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893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0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与锁止孔(31)的深度(L2)相比,锁止销(30)的前端部(30c)的轴向长度(L1)形成得较长,在所述前端部卡入锁止孔、且叶片转子向最延迟角方向相对旋转而使大径部(30b)的一侧端缘(30f)与滑动用孔(29)的对置端面(29d)从周向抵接的状态下,使在大径部的另一侧的端缘(30g)与滑动用孔的另一个对置端面(29e)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隙(S1)的宽度A、在前端部的另一侧的端缘(30h)与套管(32)的另一个对置端面(32b)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隙的宽度B、以及大径部与前端部的结合部的台阶面(30e)的台阶宽度C形成为B≒A+C的关系。由此,能够抑制配件数随着锁止销与锁止孔的空隙的调整而增加,并且抑制空隙调整作业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以及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根据运行状态,对进气门及排气门的开闭正时进行可变控制。
技术介绍
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例如为了抑制发动机启动时叶片转子的叶片与在壳体的内周面设置的蹄块之间的撞击声等噪声的产生,需要高精度地调整限制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的最提前角、或最延迟角侧的相对旋转位置的锁止销与锁止孔之间的周向的空隙。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在壳体的底壁形成有锁止孔,并且形成有贯通底壁的通孔。该通孔用来通过视觉识别各结构配件组装时锁止销与锁止孔之间的周向的空隙,利用在一个蹄块设置的偏心螺栓来调整所述空隙。这样,因为能够利用通孔,通过视觉识别来适当地调整所述锁止销与锁止孔的空隙,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所述空隙的调整。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通孔在空隙调整后,由从底壁的外侧插入的堵头闭塞。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所述现有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为了视觉识别锁止销与锁止孔之间的空隙,在壳体的底壁形成通孔,或者为了微调该空隙而在蹄块设有偏心螺栓。此外,在组装作业完成后,由堵头闭塞通孔。因此,迫不得已大幅地增加配件数,并且由于空隙的调整作业繁杂而使该调整作业效率降低。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现有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能够抑制配件数随着所述锁止销与锁止孔的空隙的调整而增加,并抑制空隙调整作业效率降低。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权利要求1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锁止销具有:滑动用孔侧的第一轴部、在该第一轴部的前端一体地设置且直径比第一轴部小的小径的第二轴部、以及在所述第一轴部与第二轴部之间形成的台阶面,与锁止凹部的开口缘至内底面的深度相比,所述第二轴部的轴向长度形成得较长,并且在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周面的径向另一侧与所述滑动用孔的内周面的径向另一侧的对置端面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隙的宽度、在该第一空隙侧的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锁止凹部的内周面的径向另一侧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隙的宽度、以及此外在所述第一轴部与第二轴部的结合部形成的台阶面的径向的台阶宽度的关系形成为,使所述第二空隙的宽度形成为与所述台阶面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配件数随着锁止销与锁止孔的空隙的调整而增加,并且能够谋求提高空隙调整作业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以剖面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表示拆下前板来表示叶片转子向最延迟角侧相对旋转的工作状态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拆下前板来表示叶片转子向最提前角侧相对旋转的工作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剖视放大图。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流程,A是表示将销对应夹具插入了滑动用孔与锁止孔中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经由后板与销对应夹具而使叶片转子向最延迟角方向相对旋转的状态的剖视图,C是表示在拔出销对应夹具后、插入锁止销的状态的剖视图,D是表示将在滑动用孔中插入的锁止销的前端部卡入了锁止孔中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流程,A是表示将销对应夹具插入了滑动用孔与锁止孔中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经由后板与销对应夹具而使叶片转子向最延迟角方向相对旋转的状态的剖视图,C是表示在拔出销对应夹具后、插入锁止销的状态的剖视图,D是表示将在滑动用孔中插入的锁止销的前端部卡入了锁止孔中的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专利技术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应用在进气门侧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该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具有:利用发动机的未图示的曲轴而经由正时链条进行旋转驱动的链轮1、相对于该链轮1可相对转动地设置的凸轮轴2、配置于链轮1与凸轮轴2之间且将该双方1、2的相对转动相位进行变换的相位变换机构3、以及锁止该相位变换机构3的工作的锁止机构4。所述链轮1一体地具有在后面叙述的壳体主体11的外周一体地形成、且卷绕有未图示的正时链条的多个齿轮部1a。所述凸轮轴2经由凸轮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未图示的气缸盖,在外周面的规定位置一体地设有多个驱动凸轮,其与气门弹簧的弹力相抗而使未图示的进气门打开并工作。另外,凸轮轴2在一端部2a的内部轴向形成有内螺纹孔2b,其与在后面叙述的凸轮螺栓6的轴部6b的外周面形成的外螺纹部6b螺合。所述凸轮螺栓6由六角状的头部6a、在该头部6a的一端部经由凸缘状的座部6d而一体地设置的轴部6b、以及在该轴部6b的前端部外周形成的所述外螺纹部6c构成。所述相位变换机构3具有:壳体5,其配置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2a侧;叶片转子7,其利用凸轮螺栓6从轴向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相对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壳体5内;各五个延迟角工作室即延迟角油室9及提前角工作室即提前角油室10,其形成于壳体5内,由在后面叙述的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一体地突出设置的五个第一~第五蹄块8a~8e与叶片转子7的后面叙述的五枚叶片22~26隔成;液压回路,其分别对各所述延迟角油室9与各所述提前角油室10给排液压。所述壳体5具有:轴向两端开口的大致圆筒状的壳体主体11、以及闭塞该壳体主体11的轴向前端开口与后端开口的板部件即前板12及后板13,前板12与后板13通过利用五个螺栓14从轴向一起紧固而一体地与该壳体主体11结合。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壳体主体11例如形成为前端开口由圆盘状的底壁闭塞的有底圆筒状,也可以构成为仅后端开口由后板13闭塞。所述壳体主体11利用烧制金属一体地形成,在前端侧的外周一体地设有所述链轮1,并且在内周面的周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向内侧一体地突出设有五个第一~第四蹄块8a~8e。该各蹄块8a~8e的每一个都形成为侧视为大致U字形状,在沿轴向于每个蹄块的前端部形成的密封槽内分别嵌合并固定有大致コ形状的密封部件16。另外,在各蹄块8a~8e的径向外周侧、即在作为相对于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的结合部的根部侧的内部轴向贯通形成有各所述螺栓14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17。所述前板12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为比较薄的圆板状,在中央贯穿设有所述凸轮螺栓6的头部6c以规定间隙插通的插通孔12a,并且在外周侧的周向等间隔位置贯通形成有各所述螺栓14所插通的五个螺栓孔12b。所述后板13整体由烧制合金形成,并且在中央贯通形成有所述凸轮轴2的一端部2a插通并旋转自如地被支承的支承孔13a,并且在外周侧的周向等间隔位置形成有与各所述螺栓14的前端部的外螺纹部螺合的五个内螺纹孔13b。另外,在所述后板13的内端面,从所述支承孔13a的中心放射状地形成有与各所述提前角油室10连通的五个提前角侧油槽18。所述叶片转子7由烧制金属一体地形成,具有:圆筒状的转子部21,其利用从轴向向在中央形成的插通孔7a内插通的所述凸轮螺栓6,从轴向固定于凸轮轴2的一端部2a;五枚第一~第五叶片22~26,其在该转子部21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大致等间隔位置放射状地突出设置。所述转子部21在外周面在各所述蹄块8a~8e的前端部上表面嵌合并固定的所述密封部件16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改变曲轴与凸轮轴的相对旋转相位,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的壳体主体,其在内周具有多个蹄块,轴向的至少一端形成开口;板部件,其闭塞所述壳体主体的一端开口;叶片转子,其固定于凸轮轴,具有将所述壳体主体的多个蹄块之间分为延迟角工作室与提前角工作室的叶片;锁止凹部,其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或所述板部件的内侧面形成;锁止销,其具有配置于沿着所述叶片转子的内部轴向而形成的滑动用孔内且在所述滑动用孔的内周面滑动的大径的第一轴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径小的小径且能够在所述锁止凹部内卡、脱的第二轴部;施力部件,其将所述锁止销向所述锁止凹部方向施力;与所述锁止凹部的开口缘至内底面的深度相比,所述第二轴部的轴向长度形成得较长,并且在所述锁止销的第二轴部卡入锁止凹部、且通过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向一个方向最大地进行相对旋转而在叶片转子的周向上使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周面的径向一侧与所述滑动用孔的内周面的径向一侧抵接的状态下,使在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周面的径向另一侧与所述滑动用孔的内周面的径向另一侧的对置端面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隙的宽度、在所述第一空隙侧的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锁止凹部的内周面的径向另一侧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隙的宽度、以及此外在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的结合部形成的台阶面的径向的台阶宽度的关系为,所述第二空隙的宽度为与所述台阶面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8.10 JP 2016-1572071.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改变曲轴与凸轮轴的相对旋转相位,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的壳体主体,其在内周具有多个蹄块,轴向的至少一端形成开口;板部件,其闭塞所述壳体主体的一端开口;叶片转子,其固定于凸轮轴,具有将所述壳体主体的多个蹄块之间分为延迟角工作室与提前角工作室的叶片;锁止凹部,其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或所述板部件的内侧面形成;锁止销,其具有配置于沿着所述叶片转子的内部轴向而形成的滑动用孔内且在所述滑动用孔的内周面滑动的大径的第一轴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径小的小径且能够在所述锁止凹部内卡、脱的第二轴部;施力部件,其将所述锁止销向所述锁止凹部方向施力;与所述锁止凹部的开口缘至内底面的深度相比,所述第二轴部的轴向长度形成得较长,并且在所述锁止销的第二轴部卡入锁止凹部、且通过所述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向一个方向最大地进行相对旋转而在叶片转子的周向上使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周面的径向一侧与所述滑动用孔的内周面的径向一侧抵接的状态下,使在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周面的径向另一侧与所述滑动用孔的内周面的径向另一侧的对置端面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隙的宽度、在所述第一空隙侧的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锁止凹部的内周面的径向另一侧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隙的宽度、以及此外在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的结合部形成的台阶面的径向的台阶宽度的关系为,所述第二空隙的宽度为与所述台阶面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大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空隙的宽度相比,所述台阶面的宽度形成得较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形成为同轴状。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第一轴部的内部轴心方向而形成的有底圆柱状的内底面弹性支承有所述施力部件的一端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凹部形成为圆孔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凹部由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或板部件形成的有底状的孔部、以及在所述孔部的内周面压入并固定的圆环部件构成。7.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具有:中空状的壳体主体,其具有从曲轴传递旋转力、并在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的多个蹄块;板部件,其闭塞在所述壳体主体的至少轴向的一端形成的开口;叶片转子,其固定于凸轮轴,具有将在所述多个蹄块之间形成的工作室分为提前角工作室与延迟角工作室的叶片,并且通过向所述提前角工作室与所述延迟角工作室给排液压而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进行相对转动;锁止孔,其设置于所述板部件的所述工作室侧;滑动用孔,其在所述叶片转子的内部沿凸轮轴轴向而形成;锁止销,其具有在所述滑动用孔的内部滑动的第一轴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且通过卡入所述锁止孔而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将所述叶片转子限制在最提前角或最延迟角的相对旋转位置并比所述第一轴部的外径小的小径的第二轴部;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载置工序,在容许自由旋转的所述板部件的上表面,以所述叶片转子收纳于内部的状态载置所述壳体主体;插入工序,通过所述滑动用孔与所述板部件的所述锁止孔,插入与所述锁止销对应的销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浦川真司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