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702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2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包括底托、凹槽、底孔、育苗钵体、中心通孔、托手一、托手二、插孔、连接板、固定销、连接孔、分离架、底盘、支架、拉板和顶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育苗钵体的顶端的左右两边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和插孔,且连接板上端的固定销与插孔内部的连接孔相连接,通过连接板和插孔的连接,组成育苗钵体组,使得育苗钵体能够培育更多的茶籽苗,提高茶籽苗的繁殖效果,提升生产效率,育苗钵体的底部设置在底托的凹槽内,且育苗钵体和底托之间设置为可分离结构,使得底托的底孔和育苗钵体的中心通孔完全一致,增加装置的通气性和散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茶籽苗的成活率。

A seedling-raising bowl for tea seedling breed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edling raising bowl for tea seed seedling breeding,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bracket, a groove, a bottom hole, a seedling raising bowl body, a central through hole, a bracket one, a bracket two, a jack, a connecting plate, a fixed pin, a connecting hole, a separation frame, a chassis, a bracket, a pulling plate and a top ring.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top of the seedling pot body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connecting plates and jacks, and the fixed pins at the top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holes inside the jack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the connecting plates and the jacks, the seedling pot body is formed, so that the seedling pot body can cultivate more tea seedlings, improve the reproductive effect of tea seedlings, enhanc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aise seedlings. The bottom of the pot body is arranged in the groove of the bottom bracket, and the separation structure between the seedling pot body and the bottom bracket makes the bottom hole of the bottom bracket and the central through hole of the seedling pot body identical, increases the ventilation and water dispersibility of the devi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root system and improves the survival rate of tea seedl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
本技术涉及一种育苗装置,具体为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
技术介绍
育苗钵在植物培育领域广泛应用,现有的育苗钵主要有塑料育苗钵、秸秆育苗钵、废纸育苗钵和污泥育苗钵几种,但是现有的这几种育苗钵都有一定的缺点,具体如下1、塑料育苗钵不可降解,阻碍植物生长塑料育苗钵透气性差、散水性差,且塑料膜的静电作用,膜片间贴连严重;质软不能直立,装土困难;不能在土壤中降解;不利于根系生长;残膜污染土壤,脱膜移栽则易伤根系而影响成活率,并由于缓苗现象而延长生长周期。虽然目前已技术了可降解塑料育苗钵,但是由于其成本过高,导致市售价格不菲,严重限制了可降解塑料育苗钵推广,且其技术尚未成熟,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2、秸秆育苗钵-易破碎,推广范围窄秸秆育苗钵易破碎,保水性能差。且秸秆间粘连不牢,育苗钵底易被主根发达的植物穿透,不利移苗,所以秸秆育苗钵只适合培育苗侧根发达、主根细弱的植物,对主根发达,生长迅速的植物不适宜,因此秸秆育苗钵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生产的秸秆育苗钵由于工艺、设备和制造技术上的原因,在质量方面尚未达到塑料容器那样成熟的水平,因此,针对这些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包括底托、育苗钵体和分离架,所述底托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中间设置有底孔,所述底托的顶端设置有育苗钵体,所述育苗钵体的底部设置有中心通孔,所述育苗钵体的前端设置有托手一,且所述育苗钵体的后端设置有托手二,所述育苗钵体的左端口处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端设置有固定销,所述育苗钵体的右端口处设置有插孔,所述插孔内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育苗钵体的内部设置有分离架;所述分离架包括底盘、支架、拉板和顶圈,所述底盘的侧面上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端设置有顶圈,所述顶圈的侧面设置有拉板。优选的,所述育苗钵体的顶端的左右两边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和插孔,且所述连接板上端的固定销与插孔内部的连接孔相连接。优选的,所述育苗钵体的底部设置在底托的凹槽内,且所述育苗钵体和底托之间设置为可分离结构。优选的,所述育苗钵体的外部中间设置有托手一和托手二,且所述托手一和托手二之间设置为对称结构。优选的,所述分离架设置在育苗钵体的内部,且所述分离架和育苗钵体之间设置为可分离结构。优选的,所述底盘和顶圈之间设置有支架连接,且所述拉板设置在顶圈顶端的侧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设计合理,育苗钵体的顶端的左右两边分别设置有连接板和插孔,且连接板上端的固定销与插孔内部的连接孔相连接,通过连接板和插孔的连接,组成育苗钵体组,使得育苗钵体能够培育更多的茶籽苗,提高茶籽苗的繁殖效果,提升生产效率,育苗钵体的底部设置在底托的凹槽内,且育苗钵体和底托之间设置为可分离结构,使得底托的底孔和育苗钵体的中心通孔完全一致,增加装置的通气性和散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茶籽苗的成活率,育苗钵体的外部中间设置有托手一和托手二,且托手一和托手二之间设置为对称结构,便于育苗钵体的转移,使得工作人员转移起来更加的轻松,分离架设置在育苗钵体的内部,且分离架和育苗钵体之间设置为可分离结构,由于茶籽苗在育苗钵体的内部不易拿出,分离架的设置使得茶籽苗能够很容易被取出,完成茶籽苗的培养和繁育,底盘和顶圈之间设置有支架连接,且拉板设置在顶圈顶端的侧面,泥土成块在分离架中,底盘能够支撑泥土的重量,使得茶籽苗取出方便,有利于茶籽苗的繁育和成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分离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底托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除插孔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育苗钵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托;2、凹槽;3、底孔;4、育苗钵体;5、中心通孔;6、托手一;7、托手二;8、插孔;9、连接板;10、固定销;11、连接孔;12、分离架;13、底盘;14、支架;15、拉板;16、顶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6,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包括底托1、育苗钵体4和分离架12,所述底托1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凹槽2,所述凹槽2的中间设置有底孔3,所述底托1的顶端设置有育苗钵体4,所述育苗钵体4的顶端的左右两边分别设置有连接板9和插孔8,且所述连接板9上端的固定销10与插孔8内部的连接孔11相连接,通过连接板9和插孔8的连接,组成育苗钵体组,使得育苗钵体4能够培育更多的茶籽苗,提高茶籽苗的繁殖效果,提升生产效率,所述育苗钵体4的底部设置有中心通孔5,所述育苗钵体4的前端设置有托手一6,且所述育苗钵体7的后端设置有托手二7,所述育苗钵体4的底部设置在底托1的凹槽2内,且所述育苗钵体4和底托1之间设置为可分离结构,使得底托1的底孔3和育苗钵体4的中心通孔5完全一致,增加装置的通气性和散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茶籽苗的成活率,所述育苗钵体4的左端口处设置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顶端设置有固定销10,所述育苗钵体4的右端口处设置有插孔8,所述插孔8内部设置有连接孔11,所述育苗钵体4的外部中间设置有托手一6和托手二7,且所述托手一6和托手二7之间设置为对称结构,便于育苗钵体4的转移,使得工作人员转移起来更加的轻松,所述育苗钵体4的内部设置有分离架12,所述分离架12包括底盘13、支架14、拉板15和顶圈16,所述底盘13的侧面上端设置有支架14,所述支架14的顶端设置有顶圈16,所述顶圈16的侧面设置有拉板15,所述分离架12设置在育苗钵体4的内部,且所述分离架12和育苗钵体4之间设置为可分离结构,由于茶籽苗在育苗钵体的内部不易拿出,分离架12的设置使得茶籽苗能够很容易被取出,完成茶籽苗的培养和繁育,所述底盘13和顶圈16之间设置有支架14连接,且所述拉板15设置在顶圈16顶端的侧面,泥土成块在分离架中,底盘13能够支撑泥土的重量,使得茶籽苗取出方便,有利于茶籽苗的繁育和成活工作原理:当使用该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时,首先,将育苗钵体4放置在底托1的凹槽2内,安装好连接板9和插孔8,其次,将分离架12放置在育苗钵体4的内部,最终,在育苗钵体4内部放上泥土和茶籽,即可正常使用该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包括底托(1)、育苗钵体(4)和分离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1)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凹槽(2),所述凹槽(2)的中间设置有底孔(3),所述底托(1)的顶端设置有育苗钵体(4),所述育苗钵体(4)的底部设置有中心通孔(5),所述育苗钵体(4)的前端设置有托手一(6),且所述育苗钵体(4)的后端设置有托手二(7),所述育苗钵体(4)的左端口处设置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顶端设置有固定销(10),所述育苗钵体(4)的右端口处设置有插孔(8),所述插孔(8)内部设置有连接孔(11),所述育苗钵体(4)的内部设置有分离架(12);所述分离架(12)包括底盘(13)、支架(14)、拉板(15)和顶圈(16),所述底盘(13)的侧面上端设置有支架(14),所述支架(14)的顶端设置有顶圈(16),所述顶圈(16)的侧面设置有拉板(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包括底托(1)、育苗钵体(4)和分离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托(1)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凹槽(2),所述凹槽(2)的中间设置有底孔(3),所述底托(1)的顶端设置有育苗钵体(4),所述育苗钵体(4)的底部设置有中心通孔(5),所述育苗钵体(4)的前端设置有托手一(6),且所述育苗钵体(4)的后端设置有托手二(7),所述育苗钵体(4)的左端口处设置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顶端设置有固定销(10),所述育苗钵体(4)的右端口处设置有插孔(8),所述插孔(8)内部设置有连接孔(11),所述育苗钵体(4)的内部设置有分离架(12);所述分离架(12)包括底盘(13)、支架(14)、拉板(15)和顶圈(16),所述底盘(13)的侧面上端设置有支架(14),所述支架(14)的顶端设置有顶圈(16),所述顶圈(16)的侧面设置有拉板(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茶籽苗繁育的育苗钵,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致峰丁琼卢成煌
申请(专利权)人:大余马蹄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