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雁玲专利>正文

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39744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8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及其制备方法,将百部、甘草、菖蒲、竹茹、杏仁、白芷、紫苏、知母、前胡、半夏、陈皮粉碎过筛,加入到熔化的白凡士林中熬制,停止加热后加入冬青油,静置后倾倒出上清液,冷却得到止咳化痰膏。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将中药粉碎,加入到白凡士林中熬制,在熬制药膏的过程使得中药的有效成分溶于白凡士林中;冬青油具有挥发性,关火后放入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可起到透皮性,在搓摩过程中增加中药的渗透性,促进患儿将痰排出,中药粉中配有止咳药物,具有镇咳作用,从而使咳嗽痊愈,无需内服,不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副作用很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膏
,特别涉及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咳嗽”一词早在《内经》中就有对其论述,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风为百病之首,风邪侵袭肺脏而致咳嗽最为常见,内因则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冷暖不自知、饮食不自调,伤及肺卫而致咳嗽。《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伤寒嗽”“百日内嗽”等,并提出喂母乳无度,而后使肺受于寒凉而生咳嗽;《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病机式要》曰:“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若咳而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幼科发挥》曰:“治痰咳,先化其痰。欲化其痰者,先理其气。”经过临床观察,外用贴敷药物在治疗咳嗽初期即治疗,收效尚可,口服药物疗效虽然尚可,但大多数止咳药物中多以寒凉药物为主,治咳嗽同时伤及脾胃之气,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若脾胃损伤,则肺之母气损伤,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则咳嗽不宜痊愈,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降低了孩子免疫力,而且大多数儿童不喜欢吃药,依从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百部3~7份、甘草3~7份、菖蒲3~7份、竹茹3~7份、杏仁3~7份、白芷3~7份、紫苏3~7份、知母3~7份、前胡3~7份、半夏3~7份、陈皮3~7份,冬青油10~12份,白凡士林150~160份。作为优选方案,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百部5份、甘草5份、菖蒲5份、竹茹5份、杏仁5份、白芷5份、紫苏5份、知母5份、前胡5份、半夏5份、陈皮5份,冬青油11份,白凡士林154份。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称量:按照各原料重量配比,称取原料;(2)粉碎:将百部、甘草、菖蒲、竹茹、杏仁、白芷、紫苏、知母、前胡、半夏、陈皮进行粉碎,过80~100目筛,得到中药粉;(3)混合:将白凡士林放入容器中,加热融化后,加入步骤(2)中药粉,搅拌均匀,保持145~155℃至凡士林起细密小泡即开锅,开锅后持续加热15~20分钟,停止加热,加入冬青油,并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4)静置成膏:将步骤(3)中的液体静置沉淀30~40分钟,至药渣沉降到容器底部,将上层清液倒至容器中,静置50~70分钟后凝固成膏状即得。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步骤(3)中,加热温度为15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步骤(4)中,静置成膏时间为60分钟。使用方法:将本申请的止咳化痰膏涂在咳嗽患儿胸背,并施以胸背涤痰手法的胸部手法与背部手法搓摩吸收,一天一次。药理分析如下:陈皮、甘草配伍主要理气健脾;有实验表明百部能延长小鼠浓氨水引咳的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增加大鼠毛细管排痰量、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作用和较弱的抗炎作用;半夏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作用稍弱;临床药理表明,杏仁具有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及下气开痹的功效,在临床上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白芷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药理研究表明,白芷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在这里运用其抗炎及镇痛功效;紫苏归肺经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抗过敏、改善血流变、降血脂、延缓衰老等作用;前胡具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半夏、杏仁、白芷、紫苏配伍起到宣肺解表,降气化痰的作用,菖蒲挥发油有平喘作用,竹茹有清热化痰的作用,知母可清泻肺火,知母体外动物实验表明,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白凡士林主要起到润滑,在熬制药膏的过程中使得中药的有效成分溶于白凡士林中;冬青油是精油的一种,属天然香料,主要由冬青树叶经蒸馏而得,含有与阿司匹林类似的镇痛消炎成分—甲基水杨酸,冬青油外用或局部按摩可产生皮肤血管扩张、肤色发红等刺激反应,增加中药的渗透性,并通过皮肤触觉感受器的神经末梢反射作用促使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将分泌物(痰液)排出气管,使痰液吐出或咽下经消化道排出体外,从而使咳嗽痊愈。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将中药粉碎,加入到白凡士林中熬制,在熬制药膏的过程使得中药的有效成分溶于白凡士林中;冬青油具有挥发性,关火后放入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冬青油可起到透皮性,在搓摩过程中增加中药的渗透性,促进患儿将痰排出,中药粉中配以止咳药物,可起到镇咳作用,从而使咳嗽痊愈,无需内服,不易产生抗药性;本品为外用之物,不会伤及脾胃及其他脏腑,副作用很少,本品外用后,止咳化痰见效快,操作前与操作后进行肺部听诊,肺部听诊情况可明显转好,且患儿使用本品过后,咳嗽症状也明显减轻。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百部5份、甘草5份、菖蒲5份、竹茹5份、杏仁5份、白芷5份、紫苏5份、知母5份、前胡5份、半夏5份、陈皮5份,冬青油11份,白凡士林154份。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称量:按照各原料重量配比,称取原料;(2)粉碎:将百部、甘草、菖蒲、竹茹、杏仁、白芷、紫苏、知母、前胡、半夏、陈皮进行粉碎,过90目筛,得到中药粉;(3)混合:将白凡士林放入容器中,加热融化后,加入步骤(2)中药粉,搅拌均匀,保持150℃加热至白凡士林起细密小泡后持续加热17分钟(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防止糊锅),停止加热,加入冬青油,并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4)静置成膏:将步骤(3)中的液体静置沉淀35分钟,至药渣沉降到容器底部,将上层清液倒至容器中,静置60分钟后凝固成膏状即得。临床病例:患儿李某,4岁,女,2017年4月5日初诊,母亲代述:咳嗽4天,自行在家口服小儿肺热颗粒,咳嗽未见减轻,奶奶怕患儿营养不足,每日鱼、虾、肉大量喂养,后咳嗽加重,遂来诊,刻下症:患儿咳嗽不住,痰鸣音重,大便干,小便黄,手足热,精神尚可,烦躁,情绪不稳,哭闹不止,口气臭秽,唇红,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肺部听诊:双肺肩胛骨内侧痰鸣音(+),双肺中段湿罗音(+)。中医诊断:咳嗽,痰热咳嗽。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外用止咳化痰膏,涂在咳嗽患儿胸背,并施以胸背涤痰手法的胸部手法与背部手法搓摩吸收,补脾经300次、清胃经300次、退六腑100次、顺八卦300次、揉丰隆300次,在做胸背手法过程中,患儿咳出大量黄痰,推后听诊,患儿痰鸣音明显减少,仅剩乳头附近有少量湿罗音,且患儿推后精神状态明显转好,情绪佳,不在哭闹,嘱家长须清淡饮食喂养。次日,复诊,家人说咳嗽大好,咳嗽的频率少很多,效不更方,3次而愈。实施例2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百部5份、甘草5份、菖蒲5份、竹茹5份、杏仁5份、白芷5份、紫苏5份、知母5份、前胡5份、半夏5份、陈皮5份,冬青油11份,白凡士林154份。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称量:按照各原料重量配比,称取原料;(2)粉碎:将百部、甘草、菖蒲、竹茹、杏仁、白芷、紫苏、知母、前胡、半夏、陈皮进行粉碎,过80目筛,得到中药粉;(3)混合:将白凡士林放入容器中,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百部3~7份、甘草3~7份、菖蒲3~7份、竹茹3~7份、杏仁3~7份、白芷3~7份、紫苏3~7份、知母3~7份、前胡3~7份、半夏3~7份、陈皮3~7份,冬青油10~12份,白凡士林150~160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用止咳化痰膏,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百部3~7份、甘草3~7份、菖蒲3~7份、竹茹3~7份、杏仁3~7份、白芷3~7份、紫苏3~7份、知母3~7份、前胡3~7份、半夏3~7份、陈皮3~7份,冬青油10~12份,白凡士林150~16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止咳化痰膏,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百部5份、甘草5份、菖蒲5份、竹茹5份、杏仁5份、白芷5份、紫苏5份、知母5份、前胡5份、半夏5份、陈皮5份,冬青油11份,白凡士林154份。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外用止咳化痰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称量:按照各原料重量配比,称取原料;(2)粉碎:将百部、甘草、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雁玲
申请(专利权)人:何雁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