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2698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框架结构,包括四立柱、二横梁、二侧板、一承置板,该立柱具接合壁,该接合壁分别由上而下不同高度位置设置多个第一扣孔、多个第二扣孔;该横梁具一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二端分别设置与第一板体垂直的第一扣体,该一第一扣体下方具可扣合立柱第一扣孔的第一扣槽,于第一扣体一侧设置第三扣孔;该侧板具一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二侧延伸设置第二扣体,下方具第二扣槽;该承置板为方形体,设于二横梁及二侧板上方,该横梁的第一扣体扣合立柱的第一扣孔后该第二、三扣孔位置对应,又该侧板的第二扣体可穿插第三、二扣孔,并使第二扣槽可同时夹扣立柱接合壁及横梁的第一板体;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成框架可具有较佳组装便利及稳固性。

Fram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am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four columns, two beams, two side plates and one supporting plate. The column has a connecting wall, which is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buttonholes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buttonholes at different height positions from top to bottom. The cross beam has a first plate body, and the second end of the first plate body is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first button which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plate body,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rst button body. The first buckling groove with the first buckling hole of the buckling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third buckling hole on one side of the first buckling body; the side plat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buckling body, which extends on both sides of the second plate and has a second buckling groove underneath; the bearing plate is a square body, which is located above the two crossbeams and the two side plates. After the first buckling hole of the first buckling body of the cross beam buckles the first buckling hole of the vertical column, the position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buckling holes correspond The second fastener of the side plate can be inserted into the third and second fastening holes, and the second fastening groove can clamp the first plate body of the column joint wall and the cross beam at the same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框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框架结构,主要指一种可置物并可具较佳组装便利及支撑稳固的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为增进置物便利性,目前具有借由多根直向、横向杆体及承置板组成置物框架,该置物框架的直向杆体上不同高度位置设置多个接合孔,并可令横向杆体与直向杆体适当高度位置接合形成可置放承置板的框架,并可依需求设置组装承置板的高度及数量以提升置物适用性。如图10所示为习知置物框架之一,其中该图中仅显示部分结构,主要具有多根直杆1’、多根横杆2’、一承置板3’,该直杆1’、横杆2’上分别设置多个接合孔11’、21’,并可令螺栓4’穿插适当位置的接合孔11’、21’,再螺合螺帽41’,令直杆1’、横杆2’组合,并使承置板3’可置于直杆1’、横杆2’上方提供置物。然而前述结构必须借由螺栓4’穿插接合孔11’、21’并借由工具螺合螺帽41’,具有组装不便缺失,且螺合不牢固时易造成框架倾倒危险,又该承置板3’仅借由其本身重量置放在直杆1’、横杆2’上,具有组合稳定性不佳且易受碰撞位移掉落缺失。为提升组装便利性,如图11所示另一习知置物框架,该框架具四根立杆5’、四根横杆6’、一承置板7’,该立杆5’具有互呈垂直的二侧接合壁51’、52’,并于接合壁51’、52’上不同高度位置分别设置多个扣孔511’、521’,又该横杆6’于外侧设置可与扣孔511’或扣孔521’扣合的扣体61’,并使各横杆6’可与立杆5’不同方向的扣孔511’、521’组合形成框架,且横杆6’上方可置放承置板7’。前述结构不需使用螺栓、螺帽,组装简便,然而该立杆5’二侧的接合壁51’、52’虽然分别接合二横杆6’,但二侧横杆6’间未连接,造成该框架仍具有支撑强度不足及承受外力易变形缺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可提升置物框架较佳组装便利性及稳固性的框架结构。基于此,本技术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框架结构,包括:四立柱,为中空柱体设于虚拟方形四端位置,靠近该方形中央为内侧方向,远离方形中央为外侧方向,具有至少一接合壁及与接合壁相邻的侧壁,该接合壁分别由上而下不同高度位置设置多个第一扣孔、多个第二扣孔,该第一、二扣孔间具有横向间距;二横梁,为直条形体,分别与二立柱接合并呈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二端分别设置与第一板体垂直并朝向外侧方向的第一扣体,该第一扣体具有可扣合立柱第一扣孔的第一扣槽,又于第一扣体一侧设置第三扣孔;二侧板,为直条形体,分别与二立柱接合并呈相对设置,并使二横梁及二侧板组成方形体,具有一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二侧延伸设置第二扣体,该第二扣体下方具有第二扣槽;一承置板,为方形体,设于二横梁及二侧板上方;该横梁的第一扣体扣合立柱的第一扣孔,该第二、三扣孔位置对应,该侧板的第二扣体可穿插第三、二扣孔,并使第二扣槽可同时夹扣立柱接合壁及横梁的第一板体。进一步,该横梁的第一板体上方设置与第一板体垂直并朝向内侧方向可承置承置板的第一顶持片。进一步,该第一顶持片上方设置多个向上凸出的定位凸体,该承置板下方对应设置多个可穿插定位凸体的定位槽。进一步,部分定位凸体对应横梁长边方向设置,部分定位凸体对应横梁长边垂直方向设置。进一步,该第一、二扣孔分别位于外、内侧方向,该横梁于第一板体下方设置与第一板体垂直并朝向外侧方向的第一挡片,该第一挡片二端与第一板体端部的间隔对应立柱的第一扣孔至接合壁内侧方向一端的间距,并使横梁与立柱组合后该第一挡片端部形成可与立柱接合壁一相邻侧壁抵靠的第一挡靠端。进一步,该第二扣体的第二扣槽宽度对应立柱接合壁及横梁的第一板体组合厚度,并于第二扣槽下方一侧设置导斜边。进一步,该第二板体上方朝向内侧方向设置可承置承置板的第二顶持片,该第二顶持片二端与第二板体端部间距对应横梁的第一顶持片宽度。进一步,该第一、二扣孔分别位于外、内侧方向,该第二板体下方朝向内侧方向设置第二挡片,该第二挡片二端具有可抵靠横梁第一板体的第二挡靠端。进一步,该横梁的第一扣体为上、下二个且分别穿插二个第一扣孔;该第三扣孔为上、下二个,该侧板的第二扣体为上、下二个且分别穿插二个第二扣孔。进一步,四立柱上、下端位置分别组设二横梁、二侧板、一承置板,分别包括六个或六个以上的立柱,并结合横梁、侧板、承置板形成连续体积较大的框架。本技术组装时令二横梁二端的第一扣体分别穿插对应二立柱的第一扣孔形成方形的相对二边,并使第二、三扣孔位置对应,又令二侧板呈相对设置,且二侧板二端的第二扣体同时穿插横梁及立柱的第三、二扣孔,又施力令侧板下移,并使第二扣槽可紧密夹扣立柱的接合壁及横梁的第一板体,使得方形框架四端的横梁、侧板、立柱间具有互呈垂直三维方向直接连接关系,可具有较佳结合牢固性及支撑性,又该横梁上、下方向的第一顶持片、第一挡片可提升横梁本身抗扭转、抗曲折强度,且该第一挡片的第一挡靠端可与立柱相邻接合壁的侧壁抵靠,又该侧板上、下方的第二顶持片及第二挡片可提升侧板本身的抗扭转、抗曲折强度,且该第二挡片的第二挡靠端可与另一方向的横梁第一板体表面抵靠,可更提升整体组合框架抗扭曲强度,本技术令承置板设于横梁、侧板的第一、二顶持片上方,并使定位槽与不同方向定位凸体接合,使得承置板可稳定组设于横梁及侧板上方,且因承置板与横梁具有组合关系,该承置板可形成补强件并借由其强度提升整个框架组合强度,并使本技术不须使用螺栓即可完成主要元件组装,且可具有更佳组合牢固性及支撑强度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组合动作示意图,显示横梁与立柱组合状态。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组合动作示意图,显示侧板的第二扣体穿插第一、二扣孔状态。图4为本技术的部分组合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对应图4的A-A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对应图4的B-B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组成框架型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组成框架型态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组成框架型态示意图。图10为习知框架结构示意图。图11为另一习知的框架结构示意图。【符号说明】1立柱10侧壁11接合壁12第一扣孔13第二扣孔2横梁21第一板体22第一扣体221第一扣槽23第一顶持片231定位凸体24第一挡片241第一挡靠端25第三扣孔26接合孔3侧板31第二板体32第二扣体321第二扣槽322导斜边33第二顶持片34第二挡片341第二挡靠端4承置板41定位槽5挂杆6抽屉7遮板1’直杆11’接合孔2’横杆21’接合孔3’承置板4’螺栓41’螺帽5’立杆51’接合壁511’扣孔52’接合壁521’扣孔6’横杆61’扣体7’承置板。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7,本技术包括四立柱1、二横梁2、二侧板3、一承置板4,所述立柱1为中空柱体设于虚拟方形四端位置,靠近该方形中央为内侧方向,远离方形中央为外侧方向,又所述立柱1为中空方形柱体,相对二侧位置设置接合壁11,该接合壁11侧方为侧壁10,二接合壁11分别由上而下不同高度位置设置多个第一扣孔12、多个第二扣孔13,该第一、二扣孔12、13分别位于外、内侧方向,并具有横向间距,而本实施例图中所示的二相对接合壁11结构为对应。二横梁2为直条形体,分别与二立柱1接合并呈相对设置,又所述横梁2具有一第一板体21,该第一板体21二端分别设置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四立柱,为中空柱体设于虚拟方形四端位置,靠近该方形中央为内侧方向,远离方形中央为外侧方向,具有至少一接合壁及与接合壁相邻的侧壁,该接合壁分别由上而下不同高度位置设置多个第一扣孔、多个第二扣孔,该第一、二扣孔间具有横向间距;二横梁,为直条形体,分别与二立柱接合并呈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二端分别设置与第一板体垂直并朝向外侧方向的第一扣体,该第一扣体具有可扣合立柱第一扣孔的第一扣槽,又于第一扣体一侧设置第三扣孔;二侧板,为直条形体,分别与二立柱接合并呈相对设置,并使二横梁及二侧板组成方形体,具有一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二侧延伸设置第二扣体,该第二扣体下方具有第二扣槽;一承置板,为方形体,设于二横梁及二侧板上方;该横梁的第一扣体扣合立柱的第一扣孔,该第二、三扣孔位置对应,该侧板的第二扣体可穿插第三、二扣孔,并使第二扣槽可同时夹扣立柱接合壁及横梁的第一板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四立柱,为中空柱体设于虚拟方形四端位置,靠近该方形中央为内侧方向,远离方形中央为外侧方向,具有至少一接合壁及与接合壁相邻的侧壁,该接合壁分别由上而下不同高度位置设置多个第一扣孔、多个第二扣孔,该第一、二扣孔间具有横向间距;二横梁,为直条形体,分别与二立柱接合并呈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一板体,该第一板体二端分别设置与第一板体垂直并朝向外侧方向的第一扣体,该第一扣体具有可扣合立柱第一扣孔的第一扣槽,又于第一扣体一侧设置第三扣孔;二侧板,为直条形体,分别与二立柱接合并呈相对设置,并使二横梁及二侧板组成方形体,具有一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二侧延伸设置第二扣体,该第二扣体下方具有第二扣槽;一承置板,为方形体,设于二横梁及二侧板上方;该横梁的第一扣体扣合立柱的第一扣孔,该第二、三扣孔位置对应,该侧板的第二扣体可穿插第三、二扣孔,并使第二扣槽可同时夹扣立柱接合壁及横梁的第一板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横梁的第一板体上方设置与第一板体垂直并朝向内侧方向可承置承置板的第一顶持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顶持片上方设置多个向上凸出的定位凸体,该承置板下方对应设置多个可穿插定位凸体的定位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部分定位凸体对应横梁长边方向设置,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甫
申请(专利权)人:创维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