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前舱的增程器系统,驱动动力总成布置成后驱形式;冷却系统包括两个回路,第一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动机,第二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电机、驱动动力总成的驱动电机及变频器;排气系统布置于车身下中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这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此种布置方式能有善的解决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布置困难问题,并且拆装方便、布置清晰,有效利用空间,结构布置合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纯电动汽车得到快速发展,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受到动力电池水平以及高成本的制约,续驶里程仍然是纯电汽车技术战略大规模实施的一大障碍,客户虽然购买了纯电动汽车,仍然担忧里程问题,日常活动范围受限制。增程式电动车上的增程器系统仅用于发电,整车的驱动还是依靠驱动电机。增程式电动汽车属于串联式混合动力,因为整车包含了两套系统(纯电动系统和増程器系统),系统复杂且较多难于布置,从而整车布置的合理性成了增程式电动汽车的一大难点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有效利用空间,结构布置合理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提供的这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前舱的增程器系统,驱动动力总成布置成后驱形式;冷却系统包括两个回路,第一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动机,第二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电机、驱动动力总成的驱动电机及变频器;排气系统布置于车身下中通道。为使上述技术方案更加详尽和具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以下更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以获得满意的实用效果:燃油系统中的燃油箱布置于后纵梁装底盘两个拖曳臂中间;所述燃油系统的油管通过中通道纵梁与前地板纵梁之间到前舱给所述増程器系统供油,过程中与所述排气系统的排气管无空间相交点存在。所述增程器系统的发电机控制器与高压电源模块DCDC集成为一个发电机自动控制与保护模块GCU模块布置在前舱左大灯旁。所述第一回路包括串接的发动机自带水泵、第一散热器及第一膨胀壶。所述第二回路第二散热器、电子水泵、第二膨胀壶、驱动电机、发电机串接构成。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平行布置于整车正前方共用一个电子风扇。所述排气系统包括排气管,隔热板布置于所述排气管与中通道之间,消声器布置在油箱加油口及通气口的对面一侧且至少设有两个固定支撑点。増程器系统采用三点悬置方式,左悬置固定点在左前纵梁,悬置点在发电机端盖体上方,右悬置固定点在右前纵梁.,悬置点在发动机体上,后悬置固定点在后纵梁上,悬置点在连接壳体上。驱动力总成采用三点悬置,左悬置固定点在后副车架5左侧上,悬置点在减速器端面上,右悬置固定点在后副车架右侧上,悬置点在电机端面上,后悬置的悬置点在电机圆柱面上,悬置支架通过轴承约束在传动轴上。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电池布置在后备箱,由四个略高支架固定,所述电池与车身中间的空间布置驱动电机的微控制单元MCU与充电机。本专利技术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这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此种布置方式能有善的解决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布置困难问题,并且拆装方便、布置清晰,有效利用空间,结构布置合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车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整车布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整车布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増程器系统,11、GCU模块,12、发电机,2、冷却系统,21、第一散热器,22、第一膨胀壶,23、第二散热器,24、第二膨胀壶,3、排气系统,31、隔热板,32、消声器,33、排气管,4、燃油系统,41、燃油箱,42、油管,5、纵梁总成,51、左前纵梁,52、右前纵梁,53、后纵梁,54、后副车架,6、驱动动力总成,61、驱动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这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包括七部分布置形式,増程器系统冷却系统(纯电动系统和増程器);排气系统;燃油系统;悬置系统(増程器系统和驱动系统);动力总成(驱动电机和减速器);动力电池。本专利技术这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増程器系统1布置在前舱,驱动动力总成6布置为后驱形式。若全部布置在前舱,会导致布置的不合理性、安装困难、拆装不便,此种布置可给前舱的其他零件留下足够的布置空间。整车的驱动系统驱动动力总成6包括驱动电机61和电机控制器,增程器系统包括发动机(含ECU)、发电机12(含GCU)、连接法兰、联轴器。发电机12的控制器与高压电源模块DCDC集成为一个发电机自动控制与保护模块GCU模块11布置在前舱左大灯旁。驱动动力总成6布置在后驱后悬架之间,该车采用后驱的方式驱动,可缓解前舱的空间布置紧凑问题。冷却系统2分为两个回路,第一回路用于冷却増程器系统1的发动机,包含串接的发动机自带水泵、第一散热器21、第一膨胀壶22。第二回路用于冷却发电机12(含GCU模块11)、驱动电机61(含微控制单元MCU)及变频器,由第二散热器23、电子水泵、第二膨胀壶24、驱动电机61、发电机12串接构成。两个散热器平行布置于整车正前方共用一个电子风扇,以节约布置空间。排气系统3布置于车身下中通道,隔热板31布置于排气管33与中通道之间,用于阻隔热量传递,排气系统与周边零部件的安全间距应大于35mm或者满足其运动包络与周边零部件间距不小于10mm的要求且满足最小离地间隙规范要求,消声器32布置在油箱加油口及通气口的对面一侧且设有至少两个固定支撑点。本专利技术中,燃油系统的燃油箱41布置于后纵梁装底盘两个拖曳臂中间,满足距排气管33的安全距离,否则应加有效的隔热装置,油管42通过中通道纵梁与前地板纵梁之间到前舱给増程器系统1供油,过程中与排气管33无空间相交点存在,保障燃油系统4的安全性,碳罐及加油口布置在左后轮罩侧(后消声器对面一侧)。本专利技术中,如图1中所示,増程器系统1采用传统的三点悬置方式,纵梁总成5,左悬置固定点在左前纵梁51,悬置点在发电机端盖体上方,右悬置固定点在右前纵梁52,悬置点在发动机体上,后悬置固定点在后纵梁53上,悬置点在连接壳体上。后驱动力总成同样采用三点悬置,左悬置固定点在后副车架54左侧上,悬置点在减速器端面上,右悬置固定点在后副车架54右侧上,悬置点在电机端面上,后悬置的悬置点在电机圆柱面上,悬置支架通过轴承约束在传动轴上(支架被传动轴穿过,中间设置有轴承固定)。本专利技术中,因增程式电动汽车的电池能量小,体积小,呈扁形长方体且尺寸与后背箱相匹配,故布置在后备箱,由四个略高支架固定,电池与车身中间的空间布置驱动电机的MCU与充电机。本专利技术这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此种布置方式能有善的解决增程式电动汽车的布置困难问题,并且拆装方便、布置清晰,有效利用空间,结构布置合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受限于上述方式,只要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前舱的增程器系统,驱动动力总成布置成后驱形式;冷却系统包括两个回路,第一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动机,第二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电机、驱动动力总成的驱动电机及变频器;排气系统布置于车身下中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前舱的增程器系统,驱动动力总成布置成后驱形式;冷却系统包括两个回路,第一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动机,第二回路用于冷却增程器系统的发电机、驱动动力总成的驱动电机及变频器;排气系统布置于车身下中通道。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燃油系统中的燃油箱布置于后纵梁装底盘两个拖曳臂中间;所述燃油系统的油管通过中通道纵梁与前地板纵梁之间到前舱给所述増程器系统供油,过程中与所述排气系统的排气管无空间相交点存在。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程器系统的发电机控制器与高压电源模块DCDC集成为一个发电机自动控制与保护模块GCU模块布置在前舱左大灯旁。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包括串接的发动机自带水泵、第一散热器及第一膨胀壶。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路第二散热器、电子水泵、第二膨胀壶、驱动电机、发电机串接构成。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程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璞,王金桥,王经常,毕帅,王海滨,丁祥,张盈盈,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