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注浆预制桩及应用该可注浆预制桩的支撑结构,属于桩基工程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预制桩本体,所述预制桩本体的内部沿轴线开设有中心空孔,预制桩本体的侧壁上配置有与中心空孔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的桩端注浆管。该预制桩的支撑结构包括可注浆预制桩,所述桩端注浆管内浇注有第一水泥浆柱,所述可注浆预制桩的下端面设置有桩端水泥土体。沉桩过程中遇到硬地层时,预制桩可有效快速的穿越硬地层,提高沉桩效率,且预制桩在地层内更加的稳固,与此同时,增加整体预制桩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注浆预制桩及应用该可注浆预制桩的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桩基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注浆预制桩及应用该可注浆预制桩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预制桩,是在工厂或施工现场制成的各种材料、各种形式的桩(如木桩、混凝土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桩等),用沉桩设备将桩打入、压入或振入土中。预制桩因其具有制作方便、成桩速度快、桩身质量易于控制、承载里高,并能根据需要制成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截面和长度,且不受地下水影响、不存在泥浆排放问题的优点,在桩基工程领域被广泛应用。现有的预制桩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在沉桩过程中由于挤土效应而造成应力集中或穿越砂层等端侧摩阻力较大的地层时成桩困难或沉桩不到位;2、由于受到地面硬地层的影响,在成桩时,受沉桩工艺的限制,桩身承载力往往无法充分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注浆预制桩,其优点是在沉桩过程中遇到硬地层时,预制桩可有效快速的穿越硬地层,提高沉桩效率,且预制桩在地层内更加的稳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注浆预制桩,包括预制桩本体,所述预制桩本体的内部沿轴线开设有中心空孔,预制桩本体的侧壁上配置有与中心空孔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的桩端注浆管;所述桩端注浆管的两端位于所述预制桩本体的轴向两端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预制桩本体和在其侧壁上设置的桩端注浆管,在使用时,既可以对预制桩本体进行加固,又可克服沉桩过程遇到较硬地层,成桩困难的问题。通过在向下沉桩时,当遇到硬地层时,可在其中的一根注浆管上接高压脉冲水源,该高压水透过桩端较硬地层沿另一根注浆管上返,打散桩端土体的同时,形成渗流通道,携带桩端较硬地层土颗粒上返,创造沉桩下部空间,实现沉桩;另外当桩端土体较为密实且透水性差时,可将桩身全部注浆管都接通高压脉冲水源,于空心预制桩中心钻孔,形成渗流通道,实现高压水携桩底土颗粒上返,沉桩的目的,以上方法可有效快速穿越砂层等桩侧阻力较大的地层,提高成桩效率,减小截桩损失。较佳的,所述桩端注浆管至少设置有两根。较佳的,所述预制桩本体的侧壁上还配置有桩侧注浆管,桩侧注浆管的进口位于预制桩本体的顶端,桩侧注浆管的出口位于预制桩本体的外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桩侧注浆管和桩端注浆管,当预制桩本体沉桩到位时,可以向桩侧注浆管内灌注水泥浆,水泥浆可沿桩侧注浆管和桩端注浆管扩散至桩端及桩侧土体内,增大了预制桩与地层之间的摩阻力及桩端承载力,使得预制桩承载力交沉桩完成时大幅提高。较佳的,所述桩侧注浆管的出口处设置有侧向注浆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侧向注浆阀,在注浆时,浆液不会灌入阀内,注浆时浆液也不会回流。较佳的,所述预制桩本体上下两端面固定设置有端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预制桩本体上下两端的端板,在预制桩本体向下沉桩时,可以对预制装本体进行加固,与此同时,可确保注浆管的有效连接。较佳的,所述桩端注浆管和桩侧注浆管的内壁面攻有内螺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开设的内螺纹,可以方便将桩端注浆管和桩侧注浆管与外部注浆设备连接。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预制桩的支撑结构,其优点是使得整体预制桩支撑结构的承载能力,在使用时,更加稳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预制桩的支撑结构,包括可注浆预制桩,所述桩端注浆管内浇注有第一水泥浆柱,所述桩端注浆管内浇注有第一水泥浆柱,第一水泥浆柱在可注浆预制桩的下端形成桩端水泥土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水泥浆柱和设置的可注浆预制桩下端的桩端水泥土体对可注浆预制桩进行加固,使得该预制桩在使用时承载能力较大,与此同时,使得该预制桩底部固定支撑较为稳固,在使用时,较为安全、实用。较佳的,所述桩侧注浆管内浇注有第二水泥浆柱。较佳的,第二水泥浆柱在所述桩侧注浆管出口处形成桩侧水泥土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水泥浆柱和桩侧水泥土体,使得该支撑结构在使用时,可注浆预制桩与地层之间的连接较为紧密,增加预制桩本体和地层之间的摩擦力,在使用时,增加其整体承载力。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的预制桩本体和在其侧壁上设置的桩端注浆管,在使用时,既可以对预制桩本体进行加固,又可克服沉桩过程遇到较硬地层,成桩困难的问题;2、在施工过程中,当遇到硬地层时,通过桩端注浆管可有效提供高压水脉冲通道,使得预制桩能快速穿越砂层等桩侧阻力较大的地层,提高成桩效率,减小截桩损失;3、在沉桩至预定位置时,首先通过高压水源对注浆管进行开塞,使得注浆管保持通常,然后向注浆管进行注浆,提高预制装本体的承载能力;4、通过设置的第一水泥浆柱和设置的可注浆预制桩下端的桩端水泥土体对可注浆预制桩进行加固,使得该预制桩在使用时承载能力较大,与此同时,使得该预制桩底部固定支撑较为稳固,在使用时,较为安全、实用。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柱的突出桩端注浆管的剖视图;图2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柱的剖视图;图3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柱中突出桩侧注浆管的剖视图;图4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沉桩施工方法中突出将预制桩本体沉桩至硬地层的示意图;图5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沉桩施工方法中突出向桩端注浆管内注入高压水源的示意图;图6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沉桩施工方法中将预制装本体沉至预定位置的状态图;图7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沉桩施工方法中实施例三不同注水方式的示意图;图8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注浆施工方法的沉桩后的示意图;图9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注浆施工方法中进行注浆的示意图;图10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的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11为一种可注浆预制桩的支撑结构中突出桩侧注浆管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预制桩本体;11、中心空孔;2、桩端注浆管;21、第一水泥浆柱;22、桩端水泥土体;3、桩侧注浆管;31、第二水泥浆柱;32、桩侧水泥土体;4、端板;5、硬地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实施例一一种可注浆预制柱,如图1所示,包括预制桩本体1,预制桩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中心空孔11,在预制桩本体1的外壁与内壁之间配置有贯穿预制桩本体1的顶端和底端的桩端注浆管2,桩端注浆管2与中心空孔11的中心轴线相平行,其中,桩端注浆管2的两端位于预制桩本体1的轴向两端处。桩端注浆管2设置有一个以上。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预制桩本体1的侧壁内固定设置有加强筋,通过设置的桩端注浆管2,可代替加强筋,桩端注浆管2直径为40mm-60mm。同时,在沉桩过程中遇到硬地层5时向下打压比较困难时,在桩端注浆管2中的顶部连接脉冲高压水源对硬地层5进行打散,使得沉桩施工可顺利进行。现以两根桩端注浆管2为例,进一步介绍说明,向一根桩端注浆管2内注入高压水源,底部的水可由另一个桩端注浆管2顶端返水返泥沙,从而使得预制桩本体1继续沉桩直至目标地层。结合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的,在预制桩本体1的外壁与内壁之间还配置有多个桩侧注浆管3,桩侧注浆管3的进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注浆预制桩,其特征是:包括预制桩本体(1),所述预制桩本体(1)的内部沿轴线开设有中心空孔(11),预制桩本体(1)的侧壁上配置有与中心空孔(11)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的桩端注浆管(2),所述桩端注浆管(2)的两端位于所述预制桩本体(1)的轴向两端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注浆预制桩,其特征是:包括预制桩本体(1),所述预制桩本体(1)的内部沿轴线开设有中心空孔(11),预制桩本体(1)的侧壁上配置有与中心空孔(11)的中心轴线相平行的桩端注浆管(2),所述桩端注浆管(2)的两端位于所述预制桩本体(1)的轴向两端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注浆预制桩,其特征是:所述桩端注浆管(2)至少设置有两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注浆预制桩,其特征是:所述预制桩本体(1)的侧壁上还配置有桩侧注浆管(3),桩侧注浆管(3)的进口位于预制桩本体(1)的顶端,桩侧注浆管(3)的出口位于预制桩本体(1)的外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注浆预制桩,其特征是:所述桩侧注浆管(3)的出口处设置有侧向注浆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贵生,张艳芳,沈元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地质工程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