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185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以解决现有的前碰撞横梁防撞性能较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包括:前碰撞横梁,所述前碰撞横梁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曲面,所述前碰撞横梁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为曲面。通过将前碰撞横梁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设置为曲面,以及将前碰撞横梁沿水平方面的表面设置为曲面,使得该前碰撞横梁具有双曲率,能够将碰撞过程中所受到的碰撞力在四个方向上进行分散,减少传递至纵梁上的应力,降低纵梁毁损程度,提高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效果,降低车身的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领域,尤其是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当今汽车工业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人们对于汽车各方面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安全性能也成为人们购车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现有技术中的汽车通常都会安装前碰撞横梁结构。前碰撞横梁结构作为汽车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在汽车发生低速碰撞时,通过碰撞横梁及吸能盒将能量削弱,进而保护纵梁不受到损害,降低维修成本;另一方面在汽车发生高速碰撞时,可通过前碰撞横梁将能量有效传递给纵梁,使纵梁成为主要受力对象,保证驾驶员不受到伤害,同时保证车门能有效打开,方便人员逃离。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前碰撞横梁的纵向截面呈“目”字形,在发生碰撞时,“目”字形结构将受到的碰撞力传递到前碰撞横梁的两端,实现对碰撞力的分散。现有技术的结构的缺陷在于,虽然“目”字形结构将碰撞力进行了分散,但是前碰撞横梁两端受到的力仍然较大,继而使得纵梁会受到较大的力,纵梁无法对受到的力进行有效分散,导致对驾驶员及车内人员保护效果不好。综上,现有技术中的前碰撞横梁结构的缺陷在于:防撞性能较差,导致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及汽车,以解决现有的前碰撞横梁结构防撞性能较差,导致对车内人员保护效果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撞横梁,所述前碰撞横梁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曲面,所述前碰撞横梁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为曲面。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前碰撞横梁连接的吸能盒;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的吸能盒安装板,所述吸能盒位于所述前碰撞横梁和所述吸能盒安装板之间,所述吸能盒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前碰撞横梁朝向所述吸能盒的端面上开设有长条状的凹槽,所述吸能盒与所述凹槽相对,所述凹槽与所述吸能盒相对,所述凹槽的底部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位于所述凹槽的深度的1/5至1/3之间。优选地,所述前碰撞横梁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的曲率与所述前碰撞横梁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的曲率不同。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发动机舱边梁以及上述的前碰撞横梁总成,所述前碰撞横梁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前碰撞横梁通过吸能盒安装板与所述发动机舱边梁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前碰撞横梁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设置为曲面,以及将前碰撞横梁沿水平方面的表面设置为曲面,使得该前碰撞横梁具有双曲率,能够将碰撞过程中所受到的碰撞力在四个方向上进行分散,减少传递至纵梁上的应力,降低纵梁毁损程度,提高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效果,降低车身的维修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前碰撞横梁沿竖直方向的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碰撞横梁;2、吸能盒;3、吸能盒碰撞板;11、凹槽;31、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参照图2与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撞横梁1,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曲面,前碰撞横梁1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为曲面。其中,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前碰撞横梁1沿自身长度方向及竖直方向上的表面,该前碰撞横梁1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包括:前碰撞横梁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通过将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曲面,以及将前碰撞横梁1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为曲面,使得该前碰撞横梁1具有了两个曲率,因而能够提高前碰撞横梁1的弯曲扭转力。在发生低速碰撞时,前碰撞横梁1能够有有效的将受力分散,对纵梁带来的损坏程度更低,降低车身的维修成本;在发生高速碰撞时,前碰撞能有效的将正碰所受到的力在四个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进行分散,使纵梁的应力减小,保证变形区完全发生在纵梁上,保证驾驶舱不变形,提高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效果。同时,本技术的前碰撞横梁1,由于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曲面,在发生碰撞时,该结构能够在水平方向上产生恢复力,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前碰撞横梁总成,还包括:与前碰撞横梁1连接的吸能盒2,吸能盒2与凹槽11相对;与吸能盒2固定连接的吸能盒安装板3,吸能盒2位于前碰撞横梁1和吸能盒安装板3之间,吸能盒安装板3上设有安装孔31。具体地,该吸能盒2为两个,两个吸能盒2分别焊接在前碰撞横梁1的两端,同样地,吸能盒安装板3为两块,每一块吸能盒安装板3对应一个吸能盒2,且吸能盒安装板3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吸能盒2固定连接。吸能盒安装板3上的安装孔31为4个,设置在吸能盒安装板3的相对两侧,吸能盒安装板3的每一侧均设置有两个安装孔31,吸能盒安装板3通过该4个安装孔31与发动机舱边梁螺栓连接。其中,吸能盒2能够将前碰撞横梁1传递至吸能盒2的力进行部分吸收,减少传递至纵梁处的力。该吸能盒安装板3的与吸能盒2接触的端面面积大于该吸能盒2与吸能盒安装板3接触的端面面积,以便于该吸能盒安装板3与发动机舱边梁之间的连接。优选地,前碰撞横梁1朝向吸能盒2的端面上开设有长条状的凹槽11,吸能盒2与凹槽11相对,凹槽11的底部与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位于凹槽11的深度的1/5至1/3之间。参照图1,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的凹槽41与前碰撞横梁4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短(低于该凹槽11深度的十分之一),这种设置的缺陷在于,由于现有技术的凹槽41的开槽深度太深,使得现有技术中的前碰撞横梁4的截面面积较小,在受力时,容易发生变形。而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参照图3,可以看出该凹槽11的底部与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之间的表面的距离为该凹槽11的深度的1/5左右,与图1相比,明显增大了该前碰撞横梁1的截面面积,因此,可以降低该结构的变形程度。在本申请中,凹槽11的底部与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之间的表面的距离可以为凹槽11的深度的1/3、1/4/、4/15、13/50、7/25以及11/50等。具体地,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的曲率与前碰撞横梁1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的曲率不同。由于两个曲面的曲率不同,使得该前碰撞横梁1分散至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和分散至竖直方向上的受力不同,可以结合前碰撞横梁1的长度和宽度来确定两个曲面具体的曲率,以便于分散至四个方向上的力更加均匀。通过将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设置为曲面,以及将前碰撞横梁1沿水平方面的表面设置为曲面,使得该前碰撞横梁1具有双曲率,能够将碰撞过程中所受到的碰撞力在四个方向上进行分散,减少传递至纵梁上的应力,降低纵梁毁损程度,提高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效果,降低车身的维修成本。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发动机舱边梁以及上述的前碰撞横梁总成,前碰撞横梁1与发动机舱边梁固定连接。优选地,前碰撞横梁1通过吸能盒安装板3与发动机舱边梁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撞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曲面,所述前碰撞横梁(1)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为曲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碰撞横梁总成,包括前碰撞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碰撞横梁(1)朝向待碰撞物体的表面为曲面,所述前碰撞横梁(1)沿水平方向上的表面为曲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前碰撞横梁(1)连接的吸能盒(2);与所述吸能盒(2)固定连接的吸能盒安装板(3),所述吸能盒(2)位于所述前碰撞横梁(1)和所述吸能盒安装板(3)之间,所述吸能盒安装板(3)上设有安装孔(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碰撞横梁(1)朝向所述吸能盒(2)的端面上开设有长条状的凹槽(11),所述吸能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浩熊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