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斯宝专利>正文

物理退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7642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物理退烧器,涉及降温用品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敷装置冷却时间短,导致退烧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冷敷装置、传热流体存储箱、散热装置以及循环驱动装置,冷敷装置外部的吸热部位能贴附于人体、吸取人体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冷敷装置内腔的传热流体,循环驱动装置设置在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上且能驱动传热流体在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流体存储箱之间循环流动;散热装置与流体存储箱、冷敷装置或传热流体传输通道热传导连接且能吸取传热流体的热量并散发至外部环境以冷却传热流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持久高效的对患者进行冷敷。

Physical deflagra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hysical decompressor,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ooling articles, and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short cooling time of the cold compress device in the prior art, resulting in poor decomposition effect.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cold compress device, a heat transfer fluid storage box,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a circulating driving device. The heat absorption part outside the cold compress device can attach to the human body, absorb the heat of the human body and transmit the heat to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cold compress device. The circulating driving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transmission channel betwee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cold compress device and the fluid storage box and can drive the heat transfer. The hot fluid circulates between the inner chamber of the cold compressor and the fluid storage box,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luid storage box, the cold compressor or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transmission channel and can absorb the heat of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and distribute it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cool the heat transfer fluid. The utility model is used for lasting and efficient cold compress for pati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物理退烧器
本技术涉及降温用品
,尤其是涉及一种物理退烧器。
技术介绍
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尤其是儿童发烧,他们由于身体发育还没有健全,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善,医院一般建议进行物理降温治疗,而当发烧温度较高时,普通的退热贴根本无法快速有效地进行散热降温,而且退热贴使用几次之后就要更换,经济成本也是一大问题。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冷敷装置、退烧器等使用的是一次性冷却剂,或者使用后需要放入外部散热装置中冷却后才能继续使用,冷却时间短,退烧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物理退烧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冷敷装置冷却时间短,导致退烧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物理退烧器,包括冷敷装置、传热流体存储箱、散热装置以及循环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冷敷装置外部设置有吸热部位,所述吸热部位能贴附于人体、吸取人体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内的传热流体,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相连通,所述循环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上且能驱动所述传热流体在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循环流动;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流体存储箱、所述冷敷装置或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热传导连接且能吸取所述传热流体的热量并散发至外部环境以冷却所述传热流体。进一步,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部件、半导体制冷部件和导冷部件,所述导冷部件一端在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外部,所述导冷部件另一端插入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内并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内的所述传热流体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的一面与所述导冷部件相抵接,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的另一面与所述散热部件的一面相抵接,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散热部件的周围,且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散热部件。进一步,所述循环驱动装置为电动泵,所述电动泵与电源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和所述散热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连接。进一步,所述传热流体传输通道包括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所述电动泵的抽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相连接,所述电动泵的排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与所述冷敷装置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冷敷装置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三管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相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管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连接的一端嵌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内且延伸至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的底部;所述第三管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连接的一端嵌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的顶部。进一步,所述第三管嵌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的顶部的一端的端口朝向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的底部。进一步,所述物理退烧器还设有温控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温控器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温控器分别与所述散热风扇、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和所述电动泵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内,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温控器电连接,所述温控器能通过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内所述传热流体的温度,并根据所述温度对所述散热风扇、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和所述电动泵发出控制信号。进一步,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还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之间,所述隔板远离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的边沿与所述冷敷装置的内壁之间存在允许所述传热流体通过的间隙。进一步,所述冷敷装置包括冷敷本体以及设置在冷敷本体外表面的隔温防水罩,所述冷敷本体的内腔容纳有所述传热流体,且其与所述流体存储箱相连通,所述隔温防水罩的外壁形成所述吸热部位。进一步,所述冷敷装置上还设有头带,所述头带为松紧带,所述冷敷装置能通过所述头带戴在人体头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使用了散热装置和循环驱动装置,能够使冷敷装置内的传热流体经过循环保持在一定的低温,而不用更换冷敷装置,也不用在冷敷装置因为温度升高、冷敷效果变差之后借助外部的制冷设备重新冷却,改善了冷敷效果,节省了重新制冷的时间,也降低了更换冷敷贴、冷敷剂的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物理退烧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敷装置;11、进液口;12、出液口;13、隔板;14、头带;2、传热流体传输通道;21、第一管;22、第二管;23、第三管;3、传热流体存储箱;4、散热装置;41、散热风扇;42、散热部件;43、半导体制冷部件;44、导冷部件;5、电动泵;51、抽液口;52、排液口;6、电源;7、温控器;8、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物理退烧器,包括冷敷装置1、传热流体存储箱3、散热装置4以及循环驱动装置,其中:冷敷装置1外部设置有吸热部位,吸热部位能贴附于人体、吸取人体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冷敷装置1的内腔内的传热流体,冷敷装置1的内腔与流体存储箱相连通,循环驱动装置设置在冷敷装置1的内腔与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2上且能驱动传热流体在冷敷装置1的内腔与流体存储箱之间循环流动;散热装置4与流体存储箱、冷敷装置1或冷敷装置1的内腔与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2热传导连接且能吸取传热流体的热量并散发至外部环境以冷却传热流体。本技术物理退烧器除了冷敷装置1,还设置了散热装置4和循环驱动装置,散热装置4能使传热流体将热量散到周围环境中,循环驱动装置能够使冷敷装置1内的传热流体在流体存储箱和冷敷装置1内循环,这样冷敷装置1内的传热流体就可保持低温并持续提供冷却效果,而不用更换冷敷装置1,也不用在冷敷装置1因为温度升高、冷敷效果变差之后借助外部的制冷设备重新冷却,改善了冷敷效果,节省了重新制冷的时间,也降低了更换冷敷贴、冷敷剂的成本。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散热装置4包括散热风扇41、散热部件42、半导体制冷部件43和导冷部件44,导冷部件44一端在传热流体存储箱3外部,导冷部件44另一端插入传热流体存储箱3内并与传热流体存储箱3内的传热流体接触,半导体制冷部件43的一面与导冷部件44相抵接,半导体制冷部件43的另一面与散热部件42的一面相抵接,散热风扇41位于散热部件42的周围,且散热风扇41的出风方向朝向散热部件42。散热风扇41与半导体制冷部件43都可以制冷,加强了散热装置4的制冷效果,散热风扇41与半导体制冷部件43中间设置了导热功能较好的散热部件42,半导体制冷部件43与传热流体存储箱3之间也设置了导热效果很高的导冷部件44,能够快速高效地对传热流体存储箱3内的传热流体进行冷却散热。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循环驱动装置为电动泵5,电动泵5与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物理退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敷装置、传热流体存储箱、散热装置以及循环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冷敷装置外部设置有吸热部位,所述吸热部位能贴附于人体、吸取人体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内的传热流体,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相连通,所述循环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上且能驱动所述传热流体在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循环流动;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流体存储箱、所述冷敷装置或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热传导连接且能吸取所述传热流体的热量并散发至外部环境以冷却所述传热流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理退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敷装置、传热流体存储箱、散热装置以及循环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冷敷装置外部设置有吸热部位,所述吸热部位能贴附于人体、吸取人体的热量并将热量传导至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内的传热流体,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相连通,所述循环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上且能驱动所述传热流体在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循环流动;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流体存储箱、所述冷敷装置或所述冷敷装置的内腔与所述流体存储箱之间的传热流体传输通道热传导连接且能吸取所述传热流体的热量并散发至外部环境以冷却所述传热流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理退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部件、半导体制冷部件和导冷部件,所述导冷部件一端在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外部,所述导冷部件另一端插入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内并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内的所述传热流体接触,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的一面与所述导冷部件相抵接,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的另一面与所述散热部件的一面相抵接,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散热部件的周围,且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方向朝向所述散热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理退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驱动装置为电动泵,所述电动泵与电源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部件和所述散热风扇分别与所述电源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理退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流体传输通道包括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所述电动泵的抽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与所述传热流体存储箱相连接,所述电动泵的排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与所述冷敷装置的进液口相连接,所述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斯宝
申请(专利权)人:陈斯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