述各自的另一端的至少之一设有尖锐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的所述各自的一端被连接件推动并沿连结孔的轴线方向运动直到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的所述各自的一端被带到与所述各自的另一端几乎相同的位置,借此,尖锐部分沿连结孔的径向朝外运动并扎入连结孔的内周表面。优选连接件包括可转动地连接到铰链主体的框架侧连接件和沿连结孔的轴线方向可移动地连接到框架侧连接件且被插入连结孔内的门侧连接件,门侧连接件设有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的可转动地连接的一端被插入连结孔内的框架侧连接件推动并沿连结孔的轴线方向运动。门侧连接件可移出地(removably)连接到框架例连接件上或不可分离地连接到框架侧连接件上。优选连接件设有第二尖锐部分,该尖锐部分通过连接件被插入连结孔沿连结孔的径向朝外的运动且扎入连结孔的内周表面,该第二尖锐部分被设置成沿连结孔的周边方向远离首先提到的尖锐部分,第二尖锐部分的运动方向被设定为与所述尖锐部分的运动方向交叉。优选门侧连接件设有第二尖锐部分,该尖锐部分通过框架侧连接件被插入连结孔沿连结孔的径向朝外运动且扎入连结孔的内周表面,该第二尖锐部分被设置成沿连结孔的周边方向远离首先提到的尖锐部分,第二尖锐部分的运动方向被设定为与所述尖锐部分的运动方向交叉。优选第二尖锐部分被设置成沿连结孔的周边方向远离所述首先提到的尖锐部分约90度,第二尖锐部分的运动方向被设定为大致正交于所述首先提到的尖锐部分的运动方向。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为上述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3为沿图2中线X-X剖切的横截面放大图;图4为沿图2中线Y-Y剖切的横截面放大图;图5透视图示出了处于连接状态的上述实施例的框架侧连接件和门侧连接件;图6为以上所示的俯视图;图7为沿图6中箭头X所示方向观察到的视图;图8为沿图6中箭头Y所示方向观察到的视图;图9的透视图示出了以上实施例中框架侧连接件连接到门侧连接件之前的门侧连接件的状态;图10的透视图示出了以上实施例中框架侧连接件连接到门侧连接件之后的门侧连接件的状态;图11为以上实施例中框架侧连接件连接到门侧连接件上之前门侧连接件的状态分解透视图;图12的透视图示出了以上实施例中框架侧连接件连接到门侧连接件之后门侧连接件的固定件的状态;图13的透视图示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以上实施例中的固定件的情况;图14的平面图示出了框架侧连接件连接到门侧连接件之前以上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的状态;图15为沿图14中线X-X剖切的横截面图;图16为沿图14中线Y-Y剖切的横截面图;图17的横截面图用于说明如何将以上实施例中框架侧连接件连接到门侧连接件的情况; 图18为与图17类似的横截面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到8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铰链装置1包括铰链主体2。铰链主体2通过基板(未示出)被连结到如家具之类的框架(未示出)侧壁的内表面上。多个(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臂3A、3B各自的一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在门D侧上的铰链主体2的一端。框架侧连接件4被可转动地连接到臂3A、3B各自的另一端。在与框架相对的门D的表面内形成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连结孔Da,且在连结孔Da的附近形成有一对定位孔Db。由定位孔Db适当地定位的门侧连接件5被连结到连结孔Da。通过将框架侧连接件4连接到门侧连接件5,门D通过铰链装置1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框架上。如图1到8、以及图17和18所示,框架侧连接件4包括杯状部分4a。臂3A、3B的另一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杯状部分4a的周壁部分4b的一端(图2中右端,下文称为基端,而在基端的另一侧上的那端下文称为远端)。由于这种配置,框架侧连接件4通过臂3A、3B被可转动地连接到铰链主体2。在杯状部分4a的周壁部分4b和基端侧上的杯状部分4a的底部部分4c彼此相交的区域中形成有通孔4d。如图6所示,通孔4d由基端侧扩大的宽度部分4e以及远端侧减小的宽度部分4f构成。在杯状部分4a的周壁部分4b的远端上形成有沿正交方向延伸的凸缘4g(下文中将此正交方向称之为左和右方向,从基端朝向远端的右侧被称为右侧部分,而左侧被称为左侧部分)。凸缘部分4g被设置在开口侧上的杯状部分4a的一端(该端在下文中被称为上端,而在底部部分4c侧的另一端被称为下端)。杯状部分4a以沿连结孔Da的半径方向几乎不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链装置,包括连结到框架的铰链主体(2)和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铰链主体(2)的一端并被插入和固定到形成于门(D)内的连结孔(Da)的连接件(4,5;8),所述连接件(4,5;8)设有尖锐部分(6g、6h)和用于使该尖锐部分(6g、6h)沿所述连结孔(Da)的径向朝外运动的运动机构(6e、6f),当该尖锐部分(6g、6h)沿所述连结孔(Da)的径向朝外运动时,该尖锐部分扎入所述连结孔(Da)的内周表面,当所述连接件(4,5;8)被插入所述连结孔(Da)内时,借助于所述运动机构(6e、6f)所述尖锐部分(6g、6h)在所述连结孔(Da)的径向朝外运动且扎入所述连结孔(Da)的内周表面,借此,所述连接件(4,5;8)被固定到所述连结孔(Da),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机构(6e、6f)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件(4,5;8)处的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6e、6f),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6e、6f)各自的彼此相邻的一端围绕沿与所述连结孔(Da)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线可转动地相互连接且被设置成沿所述的连结孔(Da)的轴线方向远离所述各自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6e、6f)各自的另一端的至少之一设有所述尖锐部分(6g、6h),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6e、6f)的各自的一端被所述连接件(4,5;8)推动并沿所述连结孔(Da)的轴线方向运动直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可动部分(6e、6f)各自的一端被带到与所述各自的另一端几乎相同的位置,借此使所述尖锐部分(6e、6f)沿所述连结孔(Da)的径向朝外运动并扎入所述连结孔(Da)的内周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嶋一吉
申请(专利权)人: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