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波专利>正文

机动车停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5806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停放装置,该装置由内侧行车道、停车道和外侧行车道并列构成,上述三条车道并列形成的结构为沿一竖直轴线的具有一定螺距和匝数的以内侧行车道内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内径以外侧行车道外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外径的螺旋结构,该螺旋结构与相应的支撑机构相连接,不仅实现了多层密集存放车辆节省占地的目的,还使存取效率及可靠性得到提高。(*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动车停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停放装置。
技术介绍
在人口密集、机动车拥有量大的城市中,有限的停车场地造成了停车难的问题,于是人们研制出用于将机动车密集存放从而节省占地的机动车停放装置。此类装置通常为带有升降机构的框架结构,停放时,将机动车驶入框架结构底层的隔板上,再由升降机构将隔板提升至框架结构上层。该装置虽然解决了节省占地的问题,但是车辆的存取完全依赖于升降机构的正常运行,效率低且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密集存放又能方便高效地存取的机动车停放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动车停放装置,该装置由内侧行车道、停车道和外侧行车道并列构成,上述三条车道并列形成的结构为沿一竖直轴线的具有一定螺距和匝数的以内侧行车道内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内径以外侧行车道外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外径的螺旋结构,该螺旋结构与相应的支撑机构相连接。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通过竖直的螺旋结构实现了多层密集存放节省占地的目的,由于采用内侧行车道、停车道和外侧行车道并列的结构,停车时,可由一侧行车道盘旋至上层,随时选择位置进入-->停车道;取车时,即进入另一侧行车道盘旋至下层,最终驶出该机动车停放装置,效率及可靠性均得到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机动车停放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机动车停放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本技术的机动车停放装置由内侧行车道1、停车道2和外侧行车道3并列构成,上述三条车道并列形成的结构为沿一竖直轴线的具有一定螺距和匝数的以内侧行车道内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内径以外侧行车道外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外径的螺旋结构,该螺旋结构与相应的支撑机构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外侧行车道3为上行车道,内侧行车道1为下行车道,车辆沿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进入、驶出停车位。其中,支撑机构可以包括内支撑柱4和外支撑柱5,内支撑柱4为直径等于螺旋结构内径并与内侧行车道内边相连接的竖直圆柱,外支撑柱为沿螺旋结构外圆均匀分布的并与外侧行车道外边相连接的竖直柱体。支撑机构还可以包括若干长度等于螺旋结构螺距的并竖直连接于匝与匝之间的支撑杆6。为了方便车辆停放后行人的上下,可于外支撑柱的侧面设置之字形步行梯7,亦可在内支撑柱中设置升降客梯,或者在内侧行车道内边设置螺旋步行梯8。为了增加安全性,可于外侧行车道外边设置围栏。在停车道两侧对应于各个停车位置可以设置若干对相互平行的活动挡板,停车入位后,将活动挡板支起,防止车辆滑动。-->具体实施中,螺旋结构的匝数可以取3至5,螺距可取2.5米,螺旋斜面的坡度在8°至9°之间为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停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停放装置由内侧行车道、停车道和外侧行车道并列构成,上述三条车道并列形成的结构为沿一竖直轴线的具有一定螺距和匝数的以内侧行车道内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内径、以外侧行车道外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外径的螺旋结构,该螺旋结构与相应的支撑机构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停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停放装置由内侧行车道、停车道和外侧行车道并列构成,上述三条车道并列形成的结构为沿一竖直轴线的具有一定螺距和匝数的以内侧行车道内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内径、以外侧行车道外边到竖直轴线距离为外径的螺旋结构,该螺旋结构与相应的支撑机构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停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内支撑柱和外支撑柱,内支撑柱为直径等于螺旋结构内径并与内侧行车道内边相连接的竖直圆柱,外支撑柱为沿螺旋结构外圆均匀分布的并与外侧行车道外边相连接的竖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波
申请(专利权)人:胡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