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顶帐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7051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层顶帐篷结构,由两层篷顶布、篷身支架与篷顶支架构成;篷顶支架由一固定座连接各支杆组,各支杆组包括交叉枢接的内、外主支杆与内、外副支杆;其中:在篷顶支架上另加设一层小篷顶支架,小篷顶支架由一副固定座枢接一组呈放射状的支撑短杆,小篷顶支架的副固定座通过立杆与篷顶支架的固定座连接在一起,而各支撑短杆通过连杆与篷顶支架的各支杆组枢接在一起;其中各连杆的一端是枢接在小篷顶支架的支撑短杆上,另一端是枢接在篷顶支架的副支杆组内副支杆与内主支杆枢接处的前部。在帐篷展开,小篷顶支架支起的上层篷顶布与篷顶支架支撑的下层篷顶布之间的距离加大,使帐篷通风间隙加大,从此间隙中穿过的风更多,通风效果更好,风阻更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顶帐篷结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折叠帐篷,特别是指一种双层顶帐篷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较大型的可折叠帐篷,如图1所示,为目前常见的大型帐篷结构,其主要由篷布(图中未示出)、篷身支架B’及篷顶支架C’构成,篷身支架B’由立柱B1’、侧支杆组B2’及在立柱B1’上枢接侧支杆组B2’的固定座B3’及活动座B4’,固定座B3’是固定在立柱B1’顶部,而活动座B4’是可在立柱B1’上滑动及锁固;篷顶支架C’分别是由两节约等长且可单向折收的支杆11’、12’及一节辅助支杆2’构成,其展开时便形成一遮挡面积大的大型帐篷,正是由于其篷顶面积大,因此在野外使用时,其所受的风阻亦较大,在风力较大时,势必会影响帐篷使用的稳定性。因此,本案的设计人便设计了一种可通风的多层顶帐篷结构,申请号为:200420014052,如图2所示,其是配合至少两层的篷顶布A1、A2,并利用了篷顶支架C中加长副支杆21的结构,在展开帐篷时,该副支杆21的自由端可将上层的篷顶布A1支离下层篷顶布A2一段距离实现篷顶通风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顶帐篷结构,其可令上层篷顶布与下层篷顶布支离的距离加大,使帐篷通风效果更好的另一种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双层顶帐篷结构,其主要由两层篷顶布、篷身支架与篷顶支架构成;篷顶支架由一固定座连接各支杆组,各支杆组包括交叉枢接的内、外主支杆与内、外副支杆;其中:在篷顶支架上另加设一层小篷顶支架,小篷顶支架由一副固定座枢接一组呈放射状的支撑短杆,小篷顶支架的副固定座通过立杆与篷顶支架的固定座连接在一起,而各支撑短杆通过连杆与篷顶支架的各支杆组枢接在一起;其中各连杆的一端是枢接在小篷顶支架的支撑短杆上,另一端是枢接在篷顶支架的副支杆组内副支杆与内主支杆枢接处的前部。-->所述的内、外主支杆首尾枢接在一起,其中内主支杆的一端枢接在篷顶支架的固定座上,外主支杆的一端枢接在帐篷立柱顶部的固定块上;内外副支杆首尾枢接在一起,其中外副支杆的一端是枢接在帐篷立柱的滑动块上,该外副支杆与外主支杆的中部交叉枢接在一起,内副支杆的近中部位置与内主支杆的中部交叉枢接在一起,其端部伸置于该内主支杆的下方。所述的连杆的另一端是枢接在内副支杆的端部。所述的支撑短杆、连杆及内副支杆构成一“Z”字形结构。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技术的双层顶帐篷结构,是帐篷支架上又加设了一层小篷顶支架,由于小篷顶支架与篷顶支架之间通过立杆与连杆连接支撑,因此在帐篷展开后,小篷顶支架支起的上层篷顶布与篷顶支架支撑的下层篷顶布之间的距离加大,使帐篷的通风间隙加大,则从此间隙中穿过的风更多,通风效果更好,风阻更小,使帐篷内部的空气得到足够的流动,从而保持帐内的空气新鲜;而在帐篷收合时,此连杆又可被副支杆向下带动实现与篷顶支架各杆件紧密靠合。附图说明图1是习用帐篷结构示意图;图2是在先设计的双层顶帐篷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双层顶帐篷的展开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收合动作图;图5是本技术的收合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双层顶帐篷,主要由篷顶布A、一组篷身支架B与篷顶支架C构成;篷顶布A由下层篷顶布A1、上层中空篷顶布A2构成。各篷身支架B由立柱B1、侧支杆组B2及在立柱B1上枢接侧支杆组B2的固定块B3及滑动块B4,固定块B3是固定在立柱B1顶部,而滑动块B4是可在立柱B1上滑动及锁固。主篷顶支架C由一固定座D枢接四组篷顶支杆组2,各篷顶支杆组2包括两节内、外主支杆21、22及两节内、外副支杆23、24构成,内、外主支杆21、22首尾枢接在一起,其中内主支杆21的一端枢接在固定座D上,外主支杆22的一端枢接在帐篷立柱B1顶部的固定块B3上;内外副支杆23、24首尾枢接在一起,其中外副支杆24的-->一端是枢接在帐篷立柱B1的滑动块B4上,该外副支杆24与外主支杆22的中部交叉枢接在一起,内副支杆23的近中部位置与内主支杆21的中部交叉枢接在一起,其端部231伸置于该内主支杆21的下方。本技术的关键在于:在篷顶支架C上另加设一小篷顶支架E,小篷顶支架E是由一副固定座3枢接四个呈放射状的支撑短杆4构成,该副固定座3是通过一立杆5固定在固定座D的上方;各支撑短杆4的近外端位置枢接一连杆6,连杆6的另一端是与上述内副支杆23的端部231枢接在一起,支撑短杆4、连杆6及内副支杆23构成一“Z”字形结构。在帐篷展开时,由于主篷顶支架C的各篷顶支杆组2为交叉枢接的结构,内副支杆23的端部231是具向上的推动方向,其可将连杆6顶开以将小篷顶支架E的支撑短杆4顶起,实现双层顶帐篷结构,使此帐篷顶部的上层篷顶布A2与下层篷顶布A1之间的距离加大,令帐篷的通风间隙加大,则通风效果更好,风从其中穿过,更好的减少风阻,且从此间隙中穿过的风更多,使帐篷内部的空气得到足够的流动,从而保持帐内的空气新鲜。如图4、5所示,当此帐篷在收合时,拉动帐篷立柱B1上的滑动块B4向下移动,则主篷顶支架C的内副支杆23的端部231是向下移动,则连杆6顺时针转动向内副支杆23靠合收拢,同时小篷顶支架E的各短支撑杆4失去支撑亦向主篷顶支架C的各杆件靠合收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顶帐篷结构,其主要由两层篷顶布、篷身支架与篷顶支架构成;篷顶支架由一固定座连接各支杆组,各支杆组包括交叉枢接的内、外主支杆与内、外副支杆;其特征在于:在篷顶支架上另加设一层小篷顶支架,小篷顶支架由一副固定座枢接一组呈放射状的支撑短杆,小篷顶支架的副固定座通过立杆与篷顶支架的固定座连接在一起,而各支撑短杆通过连杆与篷顶支架的各支杆组枢接在一起;其中各连杆的一端是枢接在小篷顶支架的支撑短杆上,另一端是枢接在篷顶支架的副支杆组内副支杆与内主支杆枢接处的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顶帐篷结构,其主要由两层篷顶布、篷身支架与篷顶支架构成;篷顶支架由一固定座连接各支杆组,各支杆组包括交叉枢接的内、外主支杆与内、外副支杆;其特征在于:在篷顶支架上另加设一层小篷顶支架,小篷顶支架由一副固定座枢接一组呈放射状的支撑短杆,小篷顶支架的副固定座通过立杆与篷顶支架的固定座连接在一起,而各支撑短杆通过连杆与篷顶支架的各支杆组枢接在一起;其中各连杆的一端是枢接在小篷顶支架的支撑短杆上,另一端是枢接在篷顶支架的副支杆组内副支杆与内主支杆枢接处的前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顶帐篷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豪洵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世宗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