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5486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0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主要包括进水区、生物反应区、循环区和分离区;进水区设有进水管和布水器;生物反应区设有集泥斗、散泥器和保温夹套;循环区设有循环器和缓存室;分离区设有沉淀室、回流管、出水槽、集气室和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专设的缓存室,选留、培养高效功能菌;并通过专设的循环器,促使功能菌团聚,形成颗粒污泥;借助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特殊结构和自产沼气,驱动颗粒污泥持续更新,赋予厌氧生物反应器高效稳定的运行性能。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Anaerobic Reactor for Enhancing Sludge Granul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anaerobic reactor for enhancing sludge granulation, which mainly comprises an inlet area, a biological reaction area, a circulation area and a separation area; a water inlet pipe and a water distributor are arranged in the water inlet area; a sludge collector, a sludge disperser and a heat preservation jacket are arranged in the biological reaction area; and a circulator and a buffer separation area are arranged in the circulation area; It has a settling chamber, a return pipe, a water outlet tank, a gas collecting chamber and a water outlet pipe. The utility model retains and cultivates high-efficient functional bacteria through a special buffer room, promotes the reunion of functional bacteria and forms granular sludge through a special circulator, drives the continuous renewal of granular sludge by means of the special structure of the anaerobic bioreactor and the self-produced biogas, thus giving the anaerobic bioreactor high-efficiency and stable operation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本技术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在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颗粒污泥是厌氧反应器呈现高效的关键。颗粒污泥因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从而持留在反应器内部,以保证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目前应用较多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如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ASB)和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都存在污泥没有颗粒化的悬浮污泥层。因为在厌氧反应器中,粒径小的絮体污泥在上升流速作用下容易从颗粒污泥床层中跑出,在反应器上部区域形成一个悬浮污泥层。颗粒污泥会因为老化而失去功能,故要定期排泥,但絮体污泥的颗粒化过程复杂且漫长,造成颗粒污泥的形成速度小于老化速度,从而影响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当存在三相分离器分离效果差等设计问题,或者冲击负荷等运行问题时,悬浮污泥易被洗出反应器,影响反应器生物量累积和出水水质。解决絮体污泥颗粒化进程慢的问题成了推进厌氧反应器发展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本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污泥内循环颗粒化的厌氧反应器,加快颗粒污泥形成速度以维持厌氧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本技术具体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该反应器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圆筒和下圆筒,上圆筒的直径大于下圆筒且两者之间通过呈倒圆台形的扩张筒密闭连接;下圆筒中分为进水区和生物反应区,上圆筒中分为循环区和分离区;所述的进水区中设有与进水管相连的布水器,进水区底部设有集泥斗;生物反应区中部设有若干个散泥器,外部包裹有保温夹套;循环区中在扩张筒上方设有循环器,循环器由三条同轴设置的收缩管组成,三条收缩管的上口均小于下口,且一级收缩管上口与二级收缩管下口重叠嵌套,二级收缩管上口和三级收缩管下口重叠嵌套,三级收缩管上口与升流管相连,升流管顶部延伸至分离区内;循环器与循环区内壁之间夹持形成缓存室,且三条收缩管的两处重叠嵌套部分均具有连通缓存室与收缩管内腔的缝隙;分离区中设有同轴嵌套于升流管外的降流筒,降流筒与分离区内壁之间夹持形成沉降室,降流筒和沉降室顶部连接集气室,上圆筒外部设有出水槽,且出水槽底部连通沉降室,出水槽上设有出水管。基于上述方案,本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如下优选参数和设置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各优选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均可进行组合。所述下圆筒和上圆筒的直径之比为3:4。所述进水区、生物反应区、循环区和分离区由下至上顺次相连,且体积之比为2:30~40:5~8:3~5。生物反应区的高径比为10~20。生物反应区中纵向设有3个散泥器,分别位于生物反应区的1/3、1/2和5/6高处;所述的散泥器为直径与下圆筒内径相同的圆形金属网,金属网上分布有若干孔眼,孔眼尺寸10mm×10mm。两处重叠嵌套部分中所述的缝隙宽度与升流管直径相等;一级收缩管、二级收缩管和三级收缩管的上口直径之比为5~6:2:1,下口直径之比也为5~6:2:1;升流管上沿与出水管等高。所述降流筒与下圆筒直径相同,升流管与降流筒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50~100;降流筒的上沿与上圆筒上沿平齐,降流筒高度为上圆筒的1/2。所述出水槽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75°。所述的沉降室中连通有回流管,回流管与出水槽底面上沿等高。本技术的优点是:1)运行高效。依靠循环区的循环器结构,促使反应器上部的絮体污泥经历多级内循环,加速絮体污泥形成颗粒污泥,维持反应器生物量。2)运行稳定。因为加快了絮体污泥颗粒化,可持留高生物量,且生物反应区有散泥器用以消除颗粒污泥的气涌,维持反应器的稳定运行。3)节省能耗。依靠厌氧反应器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动力,从而驱动循环区中内循环,无需外部动力输入。4)出水水质好。依靠外设的出水槽去除随水流出的悬浮物,避免了反应器内部水流扰动,可以取得良好的沉淀效果。5)适用性强。依靠循环区的循环器和缓存室,可以处理高悬浮物浓度废水,应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图1是基于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功能分区示意图;图2是基于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结构示意图;图中:进水区101、生物反应区102、循环区103、分离区104、进水管1、布水器2、集泥斗3、散泥器4、保温夹套5、扩张筒6、一级收缩管7、二级收缩管8、三级收缩管9、升流管10、降流筒11、循环器12、缓存室13、沉降室14、出水槽15、回流管16、集气室17、出水管1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反应器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圆筒和下圆筒,上圆筒的直径大于下圆筒且两者之间通过呈倒圆台形的扩张筒6密闭连接,扩张筒6直径由下到上逐渐扩张。下圆筒中按功能划分可分为进水区101和生物反应区102,上圆筒中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循环区103和分离区104。进水区101中设有与进水管1相连的布水器2,进水区101底部设有集泥斗3。生物反应区102中部设有3个用于分散污泥的散泥器4,下圆筒外部包裹有保温夹套5,以减少内部废水温度波动。循环区103中在扩张筒6上方设有循环器12,循环器12由三条同轴设置的收缩管组成,每条收缩管均呈三段式结构,分别为下口、上口以及连接下口和上口的渐缩段,三条收缩管的上口直径均小于下口。一级收缩管7的下口下沿与扩张筒6上沿平齐,一级收缩管7上口与二级收缩管8下口重叠嵌套,二级收缩管8上口和三级收缩管9下口重叠嵌套,三级收缩管9上口与升流管10相连,升流管10顶部延伸至分离区104内。循环器12与循环区103内壁之间夹持形成缓存室13,且三条收缩管的两处重叠嵌套部分均具有环形缝隙,缝隙连通缓存室13与收缩管内腔,用于在文丘里效应下降缓存室13中的废水吸入收缩管中。分离区104中设有同轴嵌套于升流管10外的降流筒11,降流筒11与分离区104内壁之间夹持形成沉降室14。降流筒11和沉降室14的底部连通缓存室13,降流筒11和沉降室14顶部连接集气室17。上圆筒外部设有出水槽15,且出水槽15底部连通沉降室14,出水槽15上设有出水管18。沉降室14中连通有回流管16,回流管16与出水槽15底面上沿等高。回流管16可根据工艺需要将沉降室14中的上清液回流至生物反应区102中。在本反应器中,各部件的具体参数如下:下圆筒和上圆筒的直径之比为3:4。进水区101、生物反应区102、循环区103和分离区104由下至上顺次相连,且体积之比为2:30~40:5~8:3~5。生物反应区102的高径比为10~20。生物反应区102中纵向设有的3个散泥器4,分别位于生物反应区102的1/3、1/2和5/6高处。散泥器4为直径与下圆筒内径相同的圆形金属网,横向布置于下圆筒的横断面上,金属网上分布有若干孔眼,孔眼尺寸10mm×10mm。两处重叠嵌套部分中的环形缝隙宽度(外径和内径之差)与升流管10直径相等;一级收缩管7、二级收缩管8和三级收缩管9的上口直径之比为5~6:2:1,下口直径之比也为5~6:2:1。升流管10上沿与出水管18等高。降流筒11与下圆筒直径相同,升流管10与降流筒11的横截面积之比为1:50~100;降流筒11的上沿与上圆筒上沿平齐,降流筒11高度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圆筒和下圆筒,上圆筒的直径大于下圆筒且两者之间通过呈倒圆台形的扩张筒(6)密闭连接;下圆筒中分为进水区(101)和生物反应区(102),上圆筒中分为循环区(103)和分离区(104);所述的进水区(101)中设有与进水管(1)相连的布水器(2),进水区(101)底部设有集泥斗(3);生物反应区(102)中部设有若干个散泥器(4),外部包裹有保温夹套(5);循环区(103)中在扩张筒(6)上方设有循环器(12),循环器(12)由三条同轴设置的收缩管组成,三条收缩管的上口均小于下口,且一级收缩管(7)上口与二级收缩管(8)下口重叠嵌套,二级收缩管(8)上口和三级收缩管(9)下口重叠嵌套,三级收缩管(9)上口与升流管(10)相连,升流管(10)顶部延伸至分离区(104)内;循环器(12)与循环区(103)内壁之间夹持形成缓存室(13),且三条收缩管的两处重叠嵌套部分均具有连通缓存室(13)与收缩管内腔的缝隙;分离区(104)中设有同轴嵌套于升流管(10)外的降流筒(11),降流筒(11)与分离区(104)内壁之间夹持形成沉降室(14),降流筒(11)和沉降室(14)顶部连接集气室(17),上圆筒外部设有出水槽(15),且出水槽(15)底部连通沉降室(14),出水槽(15)上设有出水管(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主体包括同轴设置的上圆筒和下圆筒,上圆筒的直径大于下圆筒且两者之间通过呈倒圆台形的扩张筒(6)密闭连接;下圆筒中分为进水区(101)和生物反应区(102),上圆筒中分为循环区(103)和分离区(104);所述的进水区(101)中设有与进水管(1)相连的布水器(2),进水区(101)底部设有集泥斗(3);生物反应区(102)中部设有若干个散泥器(4),外部包裹有保温夹套(5);循环区(103)中在扩张筒(6)上方设有循环器(12),循环器(12)由三条同轴设置的收缩管组成,三条收缩管的上口均小于下口,且一级收缩管(7)上口与二级收缩管(8)下口重叠嵌套,二级收缩管(8)上口和三级收缩管(9)下口重叠嵌套,三级收缩管(9)上口与升流管(10)相连,升流管(10)顶部延伸至分离区(104)内;循环器(12)与循环区(103)内壁之间夹持形成缓存室(13),且三条收缩管的两处重叠嵌套部分均具有连通缓存室(13)与收缩管内腔的缝隙;分离区(104)中设有同轴嵌套于升流管(10)外的降流筒(11),降流筒(11)与分离区(104)内壁之间夹持形成沉降室(14),降流筒(11)和沉降室(14)顶部连接集气室(17),上圆筒外部设有出水槽(15),且出水槽(15)底部连通沉降室(14),出水槽(15)上设有出水管(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圆筒和上圆筒的直径之比为3: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污泥颗粒化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平曾卓许冬冬余涛林秋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