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17863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包括敞口朝上的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有蜂窝斜管沉降层,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下方设有集泥槽,所述池体的敞口侧壁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外部对接有位于池体外壁的出水渠,所述出水渠包括至上往下倾斜的渠底,所述渠底的顶部敞口水平设有过滤网,所述出水渠的低端出水口上设有海绵挡片,所述池体的旁侧设有相互连接的混凝絮凝池,所述混凝絮凝池的出水孔与池体的底部进水孔相通。该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的构造简单。

Structure of High 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Tank for Undergroun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tank structure of a burie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n open upward pool body. The interior of the poo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honeycomb oblique pipe sedimentation layer. Under the honeycomb oblique pipe sedimentation layer, a mud collecting tank is arranged, an overflow outlet is arranged on the open side wall of the pool body, and an outflow channel located on the outside wall of the pool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flow channel bag. The bottom of the canal is inclined upward and downward. The top opening level of the canal bottom is provided with a filter screen. The low-end outlet of the canal is provided with a sponge baffle. The side of the poo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onnected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 pool. The outlet of the coagulation flocculation pool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bottom inlet hole of the pool body. The structure of the high efficient sedimentation tank of the burie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is sim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传统的沉淀池位于地面上,沉淀处理后的水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水质容易受外部环境的二次污染(例如被大风吹来的塑料垃圾、纸屑等污染),垃圾容易漂浮在水面上,流往下一净水工序的水中会含有一些垃圾悬浮物,影响下一工序的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便捷高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包括敞口朝上的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有蜂窝斜管沉降层,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下方设有集泥槽,所述池体的敞口侧壁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外部对接有位于池体外壁的出水渠,所述出水渠包括至上往下倾斜的渠底,所述渠底的顶部敞口水平设有过滤网,所述出水渠的低端出水口上设有海绵挡片,所述池体的旁侧设有相互连接的混凝絮凝池,所述混凝絮凝池的出水孔与池体的底部进水孔相通。优选的,所述池体的敞口位于地面上,所述池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壁顶部边缘设有若干个溢流口,若干个溢流口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均布,所述集泥槽位于池体的底部,所述集泥槽的形状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所述集泥槽的上方敞口与池体的池底齐平,所述集泥槽的槽底设有排泥罩体,所述排泥罩体的顶部经淤泥入口与集泥槽相通,所述排泥罩体内部设有卧式的绞龙,所述绞龙经电机驱动旋转,所述排泥罩体的底部经淤泥出口与淤泥收集槽相通,所述淤泥出口位于绞龙的末端,所述淤泥出口上设有电动插板阀。优选的,所述集泥槽的内中部设有用于避免淤泥堵塞的淤泥扰动器,所述淤泥扰动器包括经外部的电机驱动旋转的转轴,所述转轴横向设置在集泥槽内部,所述转轴的周部固设有若干个锥形的钉齿,所述钉齿上下交错设置。优选的,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包括若干根斜管,所述斜管的形状均为正六边形,若干根斜管的邻面相互固连为一体形成蜂窝状的蜂窝斜管沉降层,若干根斜管均相互平行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优选的,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上端口上盖设有位于池体内的海绵挡板。优选的,所述出水渠对称设置在池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所述出水渠均包括外渠壁,所述外渠壁与池体外壁之间经若干根沿池体长度方向均布的角铁固连为一体,所述角铁的V形开口朝下,所述海绵挡片的长度、高度均与出水渠的低端出水口长度、高度相同。优选的,所述池体的底部进水孔位于蜂窝斜管沉降层与集泥槽之间的池体端部,所述混凝絮凝池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沿着水流方向依次竖直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箱体内部分隔呈混凝腔、絮凝腔、进水腔,所述混凝腔的腔壁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腔的腔壁底部设有位于出水孔上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池体的底部进水孔相通,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箱体内顶部之间均设有溢流通口,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大于第二隔板的高度。优选的,所述混凝腔与絮凝腔的内部均设有搅拌器,所述混凝腔顶部设有混凝挤投加管,所述絮凝腔顶部设有絮凝挤投加管,所述进水腔至上往下固设有若干个朝下倾斜的左斜挡板与右斜挡板,若干个左斜挡板与右斜挡板交错设置,其中若干个左斜挡板与第二隔板固连,其中若干个右斜挡板与进水腔的右腔壁固连,若干个左斜挡板与进水腔的右腔壁之间具有间隙,若干个右斜挡板与第二隔板之间具有间隙。优选的,所述出水管由扩口管与直管连接组成,所述扩口管的管径沿流水方向逐渐降低,所述直管连接在扩口管的小管径端,所述扩口管安装在出水孔上,所述直管安装在进水孔上,所述进水腔的底部在扩口管的对面设有喷气嘴,喷气嘴所产生的空气由鼓风机或罗茨风机或空压机产生。优选的,所述池体的底部在进水孔与集泥槽之间固设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沿着流水方向朝上倾斜,所述挡水板与顶部的蜂窝斜管沉降层之间具有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的构造简单,池体经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经沉淀处理后的水从溢流口溢流入出水渠,溢流的水先经出水渠的过滤网流入渠底,过滤网能够隔绝二次污染带来的垃圾悬浮物(例如被大风吹来的塑料垃圾、纸屑等),渠底至上往下倾斜,经渠底流往下一净水工序的水再经出水渠低端出水口的海绵挡片进行过滤,可以过滤掉更细小的垃圾悬浮物,过滤后的水从海绵挡片流出进入下一净水工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去除混凝絮凝池)。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出水管的构造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如图1-3所示,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包括敞口朝上的池体1,所述池体的内部设有蜂窝斜管沉降层2,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下方设有集泥槽3,所述池体的敞口侧壁上设有溢流口4,所述溢流口的外部对接有位于池体外壁的出水渠5,所述出水渠包括至上往下倾斜的渠底6,所述渠底的顶部敞口水平设有过滤网7,所述出水渠的低端出水口上设有海绵挡片8,所述池体的旁侧设有相互连接的混凝絮凝池9,所述混凝絮凝池的出水孔与池体的底部进水孔相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池体埋设在地面下,所述池体的敞口位于地面上,所述池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壁顶部边缘设有若干个溢流口,若干个溢流口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均布,所述集泥槽位于池体的底部,所述集泥槽的形状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所述集泥槽的上方敞口与池体的池底齐平,所述集泥槽的槽底设有排泥罩体10,所述排泥罩体的顶部经淤泥入口11与集泥槽相通,所述排泥罩体内部设有卧式的绞龙12,所述绞龙经电机13驱动旋转,所述排泥罩体的底部经淤泥出口14与淤泥收集槽41相通,所述淤泥出口位于绞龙的末端,所述淤泥出口上设有电动插板阀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集泥槽的内中部设有用于避免淤泥堵塞的淤泥扰动器,所述淤泥扰动器包括经外部的电机驱动旋转的转轴16,所述转轴横向设置在集泥槽内部,所述转轴的周部固设有若干个锥形的钉齿17,所述钉齿上下交错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包括若干根斜管18,所述斜管的形状均为正六边形,若干根斜管的邻面相互固连为一体形成蜂窝状的蜂窝斜管沉降层,若干根斜管均相互平行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上端口上盖设有位于池体内的海绵挡板1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出水渠对称设置在池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所述出水渠均包括外渠壁20,所述外渠壁与池体外壁之间经若干根沿池体长度方向均布的角铁21固连为一体,所述角铁的V形开口朝下,所述海绵挡片的长度、高度均与出水渠的低端出水口长度、高度相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池体的底部进水孔位于蜂窝斜管沉降层与集泥槽之间的池体端部,所述混凝絮凝池包括箱体22,所述箱体的内部沿着水流方向依次竖直设有第一隔板23、第二隔板24,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将箱体内部分隔呈混凝腔25、絮凝腔26、进水腔27,所述混凝腔的腔壁顶部设有进水管28,所述进水腔的腔壁底部设有位于出水孔上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敞口朝上的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有蜂窝斜管沉降层,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下方设有集泥槽,所述池体的敞口侧壁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外部对接有位于池体外壁的出水渠,所述出水渠包括至上往下倾斜的渠底,所述渠底的顶部敞口水平设有过滤网,所述出水渠的低端出水口上设有海绵挡片,所述池体的旁侧设有相互连接的混凝絮凝池,所述混凝絮凝池的出水孔与池体的底部进水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敞口朝上的池体,所述池体的内部设有蜂窝斜管沉降层,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下方设有集泥槽,所述池体的敞口侧壁上设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的外部对接有位于池体外壁的出水渠,所述出水渠包括至上往下倾斜的渠底,所述渠底的顶部敞口水平设有过滤网,所述出水渠的低端出水口上设有海绵挡片,所述池体的旁侧设有相互连接的混凝絮凝池,所述混凝絮凝池的出水孔与池体的底部进水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敞口位于地面上,所述池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壁顶部边缘设有若干个溢流口,若干个溢流口沿着池体的长度方向均布,所述集泥槽位于池体的底部,所述集泥槽的形状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结构,所述集泥槽的上方敞口与池体的池底齐平,所述集泥槽的槽底设有排泥罩体,所述排泥罩体的顶部经淤泥入口与集泥槽相通,所述排泥罩体内部设有卧式的绞龙,所述绞龙经电机驱动旋转,所述排泥罩体的底部经淤泥出口与淤泥收集槽相通,所述淤泥出口位于绞龙的末端,所述淤泥出口上设有电动插板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的内中部设有用于避免淤泥堵塞的淤泥扰动器,所述淤泥扰动器包括经外部的电机驱动旋转的转轴,所述转轴横向设置在集泥槽内部,所述转轴的周部固设有若干个锥形的钉齿,所述钉齿上下交错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包括若干根斜管,所述斜管的形状均为正六边形,若干根斜管的邻面相互固连为一体形成蜂窝状的蜂窝斜管沉降层,若干根斜管均相互平行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窝斜管沉降层的上端口上盖设有位于池体内的海绵挡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的高效沉淀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忠旗温加宾林加宝施浩施豪马世斌陈学雄施杰梁相飞谢永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融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融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