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过滤器,其设置于供气送风通路的净化位置,用于将通过净化位置的空气中所含的去除对象物进行去除;挟持结构,其通过挟持过滤器的两侧面,将过滤器固定在净化位置;挟持结构,其包括:基础层,其材质比过滤器的材质更软;相接层,其设置于比基础曾更接近过滤器的一侧,相接过滤器的一侧面,该相接层的材质比基础层的材质更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过滤器装卸于挟持结构时,过滤器会紧贴相比过滤器硬质的相接层滑动,不会接触软质的基础层,从而可以保护基础层,将基础层的形状保持完好,从而可保持过滤器周围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净化功能的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公开的此类换气装置,已知为了将产品变得轻量化,将用发泡材料等构成内部结构。换气装置,其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供气送风通路、排气送风通路,该供气送风通路内设有过滤器;该供气送风通路,其用发泡材料等组合构成,用于将室外的空气向室内导入;该排气送风通路,用发泡材料等组合构成,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该过滤器,用于将所述供气送风通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净化。传统技术公开的换气装置,根据情况,供气送风通路会用发泡材料等软质材料构成;过滤器的外框会用PP材料等硬质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供气送风通路中装卸过滤器时遇到如下问题:过滤器的外框会刮坏供气送风通路中的所述发泡材料;供气送风通路的风路壁面和过滤器的外框无法紧贴,导致很难保持过滤器周围的密封性的问题。此外,由于过滤器是可更换的,从而更换过滤器时产生的上述刮坏将对过滤器的性能带来严重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了一种换气装置,目的是提供即使用发泡材料等软质材料构成风路,也可以保持过滤器周围的密封性的换气装置。【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过滤器,其设置于供气送风通路的净化位置,用于将通过净化位置的空气中所含的去除对象物进行去除;挟持结构,其通过挟持过滤器的两侧面,将过滤器固定在净化位置;挟持结构,其包括:基础层,其材质比过滤器的材质更软;相接层,其设置于比基础曾更接近过滤器的一侧,相接过滤器的一侧面,该相接层的材质比基础层的材质更硬。加湿器,其对于净化位置中挟持结构,是可自由装卸滑动。从而实现预期的目的。本技术换气装置,其包括:过滤器,其设置于供气送风通路的净化位置,用于将通过净化位置的空气中所含的去除对象物进行去除;挟持结构,其通过挟持过滤器的两侧面,将过滤器固定在净化位置;挟持结构,其包括:基础层,其材质比过滤器的材质更软;相接层,其设置于比基础曾更接近过滤器的一侧,相接过滤器的一侧面,该相接层的材质比基础层的材质更硬。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器,其对于净化位置中挟持结构,是可自由装卸滑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黏合部,其设置在基础层和相接层之间,用于黏合基础层和相接层;黏合部具有弹性。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础层,其包括:凹部,其在过滤器的对立位置,向基础层一侧凹陷;凹部包括其包括:黏合部;凹部的侧壁和黏合部之间,其包括:空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础层,其包括:凹部,其在过滤器的对立位置,沿着过滤器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设置;凹部,其包括:黏合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础层,其包括:凹部,其在过滤器的对立位置,沿着过滤器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设置;凹部,其包括:黏合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器,其用于将微粒、尘埃、粉尘进行去除。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基础层是发泡材料。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黏合部包含硅胶性黏合剂。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包括:排气送风通路,其相对于供气送风通路设置;热交换素子,其用于将供气送风通路中流动的空气和排气送风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净化位置,其设置于供气送风通路中,热交换素子的上游一侧。【有益效果】通过本技术公开,将过滤器装卸于挟持结构时,过滤器会紧贴相比过滤器硬质的相接层滑动,不会接触软质的基础层,从而可以保护基础层,将基础层的形状保持完好,从而可以保持过滤器周围的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第1实施方式换气装置第一侧面的正面透视图。图2为图1所示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透视图。图3为图1所示换气装置中净化位置结构示意图。图4(a)为图1所示换气装置安装过滤器前的状态。图4(b)为图1所示换气装置安装过滤器后的状态。图5(a)为图4(a)中一黏合部的局部放大图。图5(b)和图5(c)分别为图4(b)中的黏合部在弹起状态和按压状态下的A-A剖面图。【附图中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壳体;110-顶板;111-顶隔热层;120-底板;121-底隔热层;130-室外侧板;131-新风口;132-排风口;140-室内侧板;141-回风口;142-送风口;150-第一侧板;151-开口;160-第二侧板;170-热交换素子;QSW-室外侧腔;QXF-新风腔;QPF-排风腔;QsN-室内侧腔;QHF-回风腔;QSF-送风腔;171-素子供风风路;171a-素子进风口;171b-素子送风口;172-素子排风风路;172a-素子回风口;172b-素子排风口;181-室外侧分隔层;182-室内侧分隔层;200-供气送风通路;300-排气送风通路;JWZ-净化位置;400-过滤器;410-外框;411-过滤器进风面;412-过滤器出风面;413-过滤器顶面;414-过滤器底面;415-过滤器前面;416-过滤器后面;810-供气用风扇风机;820-排气用风扇风机;900-挟持结构;910-基础层;911-凹部;920-相接层;921顶导板;922-底导板;930-黏合部;931-辅助黏合部;932-主要黏合部;940-接触面;K-凹部的壁面和主要黏合部之间的空间;F1-风的流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关于本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换气装置,以下参照图1、图2描述换气装置内部的结构和风路。如图1、图2所示,换气装置,其包括:壳体100、供气送风通路200、排气送风通路300、过滤器400。壳体100是用金属构成的箱型,壳体由相对设置的顶板110和底板120、相对设置的室外侧板130和室内侧板140、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50和第二侧板160所构成。壳体内部设有热交换素子170。室外侧板130具有连通室外的新风口131和排风口132;室内侧板140具有连通室内的回风口141和送风口142。第一侧板150具有开口151,所述开口151用于将后述过滤器400装卸于壳体内部。底板120包括:底隔热层121,其设置于壳体内侧,相邻于该底版,用于隔热;顶板110包括:顶隔热层111,其设置于壳体内侧,相邻于相该顶板,用于隔热。顶隔热层111和底隔热层121用轻量的发泡材料等软质的材料构成。热交换素子170包括:素子供风风路171,其包括:素子进风口171a、素子送风口171b;素子排风风路172,其包括:素子回风口172a、素子排风口172b;热交换素子170,其用于将素子供风风路171中流动的空气和素子排风风路172中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素子170将壳体内部的空间分割为室外侧腔QSW和室内侧腔QSN。室外侧腔QSW,其设置于壳体内侧,是从室外侧板130至热交换素子170之间的空间。室外侧腔QSW设有室外侧分隔层181,通过所述室外侧分隔层181,将室外侧腔QSW分割为新风腔QXF和排风腔QPF。室外侧分隔层181用轻量的发泡材料等软质的材料构成。新风腔QXF,其由室外侧板130、热交换素子170、第一侧板150、第二侧板160、室外侧分隔层181、底隔热层121所包围形成,其连通新风口131和素子进风口171a。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器,其设置于供气送风通路的净化位置,用于将通过所述净化位置的空气中所含的去除对象物进行去除;挟持结构,其通过挟持所述过滤器的两侧面,将所述过滤器固定在所述净化位置;所述挟持结构,其包括:基础层,其材质比所述过滤器的材质更软;相接层,其设置于比所述基础曾更接近所述过滤器的一侧,相接所述过滤器的一侧面,该相接层的材质比所述基础层的材质更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器,其设置于供气送风通路的净化位置,用于将通过所述净化位置的空气中所含的去除对象物进行去除;挟持结构,其通过挟持所述过滤器的两侧面,将所述过滤器固定在所述净化位置;所述挟持结构,其包括:基础层,其材质比所述过滤器的材质更软;相接层,其设置于比所述基础曾更接近所述过滤器的一侧,相接所述过滤器的一侧面,该相接层的材质比所述基础层的材质更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其对于所述净化位置中所述挟持结构,是可自由装卸滑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黏合部,其设置在所述基础层和所述相接层之间,用于黏合所述基础层和所述相接层;所述黏合部具有弹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层,其包括:凹部,其在所述过滤器的对立位置,向所述基础层一侧凹陷;所述凹部包括其包括:所述黏合部;所述凹部的侧壁和所述黏合部之间,其包括:空间。5.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