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把锁的内侧上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5805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平把锁上锁装置。使可用于平把锁且结构简单。平把锁的内侧上锁装置,包括:固定盘、内把手组,其特征是:固定盘设一套管及该套管内置设一底板、解闩板、第一弹性元件、控制及按钮;该解闩板由控制筒一端容入,解闩板具有带动孔,该解闩板以耳板卡在控制筒的导槽,该导槽二端各具与控制筒端边约成平行的环槽,该控制筒由凸板卡在套管所设直槽,且该控制筒另端结合按钮,第一弹性元件一端顶接解闩板,另端顶推控制筒内端壁面。用于平把锁等。(*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平把锁的内侧上锁装置,该平把锁于门片内侧端可以利用压按方式上锁,且具有较简单的构造。另外,请阅第2图所示,美国第5,809,815号平把手锁的改良构造专利案,该专利案所揭示的把手锁构造,包括有内把手组91、外把手组92、解闩组93、控制组94等构件。该把手锁于门片内侧由压按钮95的压按,使其保险杆951上的钩952卡掣于解闩组93所设牵缩器931的槽壁932作上锁控制;该把手锁于门片外侧则由正确钥匙96带动锁心组97的锁心旋转,用以作上锁、解闩的控制。按,该5284372号专利案所揭示的,其外把手81端为一种习知管形锁构造,而该内把手82端则针对习知管形锁需以钥匙作上锁加以改良,使该内把手82端可以由压按方式作上锁动作,此种习知管形锁的外把手81、内把手82属于圆柱形形状,对于幼童及残障人士而言,较不方便,并且其按钮84及驱动管85的零件形状较复杂、成本较高、按钮84的定位亦较不佳。另外,该5809815号专利案所揭示的,其为习知的平把锁的管形锁构造加以改良,该内把手组91、外把手组92使用柄状的把手,而该解闩组93采用牵缩器设计,因此该构造较为复杂。本技术主要由外把手组的固定盘设一可枢转的具有长柄外把手,该外把手可带动驱动管旋转,及由锁心组可带动一锁控板旋转;该内把手组由一固定盘设一套管及该套管内置设一底板、解闩板、第一弹性元件、控制筒及按钮,该解闩板由控制筒一端容入,解闩板具有带动孔供锁控板一端穿过,该解闩板以耳板卡在控制筒的导槽,该导槽二端各具有与控制筒端边的成平行的环槽,该控制筒由凸板卡在套管所设直槽,且该控制筒另端结合按钮,控制筒内端壁面供第一弹性元件一端顶接,第一弹性元件另端顶推解闩板,该套管外结合一具有长柄的内把手,该内把手设有一孔,可供一按钮一端凸出。由上可见本技术的功效,即平把锁的内侧上锁装置,具有较简单的构造,且该锁具也可以使用平把手,如此,对于幼童或残障人士而言,使用上也较为方便。图8为由图7所示的解闩情形图。图3-8中标号1外把手组11固定盘12柱13外把手1 4驱动管15锁控板16锁心组2内把手组21固定盘 22套管 221底板 222直槽223开口槽23支持筒24解闩板241带动孔242耳板 25第一弹性元件 26控制筒261导槽262凸板 263卡孔 27按钮 271卡钩28内把手 281孔 282垫圈 283凸块284卡孔 29第二弹性元件 3锁闩 30门片31锁舌内把手组2由一固定盘21可以贴接在门片内侧,且以螺栓与外把手组1的柱12相旋合,使该外把手组1与内把手组2分别被固定在门片的外、内侧,该内把手组2的固定盘21设有一套管22,该套管22内容入有支持筒23、解闩板24、第一弹性元件25、控制筒26、按钮27、第二弹性元件29,且该套管22外结合一具有长柄的内把手28。为使结合在该套管22内的构件定位,该套管22内设一可凸出于表面的底板221,该底板221供支持筒23一端顶接,且该支持筒23另端被解闩板24顶接,解闩板24被第一弹性元件25一端顶推,该第一弹性元件25另端顶接在控制筒26;解闩板24具有非正圆形的带动孔241供锁控板15贯穿,使该解闩板24及锁控板15可以互相驱动,解闩板24设有向外凸出的一对耳板242,该二耳板242分别卡入在控制筒26所设二导槽261,该导槽261略似螺旋形状的斜槽,因此该解闩板24可以依该导槽261旋转,该导槽261二端边各具有与控制筒26端边平行的环槽,因此该解闩板24旋转后,可以停留在该导槽261的二端边,控制筒26本身设有凸出的凸板262。该凸板262卡入在套管22所设直槽222,因此该控制筒26对套管22仅能依直槽222作直线移动,控制筒26一端套在支持筒23,使该控制筒26可以形成平稳的移动,该控制筒26另端设一卡孔263,该卡孔263可以供按钮27的卡钩271卡扣,使该按钮27可以顶压控制筒26移动,及该控制筒26受第一弹性元件25顶推复位时,该按钮27也可以复位由内把手28的孔281凸出,为使该控制筒26移动时有较佳的稳定性,该内把手28的孔281周侧设一垫圈282,且该垫国282被第二弹性元件29一端顶接,该第二弹性元件29另端顶接在按钮27;内把手28本身设有凸块283及卡孔284,凸块283可以卡在套管22的开口槽223,卡孔284则可以供凸出于套管22表面的底板221卡入,使该内把手28可以驱动套管22旋转。如图4所示,其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组合情形,该外把手组1、内把手组2分别由其固定盘11、固定盘21贴接在门片30的二侧,且该门片30内置入有锁闩3,外把手组1的柱12供螺栓将内把手组2结合,外把手组1所设的锁心组16活接锁控板15一端,锁控板15另端穿过驱动管14及通过解闩板24,该驱动管14则通过锁闩3的带动轮,可周以引拉锁闩3的锁舌31动作。如图5所示,其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该图所示的按钮27成大量凸出在内把手28的孔281,此时该锁控板15的较大面形成垂直于该图5图面,且其为该平把手锁具成未上锁的情形,该控制筒26受第一弹性元件25顶推,使该解闩板24的耳板242位在该控制筒26所设导槽261的左侧环槽位置(依图5图面而言)。如图6所示,其为将该图5所示的按钮27压入,使该平把手锁具成上锁的情形,当该按钮27压入时同时顶推控制筒26移动,由于该控制筒26的凸板262受直槽222限制,使该控制筒26对套管22仅能作直线移动,而该控制筒26移动时,该解闩板24由于其耳板242卡在该控制筒26的导槽261,而该导槽261略似螺旋形状的斜槽,所以该解闩板N遂形成约90°的旋转,其耳板242约停留在该导槽261右侧的环槽位置(依图6图面而言),此时该锁控板15也受到解闩板24驱动而旋转约90°,因此该平把手锁具形成上锁状态。如图7所示,其为沿图6所示的剖面线视图,此时为该平把手锁具形成上锁状态,该耳板242卡在控制筒26的导槽261,且解闩板24的带动孔241被锁控板15贯穿,以及控制筒26的凸板262卡在套管22的直槽222。如图8所示,当该平把手锁具由图7所示形成上锁状态下要解闩时,其可以由外把手组1侧以正确钥匙驱动锁心组16的锁心以带动该锁控板15旋转,因此该锁控板15可以带动解闩板24旋转,该解闩板24的耳板242即可以依导槽261移动,则按钮27可以受第一弹性元件25顶推复位形成开启状态。或者由内把手组2直接压按内把手28旋转,该内把手28可以直接驱动套管22旋转,该套管22旋转时因直槽222与控制筒26的凸板262相卡合,所以该控制筒26也被同时带动,而该解闩板24因其耳板242卡在导槽261,所以该解闩板24的耳板242受导槽261的槽壁压迫使该解闩板24旋转,因此,该解闩板24也可以带动锁控板15旋转,形成解闩的未上锁状态。由上,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可归纳如下平把锁的内侧上锁装置,包括固定盘、内把手组,其特征是固定盘设一套管及该套管内置设一底板、解闩板、第一弹性元件、控制筒及按钮;该解闩板由控制筒一端容入,解闩板具有带动孔,该解闩板以耳板卡在控制筒的导槽,该导槽二端各具有与控制筒端边约成平行的环槽,该控制筒由凸板卡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平把锁的内侧上锁装置,包括:固定盘、内把手组,其特征是:固定盘设一套管及该套管内置设一底板、解闩板、第一弹性元件、控制筒及按钮;该解闩板由控制筒一端容入,解闩板具有带动孔,该解闩板以耳板卡在控制筒的导槽,该导槽二端各具有与控制筒端边约成平行的环槽,该控制筒由凸板卡在套管所设直槽,且该控制筒另端结合按钮,第一弹性元件一端顶接解闩板,另端顶推控制筒内端壁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莲溪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福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