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27156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三维场景构建领域,提供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包括6个子眼相机和框架,所述框架为正五棱台结构,上底面与侧面成57°角,所述框架的上底面中心位置布置1个子眼相机,所述框架的5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各布置1个子眼相机,5个子眼相机在同一平面上呈圆环且等弧长间隔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复眼照相机满足各个子眼相机视场成像重叠面积尽量小,整个视场的成像范围尽可能大的要求,重叠率为29%,成像范围为202°×3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
本技术属于三维场景构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
技术介绍
如今场景构建大多采用实验数据为基础的图像拼接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两幅或多幅有视差的图像进行拼接,来构建整个场景。而为了快速实现复杂场景的信息获取以及场景生成,传统的单孔径光学系统越来越无法满足如今高效化、三维化的工程需求。因此,多孔径系统的复眼相机得到快速发展。多孔径系统的复眼相机包含多个子眼模块,不仅可以解决大视场的应用需求,也可以解决如今三维化信息采集的需求。现有的复眼相机一般采用4到8个镜头,其利用广角镜头视野广的优势对全景信息进行采集,但广角镜头在后期图像拼接过程中图像畸变过大,会影像成像质量;同时,因为广角镜头视场角过大,会导致图像拼接间冗余面积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满足各个子眼相机视场成像重叠面积尽量小,整个视场的成像范围尽可能大的要求。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是: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包括6个子眼相机和框架,所述框架为正五棱台结构,上底面与侧面成57°角,所述框架的上底面中心位置布置1个子眼相机,所述框架的5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各布置1个子眼相机,5个子眼相机在同一平面上呈圆环且等弧长间隔分布。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子眼相机的视场角为9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子眼相机的成像距离为10.139米。本技术根据确定的子眼相机的视场角度α(α为90°),考虑每个子眼视场成像重叠面积尽量小而合理,整个视场的成像范围尽量大,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将视场角、成像距离作为参数,以重叠面积和成像范围为约束,求解出子眼相机的最优个数和分布位置。本技术复眼照相机满足各个子眼相机视场成像重叠面积尽量小,整个视场的成像范围尽可能大的要求,重叠率为29%,成像范围为202°×360°。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外观结构示意图(俯视图)。其中:1.子眼相机,2.框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如图1、2所示,包括6个子眼相机O1~O6和框架,所述框架为正五棱台结构,上底面与侧面成57°角,所述框架的上底面中心位置布置1个子眼相机O1,所述框架的5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各布置1个子眼相机O2~O6,5个子眼相机O2~O6在同一平面上呈圆环且等弧长间隔分布。其中,所述子眼相机的视场角为90°。其中,所述子眼相机的成像距离为10.139米。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各个子眼相机视场成像重叠率为29%,整个复眼相机视场的成像范围为202°×360°。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或变形,这些改进或变形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6个子眼相机和框架,所述框架为正五棱台结构,上底面与侧面成57°角,所述框架的上底面中心位置布置1个子眼相机,所述框架的5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各布置1个子眼相机,5个子眼相机在同一平面上呈圆环且等弧长间隔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动态采集的复眼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6个子眼相机和框架,所述框架为正五棱台结构,上底面与侧面成57°角,所述框架的上底面中心位置布置1个子眼相机,所述框架的5个侧面的中心位置各布置1个子眼相机,5个子眼相机在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汉熙王申奥郑晓钧胡佳文蒋靳江南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