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锁的驱动构造,是容置于一内侧锁体中,并与一外侧锁体与一控制装置相结合,使其可控制一锁闩机构,其包括:一盖板,固定于内侧锁体内部,具有一第一孔;一传动轮活装于内侧锁体内部;一可滑移元件,支承于内侧锁体的支承部,具有两凸条与孔;一驱动元件,中央具有圆柱,一端具有一突出部,另一端具有传动部;当传动轮做转动时,所述传动轮的凸部会推动可滑移元件的凸条,使可滑移元件可于内侧锁体中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锁的驱动构造,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良传统式机械锁具的驱动构造,加上电子锁的易于操作的特性,且兼具手动方式加以启闭锁具的电子锁的驱动构造。门锁的作用自是维护居家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门锁的设计是朝向易于操作使用且难以被不法分子开启的方向发展,然观现今普遍采用的门锁,不论是室内门锁或是室外大门门锁,大部分均采用钥匙启闭式的机械类,此种使用钥匙启闭式的控制门锁,存在许多不方便之处,所以电子锁随时代的日新月异而日益蓬勃发展;然而一般电子锁使用上则常受限于电池的电力一旦中断,即无法开启门锁。因此如何消除上述缺点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台湾专利技术专利第087106562号(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5857365号)“电子操控锁”,该专利是被适用于辅助锁,该驱动构造为齿轮与齿条的传动;而台湾新型专利088218272号“一种用于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是被适用于辅助锁,该驱动构造为齿轮与连杆的传动。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可结合一般机械式锁具与电子式锁具的优点,使其易于手动操作,并可防止电子锁电力中断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特征在于其是容置于一内侧锁体中,并与一外侧锁体与一控制装置相结合,其可以控制一锁闩机构,该驱动构造包括一盖板固定于一内侧锁体内部,具有一第一孔;一传动轮活装于该内侧锁体内部,可受一传动装置的带动做旋转,该传动轮上具有一可从第一角位置移动至第二角位置再回到第一角位置之间做圆周旋转运动的凸部;一可滑移元件,支承于该内侧锁体所具有的支承部,其具有可接受该传动轮的凸部推动的两凸条与一孔;一驱动元件,中央具有一圆柱可活装于该盖板的第一孔,并于一端具有一突出部,另一端具有传动部,该驱动元件的突出部可啮合于该可滑移元件的孔中。本技术的目的还可由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中该盖板进一步具有第二孔,可使该驱动元件的突出部滑移于该第二孔。前述的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中该驱动元件的圆柱穿过第一孔时,可啮合一扣环。前述的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中该转动轮具有一圆柱,该圆柱中具有一十字孔,该圆柱可穿过该盖板所具有的第三孔,并可啮合一扣环。前述的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中该转动元件的轴具有一通孔;可使该外侧锁体所具有的连杆穿过该锁闩机构,该转动轮的十字孔啮合该转动元件的通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电子锁的驱动构造,解决了已有技术中普通机械锁和电子锁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一般机械式锁具与电子式锁具的优点,使易于手动操作,并可防止电子锁电力中断的缺点,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具体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图1的部份元件组合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可滑移元件的平面视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左开门驱动方式,去除盖板后可滑移元件位于第一位置的动作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左开门驱动方式,去除盖板后可滑移元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动作图;图6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右开门驱动方式,去除盖板后可滑移元件位于第一位置的动作图;图7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右开门驱动方式,去除盖板后可滑移元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动作图;图8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调整为左开门,该驱动元件位于第一角位置的作动图;图9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调整为右开门,该驱动元件位于第二角位置的动作图。请参阅图1、图2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本技术一种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容置于一内侧锁体3中,而与一外侧锁体12、一控制装置1,该控制装置是由一电子回路与晶片所组合成的电路,与电源供应装置(图中未示出)相结合的驱动构造,使它可以控制外侧锁体12的连杆10来驱动一锁闩机构11以达到门扉的启闭,所述驱动构造包括一传动装置5,是由一控制装置1与电源供应装置(图中未示出)所控制,其为由一马达51、涡杆52与涡轮53所组合而成的一减速机构,其可固定于内侧锁体3中,其中涡轮53活装于内侧锁体3的第一部位32;一盖板2,可锁固于内侧锁体3内部,具有一第一孔21、第二孔22与第三孔23;一传动轮4为一齿轮,周围具有齿42,传动轮4的轴部活装于内侧锁体3内部的第二部位33,可接受一传动装置5的涡轮53的带动做旋转,传动轮4上具有一凸部41,凸部41可由第一角位置移动至第二角位置再回到第一角位置之间做圆周旋转运动。一可滑移元件6(如图3),活装于内侧锁体3的所有支承部31中,其置于传动轮4之上,可滑移元件6具有两凸条61与孔62,所述孔62的周围形成作用面,所述两凸条61成对角错开设置,可接受所述传动轮4的凸部41的推动,使该可滑移元件6可于内侧锁体3中的第一位置(如图4)与第二位置(如图5)之间移动;一转动轮8为一齿轮,周围具有齿81,并于中心轴处具有一圆柱82,所述圆柱82活装于盖板2的第三孔23以一扣环13扣合,并于圆柱82中具有一十字孔83,可接受连杆10的穿设;一转动元件9具有一轴91,该轴91上具有一通孔92,可连接一连杆10;一驱动元件7,置于可滑移元件6之上,该驱动元件7中央具有一圆柱71,所述圆柱71活装于盖板2的第一孔21以一扣环13扣合,所述驱动元件7的一端具有一突出部72,另一端具有一传动部73,所述突出部72的一端可伸入可滑移元件6的孔62中接收孔62周围的作用面的推动,所述突出部72另一端可滑动于盖板2的第二孔22中,驱动元件7并置于可滑移元件6之上,所述驱动元件7的传动部73具有齿可带动一转动轮8的齿81做转动,进而利用外侧锁组12的一连杆10穿过转动轮8上所具有的十字孔83与一转动元件9的轴91上所具有的通孔92,使之产生相同方向的运动,以操作转动元件9与锁闩机构11。当以电子控制方式驱动时,如图4所示为一解锁状态,所述传动轮4的凸部41位于第一角位置(如图4)时,所述可滑移元件6位于第一位置,此时传动装置5的涡轮53接受控制装置1指令会驱动传动轮4的齿42(如图4箭头的转动方向),传动轮4的凸部41会推动可滑移元件6的凸条61,使该可滑移元件6由第一位置(如图4)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5),同时可滑移元件6的孔62周围的作用面会带动驱动元件7的突出部72做摆动(如图4驱动元件7的箭头方向),进而驱动元件7的传动部73带动转动轮8的齿81,此时连杆10亦同时带动转动元件9与锁闩机构11,使锁闩机构11达到闭锁的作用(如图5)。如图5所示为一闭锁状态,所述传动轮4的凸部41位于第二角位置(如图5)时,所述可滑移元件6位于第二位置,此时所述传动装置5的涡轮53接受控制装置1指令会驱动传动轮4的齿42(如图4箭头的转动方向),所述传动轮4的凸部41会推动可滑移元件6的凸条61,使可滑移元件6由第二位置(如图5)移动到第一位置(如图4),同时可滑移元件6的孔62周围的作用面会带动驱动元件7摆动(如图5驱动元件7的箭头方向),进而驱动元件7的传动部73带动转动轮8的齿81,此时连杆10亦同时带动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子锁的驱动构造,其特征在于:其是容置于一内侧锁体中,并与一外侧锁体与一控制装置相结合,其可以控制一锁闩机构,该驱动构造包括:一盖板固定于一内侧锁体内部,具有一第一孔;一传动轮活装于该内侧锁体内部,可受一传动装置的带动做旋转,该传动 轮上具有一可从第一角位置移动至第二角位置再回到第一角位置之间做圆周旋转运动的凸部;一可滑移元件,支承于该内侧锁体所具有的支承部,其具有可接受该传动轮的凸部推动的两凸条与一孔;一驱动元件,中央具有一圆柱可活装于该盖板的第一孔,并于一端 具有一突出部,另一端具有传动部,该驱动元件的突出部可啮合于该可滑移元件的孔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振铭,
申请(专利权)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