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多个顶升单元,靠近地面的顶升单元下方固定设置有底板,底板上位于顶升单元两侧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底板的立柱,立柱由多个轨道单元竖直连接而成,两侧立柱之间滑动设置有上方开口的箱体,箱体上铰接设置有箱门,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箱体在竖直方向滑动的驱动组件。在将一个顶升单元搭建完毕后,用一个轨道单元搭建在另一个轨道单元上,然后继续启动驱动组件,让箱体上升,进行下一个顶升单元的搭建。这样设置后使得在搭建顶升单元时,施工人员不用再手动攀爬到顶升单元上去搭建,从而避免了手滑而掉落的危险,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具有大跨度空间的建筑陆续落成,不少成为地区标志性建筑。在大跨度空间结构方面,以网架和网壳最具有代表性,网架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大型的会展中心、厂房等建筑中,这些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跨度大,中间一般少设或者不设支撑体系,这样可最大限度提供开阔的空间,将来根据使用要求可以随时分割使用单元,使用变化灵活障碍也少。其中,钢结构网架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造型美观等优点。而在安装钢结构网架时需要使用一些顶升装置将钢结构网架顶上去。授权公布号为CN207079729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包括多个顶升单元,每一顶升单元包括机械组件、液压组件及控制系统,机械组件包括多个用于叠放的顶升标准节、一天梁、一地梁以及两水平横梁,液压组件包括一液压油缸、连接于液压油缸的液压泵及液压控制阀,地梁通过两水平横梁可拆卸地放置于一顶升标准节的顶部,天梁可拆卸的放置于地梁上方另一顶升标准节的顶部,液压油缸垂直内置于顶升标准节中;在液压组件的配合下,施工人员将一个一个顶升单元搭建上去,从而实现钢结构网架的顶升。但上述技术有一点不足之处在于,施工人员在搭建顶升单元时,需要徒手攀爬到顶升单元上去进行操作;当搭建的高度较高时,施工人员攀爬上去危险系数较高,并且徒手攀爬很容易滑落,导致施工人员从高空出跌下,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具有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时的安全系数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包括多个顶升单元,靠近地面的所述顶升单元下方固定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位于顶升单元两侧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底板的立柱,所述立柱由多个轨道单元竖直连接而成,两侧所述立柱之间滑动设置有上方开口的箱体,所述箱体上铰接设置有箱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箱体在竖直方向滑动的驱动组件。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搭建顶升单元时,打开箱门,让施工人员站在箱体内,启动位于底板上的驱动组件,箱体沿着立柱的长度方向开始滑动,在将一个顶升单元搭建完毕后,用一个轨道单元搭建在另一个轨道单元上,然后继续启动驱动组件,让箱体上升,进行下一个顶升单元的搭建。这样设置后使得在搭建顶升单元时,施工人员不用再手动攀爬到顶升单元上去搭建,从而避免了手滑而掉落的危险,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更高。进一步,所述轨道单元上设置有翻边,相邻两个所述轨道单元的翻边相互贴合,互相贴合的相邻两个所述翻边上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栓。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两个轨道单元连接时,让两个轨道单元上的翻边相互贴合,然后用固定螺栓穿设在两个翻边上,便能够实现两个轨道单元的连接,达到连接方便且固定较为牢固的效果。进一步,所述立柱上沿着立柱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所述箱体两侧设置有在燕尾槽内滑动的燕尾块。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箱体在立柱之间滑动时,箱体上的燕尾块也会沿着燕尾槽的长度方向滑动。由于燕尾槽和燕尾块本身形状的特性,使得燕尾块只会沿着燕尾槽的长度方向滑动而不会在其它方向产生偏移,不仅起到导向的作用,而且使得燕尾块带动箱体移动得更为平稳。进一步,所述燕尾块上正对燕尾槽的端部设置有滚珠。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滚珠的设置使得燕尾块能够更顺畅地在燕尾槽内滑动。进一步,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底板位于箱体正下方的液压升降台,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用于将箱体固定在液压升降台上的固定件。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液压升降台是一种多功能起重装卸机械设备,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竖直高度,因此将其作为驱动组件,是最佳的选择之一。用固定件将箱体固定在液压升降台的台面上,使得箱体能够随着液压升降台的升高而在立柱之间滑动,达到驱动方便的效果。进一步,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在箱体底部的若干插杆,所述液压升降台的台面上开设有供插杆插入的插孔。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箱体与液压升降台连接时,直接将箱体下方的插杆对准液压升降台台面上的插孔即可,达到固定方便的效果。进一步,所述立柱的燕尾槽内设置有缓冲件。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如果液压升降台突然损坏,箱体迅速下坠,缓冲件的设置能够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让处在箱体内的施工人员能够减少伤害。进一步,所述缓冲件包括设置在燕尾槽内的弹簧,所述弹簧的长度方向与燕尾槽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弹簧靠近地面的一端与底板固定连接。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如果液压升降台损坏,箱体迅速下降,此时箱体上的燕尾块也会随着箱体的下降而在燕尾槽内滑动,在下降到一定的高度时会与弹簧抵触,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燕尾块会受到弹簧的反向弹力速度慢慢降低最后停止,使得箱体到最后趋于平稳,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立柱和液压升降台的设置使得在搭建顶升单元时,施工人员不用再手动攀爬到顶升单元上去搭建,从而避免了手滑而掉落的危险,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更高;二、弹簧的设置能够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让处在箱体内的施工人员在液压升降台损坏时能够减少伤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及部分剖视图;图4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顶升单元;2、底板;21、液压升降台;211、插孔;3、立柱;31、轨道单元;311、翻边;312、固定螺栓;32、燕尾槽;4、箱体;41、箱门;42、燕尾块;421、滚珠;43、插杆;5、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包括多个顶升单元1,靠近地面的顶升单元1下方固定设置有底板2,底板2上位于顶升单元1两侧设置有两个立柱3,两个相互平行、垂直于底板2并且竖直向上延伸,立柱3由多个轨道单元31竖直连接而成,轨道单元31上设置有翻边311,相邻两个轨道单元31的翻边311相互贴合,互相贴合的相邻两个翻边311上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栓312。如图3所示,两侧立柱3之间滑动设置有上方开口的箱体4,箱体4上铰接设置有箱门41,底板2上设置有液压升降台21,液压升降台21的台面上设置有多个插孔211,箱体4底部设置有数量与插孔211相同的插杆43,插杆43插入插孔211后,箱体4便与液压升降台21实现连接。将箱体4上的插杆43插入液压升降台21的插孔211内后,启动液压升降台21带动箱体4竖直向上移动,在将一个顶升单元1搭建完毕后,用一个轨道单元31搭建在另一个轨道单元31上,然后继续启动液压升降台21,让箱体4上升,进行下一个顶升单元1的搭建。如图3、4所示,立柱3上沿着立柱3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32,箱体4两侧设置有在燕尾槽32内滑动的燕尾块42;为了使得液压升降台21驱动箱体4竖直移动时燕尾块42能更顺畅地在燕尾槽32内滑动,燕尾块42上正对燕尾槽32的端部设置有滚珠421;箱体4在立柱3之间移动时,燕尾块42在沿着燕尾槽32的长度方向滑动,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如图3所示,燕尾槽32内靠近底板2的底部连接有弹簧5,弹簧5的长度方向与燕尾槽32的长度方向一致,弹簧5靠近地面的一端与底板2固定连接。如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包括多个顶升单元(1),其特征在于:靠近地面的所述顶升单元(1)下方固定设置有底板(2),所述底板(2)上位于顶升单元(1)两侧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底板(2)的立柱(3),所述立柱(3)由多个轨道单元(31)竖直连接而成,两侧所述立柱(3)之间滑动设置有上方开口的箱体(4),所述箱体(4)上铰接设置有箱门(41),所述底板(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箱体(4)在竖直方向滑动的驱动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包括多个顶升单元(1),其特征在于:靠近地面的所述顶升单元(1)下方固定设置有底板(2),所述底板(2)上位于顶升单元(1)两侧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底板(2)的立柱(3),所述立柱(3)由多个轨道单元(31)竖直连接而成,两侧所述立柱(3)之间滑动设置有上方开口的箱体(4),所述箱体(4)上铰接设置有箱门(41),所述底板(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箱体(4)在竖直方向滑动的驱动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单元(31)上设置有翻边(311),相邻两个所述轨道单元(31)的翻边(311)相互贴合,互相贴合的相邻两个所述翻边(311)上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栓(3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网架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上沿着立柱(3)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燕尾槽(32),所述箱体(4)两侧设置有在燕尾槽(32)内滑动的燕尾块(4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隆元刚,
申请(专利权)人:隆元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