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雯臻专利>正文

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4914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0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不仅可以通过多级减震装置提升座椅的舒适度,而且座椅内部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所述控制箱的顶端设有滑道Ⅱ;所述支撑台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控制箱的内部;所述转盘活动连接在支撑台上;所述推杆的一端活动连接在转盘上,推杆的另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有滑块Ⅲ;所述滑块Ⅲ与控制箱间隙配合;所述杆与滑道Ⅱ间隙配合,并且杆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块Ⅲ的上端;所述支杆的下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上端;所述杆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外壳主体的下端;所述弹簧Ⅳ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上;所述靠背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的右侧。

A New Energy Automotive Shock Absorbing Sea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hock absorber seat, more specifically a new energy vehicle shock absorber seat,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omfort of the seat through a multi-stage shock absorber, but also ha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use and easy popularization of the shock absorber inside the seat. The top of the control box is provided with a slideway II; the support platform is fixed and bonded to the inside of the control box; the turntable is movably connected to the support platform; one end of the push rod is movably connected to the turntabl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push rod is movably connected with a slider III through a hinge; the slider III matches with the clearance of the control box; the rod matches with the clearance of the slideway II, and the rod passes through a hinge. The lower end of the supporting rod is connected by bolts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control box; the upper end of the rod is connected by hinges to the lower end of the shell body; the upper end of the spring IV is fixed to the shell body; and the backrest is fixed 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shell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
技术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新能源的使用。汽车作为当代人的代步工具使用最为频繁,汽车的座椅是乘客体验汽车最为关键的装置,目前汽车中的减震座椅减震效果一般,所以设计了这种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有益效益是不仅可以通过多级减震装置提升座椅的舒适度,而且座椅内部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包括座椅、底座、靠背,不仅可以通过多级减震装置提升座椅的舒适度,而且座椅内部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所述座椅由外壳、减震装置Ⅰ、锥形壳、减震装置Ⅱ、减震装置Ⅲ构成;所述外壳内部顶端设有减震装置Ⅱ、减震装置Ⅲ;所述锥形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并且锥形壳位于减震装置Ⅱ、减震装置Ⅲ的上端;所述减震装置Ⅰ设置在锥形壳的上端;所述外壳由外壳主体、滑槽Ⅰ、滑槽Ⅱ、圆筒、弹簧Ⅰ、滑杆、坐垫构成;所述外壳主体的顶端镂空;所述坐垫设置在外壳主体的上端;所述滑槽Ⅰ设置在外壳主体的内部侧面;所述滑槽设置在外壳主体的底部;所述圆筒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的内部底端;所述滑杆与圆筒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Ⅰ的一端连接在滑杆上,弹簧Ⅰ的另一端设置在外壳主体的底面上,并且弹簧Ⅰ位于圆筒内;所述减震装置Ⅰ由连接杆Ⅰ、支撑板、弹簧Ⅱ、连接杆Ⅱ、滑块Ⅰ构成;所述连接杆Ⅰ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支撑板的下端;所述连接杆Ⅱ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支撑板的下端,连接杆Ⅱ的下端固定连有滑块Ⅰ;所述弹簧Ⅱ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的下端,并且弹簧Ⅱ位于连接杆Ⅰ、连接杆Ⅱ之间;所述支撑板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坐垫的下端;所述连接杆Ⅰ的下端活动连接在锥形壳上;所述滑块Ⅰ与锥形壳配合;所述锥形壳由锥形壳主体、滑块Ⅱ、通槽、滑槽Ⅲ构成;所述锥形壳主体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粘合固定连有滑块Ⅱ;所述通槽设置在锥形壳主体上;所述滑槽Ⅲ设置在锥形壳主体的下端;所述滑块Ⅱ与滑槽Ⅰ间隙配合;所述锥形壳主体下端固定连接在滑杆的上端;所述连接杆Ⅰ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锥形壳主体的上端;所述弹簧Ⅱ固定连接在锥形壳主体的上端;所述滑块Ⅰ与通槽间隙配合;所述减震装置Ⅱ由活动杆Ⅰ、连杆Ⅰ、弧形杆、连杆Ⅱ、限位杆、弹簧Ⅲ、圆杆、槽构成;所述活动杆Ⅰ与连杆Ⅰ间隙配合;所述连杆Ⅱ设有两个,两个连杆Ⅱ之前固定连有圆杆;所述连杆Ⅰ的另一端与圆杆间隙配合;所述弧形杆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连杆Ⅱ的上端;所述槽设置在连杆Ⅱ的下端;所述限位杆的上端与槽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Ⅲ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限位杆的侧面;所述活动杆Ⅰ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外壳主体的侧面;所述弧形杆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锥形壳主体的下端;所述弹簧Ⅲ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的内部侧面;所述限位杆与滑槽Ⅱ间隙配合;所述减震装置Ⅲ由转轮、橡胶带、轴、活动块构成;所述转轮设置在轴上;所述橡胶带套在转轮上;所述活动块的下端铰接在转轮上;所述活动块的上端与滑槽Ⅲ间隙配合;所述橡胶带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的内部底端;所述底座由滑动装置、控制装置构成;所述滑动装置设置在控制装置的上端;所述滑动装置由杆、滑道Ⅰ、弹簧Ⅳ、固定板、支杆构成;所述固定板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支杆的上端;所述滑道Ⅰ设置在杆的侧面;所述固定板与滑道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Ⅳ的下端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所述控制装置由控制箱、滑道Ⅱ、滑块Ⅲ、推杆、转盘、支撑台构成;所述控制箱的顶端设有滑道Ⅱ;所述支撑台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控制箱的内部;所述转盘活动连接在支撑台上;所述推杆的一端活动连接在转盘上,推杆的另一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有滑块Ⅲ;所述滑块Ⅲ与控制箱间隙配合;所述杆与滑道Ⅱ间隙配合,并且杆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滑块Ⅲ的上端;所述支杆的下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上端;所述杆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外壳主体的下端;所述弹簧Ⅳ的上端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上;所述靠背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的右侧。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所述滑块Ⅲ、推杆均设有两个。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所述转盘转动,推杆带动两个滑块Ⅲ相向或者反向运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所述锥形壳主体的材料是不锈钢。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不仅可以通过多级减震装置提升座椅的舒适度,而且座椅内部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座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外壳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减震装置Ⅰ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锥形壳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减震装置Ⅱ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连杆Ⅱ、限位杆、圆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减震装置Ⅲ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减震装置Ⅲ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底座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滑动装置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的转盘、推杆连接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座椅1;外壳1-1;外壳主体1-1-1;滑槽Ⅰ1-1-2;滑槽Ⅱ1-1-3;圆筒1-1-4;弹簧Ⅰ1-1-5;滑杆1-1-6;坐垫1-1-7;减震装置Ⅰ1-2;连接杆Ⅰ1-2-1;支撑板1-2-2;弹簧Ⅱ1-2-3;连接杆Ⅱ1-2-4;滑块Ⅰ1-2-5;锥形壳1-3;锥形壳主体1-3-1;滑块Ⅱ1-3-2;通槽1-3-3;滑槽Ⅲ1-3-4;减震装置Ⅱ1-4;活动杆Ⅰ1-4-1;连杆Ⅰ1-4-2;弧形杆1-4-3;连杆Ⅱ1-4-4;限位杆1-4-5;弹簧Ⅲ1-4-6;圆杆1-4-7;槽1-4-8;减震装置Ⅲ1-5;转轮1-5-1;橡胶带1-5-2;轴1-5-3;活动块1-5-4;底座2;滑动装置2-1;杆2-1-1;滑道Ⅰ2-1-2;弹簧Ⅳ2-1-3;固定板2-1-4;支杆2-1-5;控制装置2-2;控制箱2-2-1;滑道Ⅱ2-2-2;滑块Ⅲ2-2-3;推杆2-2-4;转盘2-2-5;支撑台2-2-6;靠背3。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2、3、4、5、6、7、8、9、10、11、12、1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座椅,更具体的说是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包括座椅1、底座2、靠背3,不仅可以通过多级减震装置提升座椅的舒适度,而且座椅内部的减震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所述座椅1由外壳1-1、减震装置Ⅰ1-2、锥形壳1-3、减震装置Ⅱ1-4、减震装置Ⅲ1-5构成;所述外壳1-1内部顶端设有减震装置Ⅱ1-4、减震装置Ⅲ1-5;所述锥形壳1-3设置在外壳1-1的内部,并且锥形壳1-3位于减震装置Ⅱ1-3、减震装置Ⅲ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包括座椅(1)、底座(2)、靠背(3),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由外壳(1‑1)、减震装置Ⅰ(1‑2)、锥形壳(1‑3)、减震装置Ⅱ(1‑4)、减震装置Ⅲ(1‑5)构成;所述外壳(1‑1)内部顶端设有减震装置Ⅱ(1‑4)、减震装置Ⅲ(1‑5);所述锥形壳(1‑3)设置在外壳(1‑1)的内部,并且锥形壳(1‑3)位于减震装置Ⅱ(1‑3)、减震装置Ⅲ(1‑5)的上端;所述减震装置Ⅰ(1‑2)设置在锥形壳(1‑3)的上端;所述外壳(1‑1)由外壳主体(1‑1‑1)、滑槽Ⅰ(1‑1‑2)、滑槽Ⅱ(1‑1‑3)、圆筒(1‑1‑4)、弹簧Ⅰ(1‑1‑5)、滑杆(1‑1‑6)、坐垫(1‑1‑7)构成;所述外壳主体(1‑1‑1)的顶端镂空;所述坐垫(1‑1‑7)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上端;所述滑槽Ⅰ(1‑1‑2)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内部侧面;所述滑槽(1‑1‑3)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底部;所述圆筒(1‑1‑4)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1‑1‑1)的内部底端;所述滑杆(1‑1‑6)与圆筒(1‑1‑4)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Ⅰ(1‑1‑5)的一端连接在滑杆(1‑1‑6)上,弹簧Ⅰ(1‑1‑5)的另一端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底面上,并且弹簧Ⅰ(1‑1‑5)位于圆筒(1‑1‑4)内;所述减震装置Ⅰ(1‑2)由连接杆Ⅰ(1‑2‑1)、支撑板(1‑2‑2)、弹簧Ⅱ(1‑2‑3)、连接杆Ⅱ(1‑2‑4)、滑块Ⅰ(1‑2‑5)构成;所述连接杆Ⅰ(1‑2‑1)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支撑板(1‑2‑2)的下端;所述连接杆Ⅱ(1‑2‑4)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支撑板(1‑2‑2)的下端,连接杆Ⅱ(1‑2‑4)的下端固定连有滑块Ⅰ(1‑2‑5);所述弹簧Ⅱ(1‑2‑3)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1‑2‑2)的下端,并且弹簧Ⅱ(1‑2‑3)位于连接杆Ⅰ(1‑2‑1)、连接杆Ⅱ(1‑2‑4)之间;所述支撑板(1‑2‑2)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坐垫(1‑1‑7)的下端;所述连接杆Ⅰ(1‑2‑1)的下端活动连接在锥形壳(1‑3)上;所述滑块Ⅰ(1‑2‑5)与锥形壳(1‑3)配合;所述锥形壳(1‑3)由锥形壳主体(1‑3‑1)、滑块Ⅱ(1‑3‑2)、通槽(1‑3‑3)、滑槽Ⅲ(1‑3‑4)构成;所述锥形壳主体(1‑3‑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粘合固定连有滑块Ⅱ(1‑3‑2);所述通槽(1‑3‑3)设置在锥形壳主体(1‑3‑1)上;所述滑槽Ⅲ(1‑3‑4)设置在锥形壳主体(1‑3‑1)的下端;所述滑块Ⅱ(1‑3‑2)与滑槽Ⅰ(1‑1‑2)间隙配合;所述锥形壳主体(1‑3‑1)下端固定连接在滑杆(1‑1‑6)的上端;所述连接杆Ⅰ(1‑2‑1)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锥形壳主体(1‑3‑1)的上端;所述弹簧Ⅱ(1‑2‑3)固定连接在锥形壳主体(1‑3‑1)的上端;所述滑块Ⅰ(1‑2‑5)与通槽(1‑3‑3)间隙配合;所述减震装置Ⅱ(1‑4)由活动杆Ⅰ(1‑4‑1)、连杆Ⅰ(1‑4‑2)、弧形杆(1‑4‑3)、连杆Ⅱ(1‑4‑4)、限位杆(1‑4‑5)、弹簧Ⅲ(1‑4‑6)、圆杆(1‑4‑7)、槽(1‑4‑8)构成;所述活动杆Ⅰ(1‑4‑1)与连杆Ⅰ(1‑4‑2)间隙配合;所述连杆Ⅱ(1‑4‑4)设有两个,两个连杆Ⅱ(1‑4‑4)之前固定连有圆杆(1‑4‑7);所述连杆Ⅰ(1‑4‑2)的另一端与圆杆(1‑4‑7)间隙配合;所述弧形杆(1‑4‑3)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连杆Ⅱ(1‑4‑4)的上端;所述槽(1‑4‑8)设置在连杆Ⅱ(1‑4‑4)的下端;所述限位杆(1‑4‑5)的上端与槽(1‑4‑8)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Ⅲ(1‑4‑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限位杆(1‑4‑5)的侧面;所述活动杆Ⅰ(1‑4‑1)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外壳主体(1‑1‑1)的侧面;所述弧形杆(1‑4‑3)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锥形壳主体(1‑3‑1)的下端;所述弹簧Ⅲ(1‑4‑6)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1‑1‑1)的内部侧面;所述限位杆(1‑4‑5)与滑槽Ⅱ(1‑1‑3)间隙配合;所述减震装置Ⅲ(1‑5)由转轮(1‑5‑1)、橡胶带(1‑5‑2)、轴(1‑5‑3)、活动块(1‑5‑4)构成;所述转轮(1‑5‑1)设置在轴(1‑5‑3)上;所述橡胶带(1‑5‑2)套在转轮(1‑5‑1)上;所述活动块(1‑5‑4)的下端铰接在转轮(1‑5‑1)上;所述活动块(1‑5‑4)的上端与滑槽Ⅲ(1‑3‑4)间隙配合;所述橡胶带(1‑5‑2)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1‑1‑1)的内部底端;所述底座(2)由滑动装置(2‑1)、控制装置(2‑2)构成;所述滑动装置(2‑1)设置在控制装置(2‑2)的上端;所述滑动装置(2‑1)由杆(2‑1‑1)、滑道Ⅰ(2‑1‑2)、弹簧Ⅳ(2‑1‑3)、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个新能源汽车用减震座椅,包括座椅(1)、底座(2)、靠背(3),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1)由外壳(1-1)、减震装置Ⅰ(1-2)、锥形壳(1-3)、减震装置Ⅱ(1-4)、减震装置Ⅲ(1-5)构成;所述外壳(1-1)内部顶端设有减震装置Ⅱ(1-4)、减震装置Ⅲ(1-5);所述锥形壳(1-3)设置在外壳(1-1)的内部,并且锥形壳(1-3)位于减震装置Ⅱ(1-3)、减震装置Ⅲ(1-5)的上端;所述减震装置Ⅰ(1-2)设置在锥形壳(1-3)的上端;所述外壳(1-1)由外壳主体(1-1-1)、滑槽Ⅰ(1-1-2)、滑槽Ⅱ(1-1-3)、圆筒(1-1-4)、弹簧Ⅰ(1-1-5)、滑杆(1-1-6)、坐垫(1-1-7)构成;所述外壳主体(1-1-1)的顶端镂空;所述坐垫(1-1-7)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上端;所述滑槽Ⅰ(1-1-2)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内部侧面;所述滑槽(1-1-3)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底部;所述圆筒(1-1-4)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外壳主体(1-1-1)的内部底端;所述滑杆(1-1-6)与圆筒(1-1-4)间隙配合;所述弹簧Ⅰ(1-1-5)的一端连接在滑杆(1-1-6)上,弹簧Ⅰ(1-1-5)的另一端设置在外壳主体(1-1-1)的底面上,并且弹簧Ⅰ(1-1-5)位于圆筒(1-1-4)内;所述减震装置Ⅰ(1-2)由连接杆Ⅰ(1-2-1)、支撑板(1-2-2)、弹簧Ⅱ(1-2-3)、连接杆Ⅱ(1-2-4)、滑块Ⅰ(1-2-5)构成;所述连接杆Ⅰ(1-2-1)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支撑板(1-2-2)的下端;所述连接杆Ⅱ(1-2-4)的上端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支撑板(1-2-2)的下端,连接杆Ⅱ(1-2-4)的下端固定连有滑块Ⅰ(1-2-5);所述弹簧Ⅱ(1-2-3)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板(1-2-2)的下端,并且弹簧Ⅱ(1-2-3)位于连接杆Ⅰ(1-2-1)、连接杆Ⅱ(1-2-4)之间;所述支撑板(1-2-2)通过粘合固定连接在坐垫(1-1-7)的下端;所述连接杆Ⅰ(1-2-1)的下端活动连接在锥形壳(1-3)上;所述滑块Ⅰ(1-2-5)与锥形壳(1-3)配合;所述锥形壳(1-3)由锥形壳主体(1-3-1)、滑块Ⅱ(1-3-2)、通槽(1-3-3)、滑槽Ⅲ(1-3-4)构成;所述锥形壳主体(1-3-1)的左右两侧均通过粘合固定连有滑块Ⅱ(1-3-2);所述通槽(1-3-3)设置在锥形壳主体(1-3-1)上;所述滑槽Ⅲ(1-3-4)设置在锥形壳主体(1-3-1)的下端;所述滑块Ⅱ(1-3-2)与滑槽Ⅰ(1-1-2)间隙配合;所述锥形壳主体(1-3-1)下端固定连接在滑杆(1-1-6)的上端;所述连接杆Ⅰ(1-2-1)通过铰链活动连接在锥形壳主体(1-3-1)的上端;所述弹簧Ⅱ(1-2-3)固定连接在锥形壳主体(1-3-1)的上端;所述滑块Ⅰ(1-2-5)与通槽(1-3-3)间隙配合;所述减震装置Ⅱ(1-4)由活动杆Ⅰ(1-4-1)、连杆Ⅰ(1-4-2)、弧形杆(1-4-3)、连杆Ⅱ(1-4-4)、限位杆(1-4-5)、弹簧Ⅲ(1-4-6)、圆杆(1-4-7)、槽(1-4-8)构成;所述活动杆Ⅰ(1-4-1)与连杆Ⅰ(1-4-2)间隙配合;所述连杆Ⅱ(1-4-4)设有两个,两个连杆Ⅱ(1-4-4)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雯臻
申请(专利权)人:林雯臻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