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2011931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进一步提高特殊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包括:建立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直连数据通道,并重定义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约束规则,所述约束规则包括重定义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网络数据结构;以及在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各建立相对应的两套数据处理机制,并约束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机制一为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机制二为基于OSI模型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根据所述约束规则和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自适应执行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或OSI模型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的相关处理。

Network Data Processing Method, Equipment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a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discloses a network data processing method, equipment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al-time performance of special data transmission.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includes: establishing a direct data channel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layer and the data link layer, and redefining the constraint rules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layer and the data link layer based on the direct data channel, the constraint rules include redefining the network data structu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direct data channel, and establishing two sets of corresponding data processors at the application layer and the data link layer respectively. The first mechanism is data processing based on the direct data channel, the second mechanism is data processing based on the OSI model data channel; the application layer and the data link layer adaptively execute the phase of data 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direct data channel or the OSI model data channel according to the restriction rules and the switching rules between the two mechanisms. Shut o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网络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在通信系统中,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简称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它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一层的功能是独立的,它利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并为其上一层提供服务,所谓的“服务”就是下一层向上一层提供的通信功能和层之间的会话规定。然而,现在的OSI参考模型由于层数多,且每层都有特定的会话规定,从而影响了数据传输的实时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进一步提高特殊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建立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直连数据通道,并重定义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约束规则,所述约束规则包括重定义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网络数据结构,重定义的所述网络数据结构包括对应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类型标识、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域端口编号、并指定数据区中填充数据的长度并设置净荷数据的校验码;所述域端口编号为接入以太网的节点所分配的全网唯一的编号;且所述域端口编号之间的拓扑关系能被以太网各交换机所获取;以及在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各建立相对应的两套数据处理机制,并约束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机制一为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机制二为基于OSI模型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根据所述约束规则和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自适应执行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或OSI模型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的相关处理。优选地,本实施例方法在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前,以测试数据调校所述直连数据通道关联的软硬件参数使得传输速率在所述OSI模型数据通道的至少四倍以上。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方法还包括:在应用层设置相应的API接口和映射关系存储单元,以供应用层软件保持或更新特殊数据优先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进行传输的权限。与上述方法相对应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网络数据处理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中的步骤。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基于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直连数据通道,使得数据链路层的特殊数据可以不经过IP层和传输层等中间层而直达应用层,提高了该特殊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而对于普通数据,则仍沿用传统的OSI模型进行数据处理。而且,在对应直连数据通道所重定义的数据结构中,指定数据区中填充数据的长度并设置净荷数据的校验码,从而为同一节点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重传、以及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重传提供了可靠有效执行标准,可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网络数据处理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步骤S1、建立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直连数据通道,并重定义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约束规则,所述约束规则包括重定义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网络数据结构,重定义的所述网络数据结构包括对应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类型标识、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域端口编号、并指定数据区中填充数据的长度并设置净荷数据的校验码;所述域端口编号为接入以太网的节点所分配的全网唯一的编号;且所述域端口编号之间的拓扑关系能被以太网各交换机所获取。一方面,在该步骤中,可选的,应用层数据通常可基于FPGA芯片、GPU芯片、CPU、DSP等软硬件资源进行处理,对应该应用层处理的芯片可与底层的数据链路层芯片之间建立直连数据通道。且可选的,相关数据可在该直连数据通道中采用高速串行传输方式。另一方面,在该步骤中,所谓域端口编号即为以太网内相应各节点所分配的标识性的编号,各个编号分别对应全网唯一的一个地址信息,为将该地址信息区分于IP地址,本专利技术将其定义为“域端口”。为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域端口”可视为:基于以太网内特定子系统专用的软硬件资源所自定义的第二IP地址,与传统IP地址所对应局域网内唯一不同的是,该第二IP是全网唯一的。其中,有关该第二IP的分配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最新的区块链技术予以实现。此外,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域端口编号可以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是全网基于同一特定的算法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同步动态更新的。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基于域端口的子系统中,可通过配置工具生成全网各节点的域端口列表和发送时间间隔,并进行全网的时钟同步以避免域端口之间的数据冲突。与上述域端口相对应的,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携带域端口信息的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能解析域端口编号的交换机在解析出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域端口编号后,以解析出的域端口编号查找上述域端口编号之间的拓扑关系以进行相应的数据转发。此外,当其他不具备域端口处理能力的交换机在接收到上述携带域端口信息的数据包后,将其转发给能解析域端口编号的交换机以进行相应处理。优选地,该步骤拓扑关系包括各节点域端口编号与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由于MAC地址是网卡出厂时设定的,且如同我们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全球唯一性。藉此,本实施例中,MAC地址与域端口编号是成对出现的,MAC地址负责表示计算机的数据链路层地址,域端口编号用于表示全网唯一的第二IP地址。步骤S2、在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各建立相对应的两套数据处理机制,并约束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机制一为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机制二为基于OSI模型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在该步骤中,优选的,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可以根据数据帧的类型区分特殊数据和普通数据,并进行相应通道资源的调度和切换。优选地,本实施例以上述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特殊数据,而普通数据则仍沿用传统的OSI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切换规则还可进一步包括:当基于上述直连数据通道进行重传的次数超过一定阈值后,指令源节点将当前出错数据及后续待发送数据切换至基于传统的OSI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其中,源节点的应用层在对应特殊数据的封装过程中,可在应用层设置相应的API接口和映射关系存储单元,以供应用层软件保持或更新特殊数据优先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进行传输的权限。步骤S3、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根据所述约束规则和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自适应执行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或OSI模型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的相关处理。优选地,本实施例方法在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前,以测试数据调校所述直连数据通道关联的软硬件参数使得传输速率在所述OSI模型数据通道的至少四倍以上。例如: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直连数据通道,并重定义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约束规则,所述约束规则包括重定义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网络数据结构,重定义的所述网络数据结构包括对应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类型标识、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域端口编号、并指定数据区中填充数据的长度并设置净荷数据的校验码;所述域端口编号为接入以太网的节点所分配的全网唯一的编号;且所述域端口编号之间的拓扑关系能被以太网各交换机所获取;以及在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各建立相对应的两套数据处理机制,并约束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机制一为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机制二为基于OSI模型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根据所述约束规则和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自适应执行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或OSI模型数据通道进行数据传输的相关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络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直连数据通道,并重定义应用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约束规则,所述约束规则包括重定义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网络数据结构,重定义的所述网络数据结构包括对应直连数据通道传输的类型标识、源节点和目标节点的域端口编号、并指定数据区中填充数据的长度并设置净荷数据的校验码;所述域端口编号为接入以太网的节点所分配的全网唯一的编号;且所述域端口编号之间的拓扑关系能被以太网各交换机所获取;以及在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各建立相对应的两套数据处理机制,并约束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机制一为基于所述直连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机制二为基于OSI模型数据通道的数据处理;应用层和数据链路层根据所述约束规则和两套机制之间的切换规则,自适应执行经所述直连数据通道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芳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