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式停车设备上下车位的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281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械式停车设备上下车位的驱动结构,是在机械式停车设备的上车台(13)与下车台(14)位移驱动结构上作一改进,其中,该机械式停车设备的本体(10)上仅借由一组驱动元件(20)带动一轴杆(25),并配合该轴杆(25)左右两侧的循环链条(22)来带动上车台(13)与下车台(14)的位移,其特征在于: 该轴杆(25)两侧上有二齿轮组(21a、21c),并于前述本体(10)的底缘设有相对应的二组齿轮(21b、21d),再借由二循环链条(22)将两相对应的齿轮(21a、21c,21b、21c)作一啮合连动,及于该循环链条(22)上配设有两组供移动上、下车台(13、14)的插销(23a、23b),并配合上、下车台(13、14)的两侧边底缘所开设的槽孔(131、134),进而做一卡合带动,并于上车台(13)的两侧边的本体(10)支杆(11)上配置有供支撑上、下车台(13、14)动作的支架(16); 由此,借由上述驱动元件(20)的正反转来带动循环链条(22)上的二插销(23a、23b),再借由二插销(23a、23b)与上、下车台(13、14)的结合作一卡合带动,并搭配支架(16)内钩体(161)的开闭与上车台(13)的动作关系,使上、下车台(13、14)作一上、下位移的驱动。(*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械式停车设备上下车位的驱动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械式停车设备上下车位的驱动结构,提供一种可降低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制造成本、简化其操作流程及日后维修的机械式停车设备上下车位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工商业的突飞猛进,及每个人的所得逐年提高,因此对于食、衣、住、行、育、乐的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对于行的方面,现今都市中几乎已达到户户有车的地步,有些更是一户有好几部车在使用,这对于地狭人稠,寸土寸金、处处都与天争地的台湾而言是一大负担,而且将造成市区内的交通拥挤与混乱,再加上每年的汽车的增长速度与停车位的增长速度相去太远,进而造成买车容易停车难的情况,甚至出现买一个车位比买一部汽车或房子还贵等怪异现象。为此,不管是地下式的停车场,或立体式停车塔应运而生,如此方可减缓其压力。目前市场上机械式停车设备参见图1所示,其中该停车设备本体A的上车台A1与下车台A2的位移,均各借由一组驱动元件A11、A21来各自带动其带动链条A12、A22,进而使上车台A1与下车台A2可作上、下位移,及于每一层均设有作为横向移动的传动机构(图中未标示);-->然而,现有停车设备的制造成本相当高,且于制造时必须考虑到一次配置两组驱动元件,由此造成的该停车设备的空间配置问题,及组配时的复杂程度,及日后使用与维修等问题。为解决前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主要借由一组驱动元件与一组循环链条即可带动上车台与下车台的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缺陷,避免缺陷的存在,主要借由一组驱动元件的正反转来带动循环链条上的二插销,再借由二插销与供上、下车台移动时稳定支撑的支架适当连动,由此可降低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制造成本、简化其操作流程及日后的维修工作。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及
技术实现思路
,现配合附图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面配置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面配置示意图。图4-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4-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3为本技术的支架内钩体闭合状态示意图。图4-4为本技术的支架内钩体开启动作示意图。-->图5-1为本技术的传动示意图。图5-2为本技术的部分放大传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循环链条与插销的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3、图4-1、4-2、4-3、4-4、图6,为本技术的侧面配置示意图、立体示意图、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支架内钩体闭合状态示意图、支架内钩体开启动作示意图及循环链条与插销的组合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该停车设备本体10由多根支杆11作一水平与垂直的结合,并形成多个停车区12,又各上、下车台均配置有平衡链条15,作为保持车台的水平状态(此结构为现有的装置,在此不另加说明),又其中于作为进出车之处仅设有上车台13与下车台14等两组,及于每一层均设有作为横向移动的传动机构(图中未标示,此结构为现有的装置,在此不另加说明其结构与动作原理);其中,该上车台13与下车台14的两侧边底缘开设有槽孔131、141,并于该本体10的支杆11上即上车台13的两侧配置有支架16,其中该支架16配置有供卡钩及支撑上车台13的钩体161(参见图4-3),该钩体161借由支架16内配置的电磁阀17产生磁力线圈来控制其开启或闭合,提供上车台13支撑及位移动作的力(参见图4-4);又该本体10的顶缘配置有一驱动元件20、一分为大、小齿的齿轮21a及一轴杆25,其中该齿轮21a与驱动元件20借由一链条24作为传动,又该轴杆25的另一端配置一组齿轮21c,又该本体10的底缘也配置有与前述齿轮21a、21c成相对应的齿轮21b、21d,再借由二循环链条22将二组齿轮21a、21b,21c、21d作一啮合连-->动,其中该循环链条22上配设有两组可供插入前述槽孔131、141作结合的插销23a、23b,上述插销23a、23b配设于循环链条22连结闭锁间处,于上述位置相对应两侧先以栓26插入后,再于插销22表面与循环链条22连结闭锁间的适当动作间距打三孔固定(参见图6),使循环链条22于二组齿轮21a、21c及21b、21d处移动时不致产生绞链情况;参见图2、图5-1、图5-2,为本技术的正面配置示意图、传动示意图及部分放大传动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主要是将驱动元件20启动并通过链条24带动前述的轴杆25及齿轮21a,以及前述插销23a、23b与循环链条22适当接合连动(参见图2),此时该循环链条22带动其中一组插销23a向上移动,而支架16呈一开放状,该上车台13借插销23a由中间的出车层被带往上层,于上升的同时,该支架16内的钩体161受电磁阀产生磁力线圈影响将向上动作并反扣回上车台13呈闭合状态,同时并将上车台13顶起,使上车台13的槽孔131与插销23a脱离,相反地,若上述循环链条22带动其中一组插销23a向下移动,该上车台13借插销23a由上层被带往中间的车层,于下降的同时,该支架16内钩体161受电磁阀产生磁力线圈影响将顺势向下动作防止了与上车台13的碰撞动作,进而使上车台13的槽孔131与插销23a稳固卡合;又,再将驱动元件20作另一反向的转动,使配置于循环链条22的另一插销23b向下移动,在此同时,进而使插销23b顺畅绕过21b至下车台14,并适当卡住下车台14的槽孔141,再借由驱动元件20的带动,将下车台14向上带动至中间的出车层;如此循环可使上层与下层的上、下车台13、14可仅借由一组驱动元件20的带动即可完成其位移,最后再配合水平位移装置(图中未示,此结构同样为现有的装置,在此不另加说明),可将其它停车区12的车辆位移置该出车位置作一进出车。-->由此,本技术仅借由一组驱动元件的正反转来带动循环链条上的二插销,再借由二插销与上、下车台的结合使其作一上、下位移,如此可降低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制造成本、简化其操作流程及日后的维修工作。本技术已将现有技术的缺点完全克服;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其限定本技术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技术专利涵盖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械式停车设备上下车位的驱动结构,是在机械式停车设备的上车台(13)与下车台(14)位移驱动结构上作一改进,其中,该机械式停车设备的本体(10)上仅借由一组驱动元件(20)带动一轴杆(25),并配合该轴杆(25)左右两侧的循环链条(22)来带动上车台(13)与下车台(14)的位移,其特征在于:该轴杆(25)两侧上有二齿轮组(21a、21c),并于前述本体(10)的底缘设有相对应的二组齿轮(21b、21d),再借由二循环链条(22)将两相对应的齿轮(21a、21c,21b、21c)作一啮合连动,及于该循环链条(22)上配设有两组供移动上、下车台(13、14)的插销(23a、23b),并配合上、下车台(13、14)的两侧边底缘所开设的槽孔(131、134),进而做一卡合带动,并于上车台(13)的两侧边的本体(10)支杆(11)上配置有供支撑上、下车台(13、14)动作的支架(16);由此,借由上述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英宏黄玉家沈兴益王瑾琮杨世中
申请(专利权)人:永大机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