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0943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包括:门把手(2),其适于设置在车门(6)的车辆外部并且适于被操作以打开/关闭车门(6);感应电极(33),其设置在门把手(2)的上部外表面(26)的内侧;传感器(32),其用于基于由感应电极(33)产生的电容变化检测接近感应电极的使用者;控制装置(1),其基于由传感器(32)检测到的信息控制车门(6),以锁定/解锁车门(6);以及除水装置(4),其设置在门把手(2)的上部外表面(26)上,以除去留存在感应电极(33)周围的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通过该门把手装置锁定或解锁车门。
技术介绍
用来自动锁定/解锁车门的、已知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通常包括锁定控制系统。该锁定控制系统在下文中称作智能入口系统。具体而言,该智能入口系统首先通过与使用者携带的便携式装置通信来识别靠近车辆/从车辆出来的使用者。随后,该智能入口系统检测使用者用于锁定/解锁车门的操作。基于所检测到的使用者的操作,该智能入口系统控制车门以使车门锁定或解锁。包括上述智能入口系统的门把手装置还包括人体检测传感器。具体而言,该人体检测传感器为电容型传感器,并设置在由使用者打开/关闭车门的门把手处。这种门把手装置已经例如在JP2003221947A中公开。在JP2003221947A中公开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通过如下方式检测使用者在门把手处的操作。通常,在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感应电极与车门之间会产生电容,当使用者的手接近设置在门把手处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感应电极时,该电容的大小改变。在这种构造中,JP2003221947A中公开的门把手装置通过检测电容大小的变化来检测使用者在门把手处的操作。根据JP2003221947A中公开的已知门把手装置,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电极设置在门把手的外部,该外部不面向车门。在这种结构中,当使用者的身体无意中靠近门把手时或者当使用者的身体意外接触门把手的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部时,人体检测传感器可能会错误地检测使用者在门把手处的操作。为了减少这种错误的检测,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电极可以设置在门把手的上部附近,以便使用者的身体不会意外接触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部。然而,如果人体检测传感器设置在门把手的上部处,则水(例-->如雨滴)可能会留存在人体检测传感器的检测部上。在这种构造中,人体检测传感器可能会错误地将水检测为使用者的操作。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不会错误地检测使用者操作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错误地检测使用者操作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包括:门把手,其适于设置在车门的车辆外部并且适于被操作以打开/关闭所述车门;感应电极,其设置在所述门把手的上部外表面的内侧;传感器,其用于基于由所述感应电极产生的电容变化检测接近所述感应电极的使用者;控制装置,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控制所述车门,以锁定/解锁所述车门;以及除水装置,其设置在所述门把手的所述上部外表面上,以除去留存在所述感应电极周围的水。在这种构造中,因为除水装置在感应电极的周围形成在门把手的上部外表面上,所以可以除去留存在门把手的感应电极周围的水。因此,可以防止感应电极将诸如雨滴之类的水错误地检测为使用者的操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上部外表面包括锥形表面,所述除水装置包括形成为沿所述锥形表面的锥形方向延伸的凸起部。在这种构造中,因为上部外表面是锥形的,并且凸起部沿所述锥形表面的锥形方向形成,所以感应电极周围存在的水滴接触凸起部使得水滴朝着每个凸起部移动,从而由于表面张力而聚集在一起。由于水滴自身的重量,聚集在一起的水滴很容易在上部锥形表面上流动,因此,可以除去留存在感应电极周围的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除水装置设置在所述感应电极的检测表面所处的整个区域内。在这种构造中,由于除水装置形成在感应电极的检测表面存在的整个区域内,所以能够从检测表面除去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凸起部形成为朝着所述锥形表面的下部变窄,并且多个所述凸起部设置为使得它们之间空间形成为朝着所述锥形表面的下部变宽。在这种构造中,在凸起部之间形成的水道朝着锥体的下部逐渐变宽。因此,水滴朝着每个凸起部运动,在锥体上部处由于表面张力而聚集在一起。随后,由于水滴自身的重量,聚集在一起的水滴很容易在锥体的下部流动。因此,水滴可以更流畅地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多个凸起部设置为形成多排。在这种构造中,第一部分凸起部在锥体的上部——在此锥体相对平坦——形成为使其宽度平缓减少,第二部分凸起部在第一部分凸起部的下方——在此锥体相对陡峭——形成为使其宽度相等。换句话说,在平坦锥体上的凸起部之间形成的水道朝着锥体的下部逐渐变宽,在陡峭锥体上的凸起部之间形成的水道宽度均匀。因此,水滴朝着每个第一部分凸起部移动,从而在锥体的上部处由于表面张力而聚集在一起。随后,由于水滴自身的重量,聚集在一起的水滴很容易在锥体下部处流动。因此,水滴可以更流畅地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除水装置包括沿所述锥形表面的锥形方向延伸的凸起部以及凹部。在这种构造中,由于水滴聚集在凹部,所以聚集在一起的水可以朝着锥体的下部流畅地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述除水装置设置在所述门把手的所述上部外表面以及下部外表面中的每一个上,使得所述门把手关于沿所述门把手的纵向延伸的中心线S对称。在这种构造中,门把手可应用于右侧车门以及左侧车门,因此,不需要制造一种应用于右侧车门而另一种应用于左侧车门的两种门把手。此外,不需要控制门把手的数目,此外降低了门把手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面的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前述的和附加的特点和特征将会变得更明显,附图中:-->图1是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相关的系统配置的示例的图;图2是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相关的车门的示例的斜视立体图;图3示出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相关的门把手的说明图;图4示出从图3中标出的线IV-IV观察的门把手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与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相关的除水装置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与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方式相关的除水装置的说明图;以及图7是示出与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方式相关的除水装置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智能入口系统。[系统配置]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智能入口系统确认携带便携式装置5的使用者(例如驾驶者)接近车辆或朝着车辆外部移动。随后该智能入口系统自动控制车门6以使车门锁上或解锁。该便携式装置5也可称作遥控器。由使用者携带的便携式装置5包括接收系统52、发送系统53以及信号处理CPU51。具体而言,接收系统52例如包括调谐器以及用于接收来自车辆的作为无线电波的信号的天线。发送系统53例如包括调制电路以及用于发送作为无线电波的信号给车辆的天线。信号处理CPU51执行信号处理,以控制发送/接收信号、确定由接收系统52接收到的信号并产生由发送系统53发送的信号。在车辆内部7设置有系统ECU(电子控制单元)1、接收天线75、调谐器71、车辆内部发送天线73以及车辆内部驱动器72。系统ECU(电子控制单元)1用作执行智能入口系统总控制的控制装置,接收天线75接收便携式装置5发出的信号,调谐器71对接收天线75所接收到的信号执行预定的信号处理,车辆内部发送天线73发送信号给便携式装置5,车辆内部驱动器72执行信号处理,信号通过该信号处理调制、放大等,随后借助于车辆内部发送天线73发送信号。-->如图1和2所示,门把手2在车辆外部设置在车门6的门板60处。车门6通过操作门把手2打开/关闭。门把手2包括车辆外部发送天线74、解锁操作检测装置31以及锁定操作检测装置32。具体而言,车辆外部发送天线74发送信号给便携式装置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把手(2),其适于设置在车门(6)的车辆外部并且适于被操作以打开/关闭所述车门(6);    感应电极(33),其设置在所述门把手(2)的上部外表面(26)的内侧;    传感器(32),其用于基于由所述感应电极(33)产生的电容变化检测接近所述感应电极的使用者;    控制装置(1),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32)检测到的信息控制所述车门(6),以锁定/解锁所述车门(6);以及    除水装置(4),其设置在所述门把手(2)的所述上部外表面(26)上,以除去留存在所述感应电极(33)周围的水。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9-13 2006-2481781.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门把手(2),其适于设置在车门(6)的车辆外部并且适于被操作以打开/关闭所述车门(6);感应电极(33),其设置在所述门把手(2)的上部外表面(26)的内侧;传感器(32),其用于基于由所述感应电极(33)产生的电容变化检测接近所述感应电极的使用者;控制装置(1),其基于由所述传感器(32)检测到的信息控制所述车门(6),以锁定/解锁所述车门(6);以及除水装置(4),其设置在所述门把手(2)的所述上部外表面(26)上,以除去留存在所述感应电极(33)周围的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外表面(26)包括锥形表面,所述除水装置(4)包括形成为沿所述锥形表面的锥形方向延伸的凸起部(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家田清一虫明荣司井奈波恒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