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室内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4410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如走廊、通道、浴室等处使用之锁,于上锁时,藉按下压扣使压扣内端部嵌入外凸轮缺口,突柱嵌入内凸轮的缺口,弹片突起扣入压扣之一C形槽,此时,外侧把手无法把门打开;于开锁时,可藉操作内侧把手,转动内凸轮,利用内凸轮的缺口斜面顶起压扣的突柱,压扣内端部退出外凸轮的缺口,弹片突起扣于压扣的另一V形槽。(*该技术在200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关于一种改进的室内门扉所使用锁具。使用于走廊、通道、浴室等处室内门扉,最简单者为由一栓杆及一栓孔所构成的锁栓,但这种锁栓只在栓杆插入栓孔的情形下才能将门扉扣住,而且在上栓时,仅能从设锁栓的一面打开,另一面则无从着手,因而在危急时反易造成危险。另一种为常见的喇叭锁。此种锁具固可由两面打开,未上锁时亦可将门扉扣住,然其握把为圆筒形,不适手部残疾人士操作,故在对美国等重视安全的地区已明令禁用喇叭锁。最近有一种改进的喇叭锁,系将圆筒形把手改为弯曲杆状把手,且把原设于圆筒形把手中心的弹性压扣改将在把手边,使该压扣于上锁时按下,开锁前拔起。这种改进固然解决了把手部分的缺点,却仍须将压扣拔起,同样不便手部残疾人士操作。本技术仍鉴于前述室内锁的缺点而研制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手部残疾人士操作的室内锁,该锁具在未上锁时可经由门内或门外的杆状把手开启门扉;欲上锁时可藉按下设在门内的压扣达成;开锁时,不须拔起压扣,仅板转门内把手即可。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室内锁具的构造与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室内锁分解立体图;图2为图1之座块部分平面图及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室内锁在未上锁时的部分横剖面图及纵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室内锁在上锁时的部分横剖面图5为本技术室用锁在进行开锁时的部分横剖面图及纵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室内锁系由外侧壳体1、内侧壳体2、闩体3、外凸轮4、内凸轮5、弹片6、压扣7、转动棒8及固定座9所构成。外侧体1(以下称壳体1)大致形成长槽状,前端与端板10连接,该端板10再与固定板F铆接,从而将锁具装设在门扉侧缘。端板10与壳体1连接处形成可供闩体3头部贯穿进出之孔101,该孔101侧边有一缺口101a。壳体1内侧面的前端洼设成凹部11;大致中间部侧设有一近H形座块12,该座块12前侧为凹部120,后侧为供压扣7端部进出之凹部121;内侧则与壳体1侧壁形成导槽122,该导槽122系供收容并引导闩体3的滑动片32滑动之用。凹部121区域内有一贯穿孔13作为紧急时由门外侧用一细杆插入并推出压扣7而达开锁的目的。座块12后方设有供装设外凸轮4的轴孔14,该轴孔14上下侧的壳体侧壁设有长缺口15。一突柱16设于体1后侧内面,其中心形成螺孔,与内侧壳体2结合时供螺钉锁紧之用。一对导板17设于突柱16上下侧,而分别与壳体1上下侧壁形成一对滑槽18,供引导闩体3的滑动片32滑动之用。壳体1外侧面后段为一平坦面19。内侧壳体2(以下称壳体2)部分形状与壳体1相对称,且部分构造相互构成一整体使用,故互相配合的部分标以相对应的代号,以利了解。壳体2亦大致形成长槽状,前端20为敞开状,且设一对突起201a;同时内面后侧设有凹孔26,其底部设有螺孔;藉壳体2的突起201a嵌入壳体1之缺口101a,壳体1的突柱16插入壳体2的凹孔26,并以螺钉拧紧,壳体1、2即组合成一结合体(如图3-5所示)。壳体2内侧面前为一凹部21,该凹部21与壳体1的凹部21构成一空室,从而在以后所述闩体3的头部30缩入时置入该头部30之用。一座块22设于与壳体1的座块12的凹部120共同形成弹簧33的顶座,后侧缺口221并贯窄壳体2且朝后延伸而形成贯穿孔23,供以后所述压扣7进出其间滑动。缺口221前端两侧形成有用来装设弹片6的嵌槽221a,一凹槽221b设于其前端壁作为弹片6受压扣7推挤时向后摆动的空间,两导槽221c则设在侧壁中间而与压扣7的凸轨嵌合,使压扣7稳定滑动。装设内凸轮5的轴孔24设在与壳体1的轴孔14相对称处,其上下侧的壳体侧壁设有长缺口25,该等长缺口25可与前述缺口15合成长条形开口。一对导板27平行延伸于凹孔26两侧,而与壳体上下侧壁间构成一对平行滑槽28,供引导闩体3的滑动片32滑动。壳体2外侧面后段亦有平坦面29。闩体3由头部30、连杆31及滑动片32所构成。头部30系一侧为平坦面,另一侧为弧面的块体。连杆31一端以弹簧锁固定于头部30后端,另一端以滑动自如方式连接于滑动片32的端板321。一弹簧310卷绕于连杆31,其一端抵接于头部30,另一端抵接于端板321,使头部30被推压后可自动弹复位。将连杆31插入端板321的端部311增粗,作为端板321拉动头部30的著力处,同时供弹簧33套入定位用。滑动片32于端板321两端形成二平行板状侧片320。两侧片320均设有长孔320a,一突出板320b分别突出设置在长孔320a末端。后述凸轮4、5的两肩部421、521系抵压于突出板320b,于两凸轮受转动棒3带动旋转时,肩部421、521可边转动边推压滑动片32向后滑动。该闩体3还包括一弹簧33,该弹簧33的一端套于连杆31的端部311并顶在端板321上,另一端顶在由座块12、22的凹部311并顶在端板321上,另一端顶在由座块12、22的凹部120、220共同形成的弹簧顶座。因此,滑动片32于被凸轮4、5向后侧推动后可藉弹簧33的弹力复位,而两侧片320则分别嵌入壳体1、2两侧的滑槽122、222及18、28中滑动。外凸轮4具有可装入壳体1的轴孔14中转动的轴部40,紧邻轴部40的扩大部41则用来抵接于轴孔14边缘,使外凸轮4转动时不致摆动。在扩大部41内侧向前突出设置一凸轮片42,该凸轮片42前侧有一可供后述压扣7内侧端进出其中的矩形缺口420,两侧后方的肩部421则分别用来抵压于滑动片32的突出板320b。轴部40内形成有贯穿外凸轮4的方型轴孔401,同时在该凸轮4的内侧面环绕轴孔401处形成凹入部43。内凸轮5的构造与外凸轮4大致相同,亦具有用来嵌入壳体2的轴孔24内转动的轴部50,贯穿内凸轮5的方型轴孔501,使内凸轮5稳定转动的扩大部51,及内侧面的凹入部(图中未显示)。与外凸轮4相异处为向前突出设置的凸轮片52,该凸轮片52前端有一缺口520,缺口两侧形成斜面523凸轮片52两侧后方的肩部521则用来压接于滑动片320之突出部320b,藉以推动滑动片320滑动。凸轮片52较42短,使两凸轮4、5相叠合时凸轮片52前竭大致位于凸轮42的缺口420底端。弹片6为大致呈T型的弹簧片,其两侧60嵌入壳体2的嵌槽221a,而将弹片6固定于座块22,使中间的阻定板61向下向后朝贯穿孔23延伸。阻定板61返下端处形成V型突起62供扣入后述压扣7的V型槽内阻止压扣滑动。压扣7为矩形柱体,外端部连接一操作杆74,前侧面有二道V型槽70、71,后侧面在内端部75附近设有突柱72,余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引导压扣7滑动的凸轮73。转动棒8由方形外杆80以及内杆81以可分别独自转动的方式用现有技术相对接,外杆80插入外凸轮4的轴孔401中供转动外凸轮4,内杆81则插入内凸轮5的轴孔501中供转动内凸轮5。此外,外杆80及内杆81对接端部形成缩径部800、810,外杆80还设有圆柱销802,于转动棒8插入组配中的外凸轮4与内凸轮5中时,圆柱销802阻定于外凸轮4的轴部40,使缩径部800恰位于凹入部43处,缩径部810位于内凸轮5的凹入部,故外杆80、内杆81可分别独自转动外凸轮4、内凸轮5而互不阻碍。同时外杆80、内杆81的一侧面设有锯齿纹801、811,在装设把手时,可用一螺丝旋入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室内锁,包括有:由外侧壳体与内侧壳体所形成的结合体;由可缩入前述结合体内的头部,可在结合体内前后滑动以拉动头部的滑动片,及使滑动片复位的弹簧等所构成的闩体;设于前述结合体内,可个别推动滑动片向后移动,而把门打开的外凸轮与内凸 轮;由操作内凸轮的内杆及操作外凸轮的外杆以可分别独立转动方式对接而成的转动棒;及分别操作转动棒的内杆与外杆的内、外把手等,其特征在于:前述凸轮的凸轮片前端亦设有缺口,该缺口两侧形成斜面,使内凸轮的凸轮片较外凸轮的凸轮片短;同时该 室内锁还包括:一弹片:设于内侧壳体中,具有弹性V型突起;一压扣:以可滑动方式装设于内侧壳体,具有朝内凸轮的缺口延伸的突柱,面向弹片突起而供该突起扣入的二V型槽,及操作该压扣的操作杆,于上锁时,藉按下压扣使压扣内端部嵌入外凸轮缺口 ,突柱入内凸轮的缺口,弹片突扣入压扣之一V型槽,此时,外侧把手无法把门打开;于开锁时,可藉操作内侧把手,转动内凸轮,利用内凸轮的缺口斜面顶起压扣的突柱,压扣内端部退出外凸轮的缺口,弹片突起扣于压扣的另一V型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胜良
申请(专利权)人:六加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