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20621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5 22: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外框、接管、进风管、风机、排风管、余热回收装置、底座、夹板、一次回收箱、进气接口、保温管、导管、二次回收箱、出气管和电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外框与接管均为密封结构,使得装置在进行余热回收时热量的流失减到最小。通过在余热回收装置内部安装一次回收箱、二次回收箱,两个回收箱之间通过一根外壁缠绕有海绵的保温管,以此来减少热气在二者之间流通时热量流失,在一次回收箱与二次回收箱内部均装有水,一次回收箱底部一侧外壁上设置进气接口,使得热气在进入一次回收箱时穿过箱内的水,实现热能的初步回收,排出的气体随后通过保温管流向二次回收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结构,具体为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属于供热系统余热回收领域。
技术介绍
供热系统在使用时往往利用换风口进行换风,将供热系统内部多余热量或是废气进行排放,而换风口在换风时排出的热气会带出供热系统内部部分热量,从而需要余热回收结构对排出气体进行余热回收。但是,现有的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在使用时仍存在一定缺陷,在进行一次余热回收后排出的气体内部仍残留部分热量,直接排出后仍造成能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在使用时,在进行一次余热回收后排出的气体内部仍残留部分热量,直接排出后仍造成能源浪费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外框以及与外框相连接的接管,所述外框底部安装底座,所述底座顶部一端安装有电源,所述外框内部安装余热回收装置,所述接管内部安装风机,所述风机一侧外壁上连接导入所述接管管口处的进风管,且所述风机另一侧外壁上连接一根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相连接的排风管,所述余热回收装置主要由一次回收箱、二次回收箱,所述一次回收箱与所述二次回收箱之间通过一根保温管相连接,所述一次回收箱底部一侧外壁上连接有进气接口,所述进气接口一端与所述排风管相连接,所述二次回收箱一侧内壁上连接有一根导管,且所述二次回收箱顶部一侧外壁上连接有一根出气管。优选的,所述一次回收箱上下两侧外壁上均安装有一块与外框内部相连接的夹板。优选的,所述一次回收箱与二次回收箱内部均装有水,进气接口导入一次回收箱内部水的底部,导管导入二次回收箱内部水的底部。优选的,所述保温管外壁上缠绕有保温棉。优选的,所述外框与接管均为密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外框与接管均为密封结构,使得装置在进行余热回收时热量的流失减到最小。通过在余热回收装置内部安装一次回收箱、二次回收箱,两个回收箱之间通过一根外壁缠绕有海绵的保温管,以此来减少热气在二者之间流通时热量流失,在一次回收箱与二次回收箱内部均装有水,一次回收箱底部一侧外壁上设置进气接口,使得热气在进入一次回收箱时穿过箱内的水,实现热能的初步回收,排出的气体随后通过保温管流向二次回收箱,而保温管连接一根导入二次回收箱底部内壁上的导管,使得经过一次热回收的气体能够流向二次回收箱内部进行二次热回收,使得供热系统换风口排出的气体余热能够被充分回收利用,与普通的余热回收装置相比较余热回收利用程度更高,更加节约能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余热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框;2、接管;3、进风管;4、风机;5、排风管;6、余热回收装置;7、底座;8、夹板;9、一次回收箱;10、进气接口;11、保温管;12、导管;13、二次回收箱;14、出气管;15、电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外框1以及与外框1相连接的接管2,外框1底部安装底座7,底座7顶部一端安装有电源15,外框1内部安装余热回收装置6,接管2内部安装风机4,风机4一侧外壁上连接导入接管2管口处的进风管3,利用风机4进行换风,且风机4另一侧外壁上连接一根与余热回收装置6相连接的排风管5,余热回收装置6主要由一次回收箱9、二次回收箱13,一次回收箱9与二次回收箱13之间通过一根保温管11相连接,一次回收箱9底部一侧外壁上连接有进气接口10,进气接口10一端与排风管5相连接,二次回收箱13一侧内壁上连接有一根导管12,且二次回收箱13顶部一侧外壁上连接有一根出气管14,热气在进入一次回收箱9时穿过箱内的水,实现热能的初步回收,排出的气体随后通过保温管11流向二次回收箱13,而保温管11连接一根导入二次回收箱13底部内壁上的导管12,使得经过一次热回收的气体能够流向二次回收箱13内部进行二次热回收,使得供热系统换风口排出的气体余热能够被充分回收利用。实施例2请继续参照图1-2,其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一次回收箱9上下两侧外壁上均安装有一块与外框1内部相连接的夹板8,使得一次回收箱9在使用时更加稳固。一次回收箱9与二次回收箱13内部均装有水,进气接口10导入一次回收箱9内部水的底部,导管12导入二次回收箱13内部水的底部,实现气体在流通时的热回收。保温管11外壁上缠绕有保温棉,使得在进行两次余热回收时,气体在两个回收箱之间流通时热量流失程度降低。外框1与接管2均为密封结构,使得装置在进行余热回收时热量的流失减到最小。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余热回收装置6安装在外框1内部,并且外框1与接管2相连接,风机4安装在接管2内部,利用风机4进行换风,由于外框1与接管2均为密封结构,使得装置在进行余热回收时热量的流失减到最小。通过在余热回收装置6内部安装一次回收箱9、二次回收箱13,两个回收箱之间通过一根外壁缠绕有海绵的保温管11,以此来减少热气在二者之间流通时热量流失,在一次回收箱9与二次回收箱内部均装有水,一次回收箱9底部一侧外壁上设置进气接口10,使得热气在进入一次回收箱9时穿过箱内的水,实现热能的初步回收,排出的气体随后通过保温管11流向二次回收箱13,而保温管11连接一根导入二次回收箱13底部内壁上的导管12,使得经过一次热回收的气体能够流向二次回收箱13内部进行二次热回收,使得供热系统换风口排出的气体余热能够被充分回收利用,与普通的余热回收装置相比较余热回收利用程度更高,更加节约能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外框(1)以及与外框(1)相连接的接管(2),所述外框(1)底部安装底座(7),所述底座(7)顶部一端安装有电源(15),所述外框(1)内部安装余热回收装置(6),所述接管(2)内部安装风机(4),所述风机(4)一侧外壁上连接导入所述接管(2)管口处的进风管(3),且所述风机(4)另一侧外壁上连接一根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相连接的排风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主要由一次回收箱(9)、二次回收箱(13),所述一次回收箱(9)与所述二次回收箱(13)之间通过一根保温管(11)相连接,所述一次回收箱(9)底部一侧外壁上连接有进气接口(10),所述进气接口(10)一端与所述排风管(5)相连接,所述二次回收箱(13)一侧内壁上连接有一根导管(12),且所述二次回收箱(13)顶部一侧外壁上连接有一根出气管(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热系统换风口的余热回收结构,包括外框(1)以及与外框(1)相连接的接管(2),所述外框(1)底部安装底座(7),所述底座(7)顶部一端安装有电源(15),所述外框(1)内部安装余热回收装置(6),所述接管(2)内部安装风机(4),所述风机(4)一侧外壁上连接导入所述接管(2)管口处的进风管(3),且所述风机(4)另一侧外壁上连接一根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相连接的排风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主要由一次回收箱(9)、二次回收箱(13),所述一次回收箱(9)与所述二次回收箱(13)之间通过一根保温管(11)相连接,所述一次回收箱(9)底部一侧外壁上连接有进气接口(10),所述进气接口(10)一端与所述排风管(5)相连接,所述二次回收箱(13)一侧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边海军靳德胜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节能建筑节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