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车隧道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6507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台车隧道炉,其包括:一隧道炉及至少一台车,隧道炉具有相叠合的第一炉体及第二炉体,内部分别设有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提供台车沿轨道移动;第一炉体与第二炉体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一透孔及多个第二透孔,提供连接一加热装置;第一炉体的两端设有升降单元,升降单元上设有与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对应的第三轨道,借此使台车能够由第一炉体的一端进入,离开第一炉体后即进入升降单元,使台车上升进入第二炉体,再由第二炉体的另一端进入升降单元,使台车下降回到第一炉体的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台车隧道炉为叠合式结构,能够减少架设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台车隧道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业用窑炉,特别涉及一种双层式的隧道窑炉。
技术介绍
目前的隧道炉的结构均为单一隧道型式,因此需要庞大的空间来放置隧道炉,且现有的隧道炉与台车之间的配合并不稳定,因此二者均有改善的必要。有鉴于此,如何将上述缺失加以摒除,即为专利技术人所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之所在;是而,本专利技术人基于多年从事相关业界的经验,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试作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案,并使本新型得以诞生,以增进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的缺点,本新型台车隧道炉,其包括:一隧道炉及至少一台车,隧道炉具有相叠合的第一炉体及第二炉体,内部分别设有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提供台车沿轨道移动;第一炉体与第二炉体的两侧设有多个第一透孔及多个第二透孔,提供连接一加热装置;第一炉体的两端设有升降单元,升降单元上设有与第一轨道及第二轨道对应的第三轨道,借此使台车能够由第一炉体的一端进入,离开第一炉体后即进入升降单元,使台车上升进入第二炉体,再由第二炉体的另一端进入升降单元,使台车下降回到第一炉体的入口,本新型台车隧道炉为叠合式结构,能够减少架设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新型的隧道炉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新型的台车立体外观图。图3为本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隧道炉11第一炉体111第一轨道12第二炉体121第二轨道13门体20台车21底部211轮子212框体2121阶级部213填充物214导引块22架部221镂空部222后板2221凹槽223前板2231凸块224固定块23承载部30升降单元31垂直轨道32升降台321滑轮33第三轨道A平面部A1第一透孔B凹弧部B1第二透孔B2挡板C沟槽D导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请参照图1及图2,本新型台车隧道炉,其包括:一隧道炉10、至少一台车20及升降单元30,各组件分述如下:隧道炉10,其具有一第一炉体11及一第二炉体12,该第二炉体12结合于该第一炉体11上,该第一炉体11与该第二炉体12内的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轨道111及至少一第二轨道121,该第一炉体11与该第二炉体12的两端分别垂直滑设有一门体13,该第一炉体11与该第二炉体12内部的两侧内壁,由上而下包括一平面部A、一凹弧部B及一沟槽C,该平面部A与该凹弧部B上间隔交错设有多个第一透孔A1及多个第二透孔B1,各第一透孔A1与各第二透孔B1提供连接一加热装置(图中未示),该凹弧部B上间隔设有多个挡板B2。台车20,该台车20包括一底部21、架部22及一承载部23,该底部21的底面轴向设有多个轮子211,该架部22具有一横向的镂空部221,该镂空部221与各第二透孔B1对应,该承载部23设于该架部22的顶面,提供放置至少一待加工件(图中未示),各第一透孔A1的高度高于该承载部23。该台车20的底部21的顶面设有一框体212,该框体212的两侧端面具有一阶级部2121,该框体212内设有一耐高温的填充物213,该框体212的两侧设有一导引块214,各导引块214容置于该沟槽C中;该架部22包括有两个L形的后板222及两个L形的前板223,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设于该填充物213上,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的底部与各导引块214卡掣结合,各后板222的外侧上横向设有一凹槽2221,各前板223的外侧上横向凸设有一凸块2231,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的内侧分别具有一导流槽D,且各后板222与各前板223的内侧底部还设有一固定块224。其中凹槽2221提供另一部台车20的凸块2231插入结合,使多部台车20之间能够稳定抵靠。请参照图1及图3,升降单元30,其设于该第一炉体的两端,各升降单元30包括多个垂直轨道31及一升降台32,各垂直轨道31设于该升降台32的两侧,该升降台32的两侧设有多个与各垂直轨道31结合的滑轮321,该升降台32的顶面设有至少一与该第一轨道111连接的第三轨道33,该升降台32连接一动力传输单元(图中未示),借此使该升降台32垂直往复,当该升降台32上升时,该第三轨道33与该第二轨道121连接。台车20由第一炉体11的一端进入,并由另一端离开,并进入升降单元30的升降台32,升降台32上升时,该第三轨道33与该第二轨道121连接,使台车20进入第二炉体12,并由第二炉体的另一端离开,再由另一端的升降台32将台车20送至第一炉体11的一端,如此形成一个循环的移动模式。第一透孔A1的外侧连接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的火焰位于承载部23上,台车20的镂空部221与第二透孔B1相对,加热装置的火焰由第二透孔B1输出,使火焰进入镂空部221,借此形成上、下都有火焰能够均匀加热待加工件,导流槽D提供导引火焰,提高加热加工的效率。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台车隧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隧道炉,其具有一第一炉体及一第二炉体,该第二炉体结合于该第一炉体上,该第一炉体与该第二炉体内的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轨道及至少一第二轨道,该第一炉体与该第二炉体的两端分别垂直滑设有一门体,该第一炉体与该第二炉体内部的两侧内壁,由上而下包括一平面部、一凹弧部及一沟槽,该平面部与该凹弧部上间隔交错设有多个第一透孔及多个第二透孔,各第一透孔与各第二透孔提供连接一加热装置;至少一台车,该台车包括一底部、架部及一承载部,该底部的底面轴向设有多个轮子,该架部具有一横向的镂空部,该镂空部与各第二透孔对应,该承载部设于该架部的顶面,提供放置至少一待加工件,各第一透孔的高度高于该承载部;以及两个升降单元,其设于该第一炉体的两端,各升降单元包括多个垂直轨道及一升降台,各垂直轨道设于该升降台的两侧,该升降台的两侧设有多个与各轨道结合的滑轮,该升降台的顶面设有至少一与该第一轨道连接的第三轨道,该升降台连接一动力传输单元,借此使该升降台垂直往复,当该升降台上升时,该第三轨道与该第二轨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台车隧道炉,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隧道炉,其具有一第一炉体及一第二炉体,该第二炉体结合于该第一炉体上,该第一炉体与该第二炉体内的底部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轨道及至少一第二轨道,该第一炉体与该第二炉体的两端分别垂直滑设有一门体,该第一炉体与该第二炉体内部的两侧内壁,由上而下包括一平面部、一凹弧部及一沟槽,该平面部与该凹弧部上间隔交错设有多个第一透孔及多个第二透孔,各第一透孔与各第二透孔提供连接一加热装置;至少一台车,该台车包括一底部、架部及一承载部,该底部的底面轴向设有多个轮子,该架部具有一横向的镂空部,该镂空部与各第二透孔对应,该承载部设于该架部的顶面,提供放置至少一待加工件,各第一透孔的高度高于该承载部;以及两个升降单元,其设于该第一炉体的两端,各升降单元包括多个垂直轨道及一升降台,各垂直轨道设于该升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修
申请(专利权)人:太极节能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