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731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包括顶板、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其中每一个侧板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还包括底板和第一支撑梯、第二支撑梯;顶板、上侧板、下侧板和底板相互铰接,使得顶板、侧板、底板之间形成一体式环形活动结构;顶板与其中一个上侧板连接处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梯一端铰接;第一支撑梯另一端与底板滑动连接,其滑动方向垂直于底板的铰接边;顶板未与第一支撑梯连接的一侧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插接槽,插接槽与第二支撑梯顶端配合,第二支撑梯底端与底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还包括搭接于两支撑梯间的搭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吊车等工具,人工即可搭设或收起,搭设及折叠简便且省力,收起后为一平板,占用空间小,易于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
本技术属于建筑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
技术介绍
建筑施工尤其是道路施工时,通常工作场地在比较开阔的空间,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工人极易发生中暑等现象,这就需要在工地搭设临时休息棚,让身体不适的工人及时得到休息。现有的彩钢房搭设时常需使用吊车等辅助机械,搭设及收起不便,故而需要一种方便搭设及折叠的休息棚,以满足诸如道路施工时,休息棚应随施工进度而移动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解决了现有的彩钢房搭设及收起不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包括顶板、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其中每一个侧板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还包括底板和第一支撑梯、第二支撑梯;所述顶板相对两侧的边缘与上侧板的顶部边缘铰接,上侧板底部边缘与下侧板顶部边缘铰接,下侧板底部边缘与底板相对的两侧边缘铰接,且所述顶板、上侧板、下侧板和底板相互铰接的边长度相等,使得顶板、侧板、底板之间形成一体式环形活动结构;顶板与其中一个上侧板连接处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梯一端铰接;第一支撑梯另一端与底板滑动连接,其滑动方向垂直于底板的铰接边;顶板未与第一支撑梯连接的一侧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插接槽,插接槽与第二支撑梯顶端配合,第二支撑梯底端与底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还包括搭板,搭板长度与两侧板间距离相同。搭设时只需将底板固定在地面上,将顶板抬起,而后推动第一支撑梯,直至上侧板与下侧板共面,即可将第一支撑梯底端固定,然后再将第二支撑梯顶端插入插接槽中,底端与底板固定即可;搭板搭于两支撑梯等高的横梁上,可起到进一步固定的作用,并可供工人坐卧使用,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高度的横梁。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侧板采用向外折叠的结构,推动顶端与顶板铰接底端与底板滑动连接的支撑梯即可将临时休息棚撑起,无需吊车等大型工具,人工即可搭设或收起,搭设及折叠简便且省力,此外,本技术收起后为一平板,占用空间小,易于运输;搭板与两支撑梯配合即可作为临时的床或长凳使用,还能起到进一步加固休息棚结构的作用。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搭设好之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滑轨与限位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吸水层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顶板1、上侧板2、下侧板3、底板4、第一支撑梯5、第二支撑梯6、滑轮7、滑轨8、限位栓9、背板10、搭板11、吸水层1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如图1和图2,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包括顶板1、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其中每一个侧板包括上侧板2和下侧板3,还包括底板4和第一支撑梯5、第二支撑梯6;所述顶板1相对两侧的边缘与上侧板2的顶部边缘铰接,上侧板2底部边缘与下侧板3顶部边缘铰接,下侧板3底部边缘与底板4相对的两侧边缘铰接,且所述顶板1、上侧板2、下侧板3和底板4相互铰接的边长度相等,使得顶板1、侧板、底板4之间形成一体式环形活动结构;顶板1与其中一个上侧板2连接处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梯5一端铰接;第一支撑梯5另一端与底板4滑动连接,其滑动方向垂直于底板4的铰接边;顶板1未与第一支撑梯连接的一侧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插接槽(图中未示出),插接槽与第二支撑梯6顶端配合,第二支撑梯6底端与底板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还包括搭板11,搭板11长度与两侧板间距离相同。各板之间铰接的连接方式使本技术可于侧板处折叠成平板状而易于收纳运输,第一支撑梯5顶端与顶板1铰接、底端与底板4滑动连接的设置,使得在固定底板4之后,只需推动第一支撑梯5即可将顶板顶起,再用第二支撑梯6和搭板11进行进一步固定后,该休息棚即可投入使用。本技术搭设及拆卸方便,无需大型工具进行辅助,只需人力即可完成。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撑梯5非铰接端转动连接有滑轮7,所述底板4上垂直于侧板方向固定有与滑轮7配合的滑轨8,滑轨8截面成U字形,顶端内收,使滑轮7可沿滑轨8移动但无法脱出滑轨8。所述第二支撑梯6与第一支撑梯5等宽,使第二支撑梯6底端可插入滑轨8中。用滑轨8对第一支撑梯5的滑动方向进行了限制,使搭设时第一支撑梯5的运行更加平稳,并且第二支撑梯6亦插入滑轨8中,可使对第二支撑梯6进行初步固定,也使第一支撑梯5和第二支撑梯6更易对齐而让搭板11更易搭设。优选的是,如图3,所述滑轨8两端分别开有平行于侧板方向的限位通孔,使限位通孔与滑轨8端部间距离与第一支撑梯5和第二支撑梯6的厚度相同;所述限位通孔配合有限位栓9,使限位栓9插入限位通孔后,与侧壁配合卡紧第一支撑梯5与第二支撑梯6,使其无法横向移动。当第一支撑梯5滑动到指定位置将休息棚顶起时,将限位栓9插入限位通孔中,即可使第一支撑梯5不再滑动。第二支撑梯6顶端插入插接槽后,底端沿滑轨8移动至竖直位置,同样地将限位栓9插入限位通孔中而将第二支撑梯6固定。优选的是,所述顶板1一侧铰接有背板10,背板10上开有窗口。设置背板10可一定程度上使休息棚具有防风及防雨的效果。优选的是,如图4,所述顶板1顶面设有防水层(图中未示出),防水层顶部安装有吸水层12。顶板1铺设一层吸水层12,即可通过向吸水层12洒水,使水分自然蒸发来进行辅助降温,提升休息工人的舒适度。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其中每一个侧板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还包括底板和第一支撑梯、第二支撑梯;所述顶板相对两侧的边缘与上侧板的顶部边缘铰接,上侧板底部边缘与下侧板顶部边缘铰接,下侧板底部边缘与底板相对的两侧边缘铰接,且所述顶板、上侧板、下侧板和底板相互铰接的边长度相等,使得顶板、侧板、底板之间形成一体式环形活动结构;顶板与其中一个上侧板连接处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梯一端铰接;第一支撑梯另一端与底板滑动连接,其滑动方向垂直于底板的铰接边;顶板未与第一支撑梯连接的一侧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插接槽,插接槽与第二支撑梯顶端配合,第二支撑梯底端与底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还包括搭板,搭板长度与两侧板间距离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其中每一个侧板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还包括底板和第一支撑梯、第二支撑梯;所述顶板相对两侧的边缘与上侧板的顶部边缘铰接,上侧板底部边缘与下侧板顶部边缘铰接,下侧板底部边缘与底板相对的两侧边缘铰接,且所述顶板、上侧板、下侧板和底板相互铰接的边长度相等,使得顶板、侧板、底板之间形成一体式环形活动结构;顶板与其中一个上侧板连接处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梯一端铰接;第一支撑梯另一端与底板滑动连接,其滑动方向垂直于底板的铰接边;顶板未与第一支撑梯连接的一侧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插接槽,插接槽与第二支撑梯顶端配合,第二支撑梯底端与底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还包括搭板,搭板长度与两侧板间距离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临时休息棚,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才闫科覃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源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