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池模组以及固定结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围合成容置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固定结构的容纳腔;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支撑梁、第一压条、第二压条以及锁紧件,所述支撑梁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且分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两侧,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支撑梁位置对应且其两端弯折以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扣合,所述第二压条位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面且间隔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压条之间,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第二压条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支撑梁连接并将所述电池模组紧固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保证电池模组稳定固定的同时可以减轻动力电池包的重量并简化其内部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
技术介绍
为了降低传统汽车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以电力为动力源的新能源汽车现已获得支持和应用。动力电池包作为向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其设计直接影响着整车性能。目前的动力电池包一般是由上壳体、下壳体以及至少一个电池模组构成,其中,电池模组是安装于由上壳体与下壳体所围合成的容纳腔内,而该容纳腔的形状一般与电池模组的形状相适配,以达到稳定固定电池模组的作用。例如,在专利号为ZL201320037213.2的专利所公开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壳体结构中,为了适应电池模组的布置和车身结构,其顶面呈高低不平的台阶状,以使前两个电池模组可以横置平躺,而后两个电池模组可以横置竖立。然而,通过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装配来实现电池模组的固定方式不仅使电池模组的稳定固定受限于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的准确连接,而且为了获得精准的装配也使得动力电池包的装配难度提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有些动力电池包中会设置由垫板以及框架等围合成形似箱体的固定结构以将电池模组固定于下壳体上,而后再安装上壳体。上述的固定结构虽然可以将电池模组稳定的固定于下壳体上,但是该固定结构一方面会增加动力电池包的重量,另一方面也不便于布设与电池模组相关联的其他部件(例如各种线束),从而使动力电池包的内部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是现有动力电池包中因采用形似箱体的固定结构从而使动力电池包的重量增加且其内部结构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池模组以及固定结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围合成容置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固定结构的容纳腔;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支撑梁、第一压条、第二压条以及锁紧件,所述支撑梁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且分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两侧,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支撑梁位置对应且其两端弯折以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扣合,所述第二压条位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面且间隔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压条之间,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第二压条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支撑梁连接并将所述电池模组紧固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安装槽插接配合;和/或所述电池模组的底面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粘连;和/或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扎带,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设有供所述扎带嵌入的限位槽。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紧件为螺栓,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电池模组相对的一侧设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夹设于所述第二压条的端部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二压条的端部、所述卡接板上分别设有位置对应且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支撑梁上设有与所述螺栓的端部螺纹连接的连接孔。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及所述连接孔插接配合的定位销。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压条的两侧内弯形成方通结构,所述方通结构与所述电池模组相接触的一面被配置为压紧面,所述压紧面与所述第二压条上分设有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池模组由多个具有防爆阀的电芯依次叠加而成,每个所述第二压条的两个所述方通结构之间形成容置所述防爆阀的容纳空间;或者,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包裹所述方通结构的外表面的U型缓冲垫,所述U型缓冲垫的中部凸起形成与所述第一定位孔过盈配合的连接环。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贴附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的电加热膜以及贴附于所述电加热膜上的防护片。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加热膜包括发热体层/设于所述发热体层两侧的PI膜层/以及分设于两个所述PI膜层的外侧的双面胶层和隔热棉层。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动力电池包还包括贴附于所述第二压条的顶面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上集成有信号采集线束。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压条的顶面设有绝缘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的动力电池包通过增设用于将所述电池模组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的固定结构,并使所述固定结构中的支撑梁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且分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两侧,而所述固定结构中的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支撑梁位置对应且其两端弯折可以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扣合,以对所述电池模组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形成限制,从而避免所述电池模组在水平方向晃动;所述固定结构中的所述第二压条位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面且间隔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压条之间,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在竖直方向的移动形成限制,以避免所述电池模组在竖直方向晃动;而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第二压条可以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支撑梁连接,以确保所述第一压条、所述第二压条可以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稳定连接,从而将所述电池模组紧固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与此同时,由所述第一压条、所述第二压条、所述锁紧件以及所述支撑梁所形成的呈网状结构的固定结构,一方面可以在稳固所述电池模组的同时减轻所述固定结构的重量,从而减轻动力电池包的整体重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网状结构的多方位空隙以便将与所述电池模组相电连接的其他部件,例如各种线束,根据位置需要进行布设,而无需再对所述上壳体或者所述下壳体的结构进行设置,从而简化所述动力电池包的内部结构。此外,上述固定结构的网状设置还可以使所述电池模组自身可以进行良好的散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动力电池包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的装配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压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压条的横截面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U型缓冲垫的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00、动力电池包;1、下壳体;2、电池模组;21、电芯;211、防爆阀;3、支撑梁;31、连接孔;4、第一压条;41、卡接板;42、第二定位孔;5、第二压条;51、第一定位孔;52、方通结构;521、压紧面;53、U型缓冲垫;531、连接环;6、锁紧件;7、扎带;8、电加热膜;81、防护片;82、正极插件;83、负极插件;9、柔性电路板;10、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动力电池包100,包括上壳体(图中未示出)、下壳体1、电池模组2以及固定结构,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1之间可以通过诸如螺纹连接的可拆卸方式围合成容置所述电池模组2与所述固定结构的容纳腔,而所述电池模组2可以通过所述固定结构稳定的固定于所述下壳体1的内表面。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支撑梁3、第一压条4、第二压条5以及锁紧件6,其中,所述支撑梁3可以通过焊接方式或者与所述下壳体1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于所述下壳体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池模组以及固定结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围合成容置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固定结构的容纳腔;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支撑梁、第一压条、第二压条以及锁紧件,所述支撑梁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且分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两侧,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支撑梁位置对应且其两端弯折以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扣合,所述第二压条位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面且间隔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压条之间,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第二压条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支撑梁连接并将所述电池模组紧固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池模组以及固定结构,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围合成容置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固定结构的容纳腔;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支撑梁、第一压条、第二压条以及锁紧件,所述支撑梁固定于所述下壳体上且分设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两侧,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支撑梁位置对应且其两端弯折以与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扣合,所述第二压条位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面且间隔搭接于两个所述第一压条之间,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第二压条通过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支撑梁连接并将所述电池模组紧固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安装槽插接配合;和/或所述电池模组的底面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粘连;和/或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扎带,所述电池模组的外周面设有供所述扎带嵌入的限位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为螺栓,所述第一压条与所述电池模组相对的一侧设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夹设于所述第二压条的端部与所述电池模组的顶面之间,所述第二压条的端部、所述卡接板上分别设有位置对应且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支撑梁上设有与所述螺栓的端部螺纹连接的连接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春,范李晖,李成亮,
申请(专利权)人:威睿电动汽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