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非晶合金生产用设备,具体涉及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包括包壳、三孔盖板、过滤网、测温耦、液位测量机构以及接钢漏斗;测温耦安装于三孔盖板上,并伸入包壳中;液位测量机构包括测量安装座、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以及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接钢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出液管、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漏斗本体设于三孔盖板上;出液管一端连接于出口,另一端贯穿进液口后进入包壳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均设于漏斗本体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共同形成V字型结构,V字型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漏斗本体的进口;同时第一挡板在于第二挡板接触的一端设有供熔液流通的缺口。其能有效实现保温以及对熔液的液位进行测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
本技术属于非晶合金生产用设备,具体涉及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
技术介绍
合金的生产过程包过熔融、移液以及轧钢等工序,其中移液是其中重要环节,移液的量要能有效保证足够轧钢。现有移液装置主要采用钢包,但钢包是敞口状,其在移液过程中熔液的温度不可控,如采用带盖的钢包,钢包内熔液的量则不可控。如何有效实现保温以及对熔液的量进行控制,现有技术没有相关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其能有效实现保温以及对熔液的液位进行测量。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包括包壳、三孔盖板、过滤网、测温耦、液位测量机构以及接钢漏斗;包壳的底部设有喷嘴,顶部为开口;三孔盖板覆盖于包壳上,三孔盖板上并列设有测温耦孔、液位测量孔以及进液口;测温耦通过测温耦孔安装于三孔盖板上,并伸入包壳中,用于测量包壳内的温度;液位测量机构包括测量安装座、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以及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测量安装座上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测量安装座安装于液位测量孔上,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穿过第一通孔后插入包壳,并且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在位于包壳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浮子;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穿过第二通孔后插入包壳,并且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在位于包壳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浮子;接钢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出液管、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漏斗本体的一端设有进口、另一端设有出口;漏斗本体设于三孔盖板上,并且出口与包壳上的进液口对应;出液管一端连接于出口,另一端贯穿进液口后进入包壳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均设于漏斗本体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共同形成V字型结构,V字型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漏斗本体的进口;同时第一挡板在与第二挡板接触的一端设有供熔液流通的缺口。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过滤网设于包壳中,并位于包壳的中间段;出液管位于包壳的一端的位置高于过滤网的位置;第一浮子的位置高于过滤网的位置,第二浮子的位置高于过滤网的位置。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过滤网安装部,过滤网安装部设于包壳内壁,并位于测温耦孔的下方,过滤网安装于过滤网安装部上。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三孔盖板在与包壳接触的一面设有凸缘,凸缘上有包壳安装槽,三孔盖板通过包壳安装槽与包壳的开口端配合实现对包壳的覆盖。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三孔盖板包括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层以及防火层,其中防火层朝向包壳。有益效果本申请采用三孔盖板、测量机构与包壳的配合实现对熔液的保温与液位的测量;同时挡板的设计与过滤网的设计能够对熔液进行有效的除渣;测量机构中采用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与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并将二者结合在同一测量安装座上,其一采用双液位测量浮子杆能避免因一个液位测量浮子杆的断裂失效而致使无法准确测量包壳内的液位;其二有效节省因增加一个液位测量浮子杆造成的测量机构的体积的增大;其三降低液位测量机构的成本;综上,本申请能有效实现对熔液的保温以及对熔液液位的准确测量。附图说明图1本申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测温耦;2、包壳;3、三孔盖板;4-1、测温耦孔;4-2、液位测量孔;4-3、进液口;5、过滤网;6-1、测量安装座;6-2、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6-3、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6-4、第一通孔;6-5、第二通孔;6-6、第一浮子;6-7、第二浮子;7、漏斗本体;8、出液管;9、第一挡板;10、第二挡板;11、缺口;12、喷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包括包壳2、三孔盖板3、过滤网5、测温耦1、液位测量机构以及接钢漏斗;包壳2的底部设有喷嘴12,顶部为开口;三孔盖板3覆盖于包壳2上,三孔盖板3上并列设有测温耦孔4-1、液位测量孔4-2以及进液口4-3;测温耦1通过测温耦孔4-1安装于三孔盖板3上,并伸入包壳2中,用于测量包壳2内的温度;液位测量机构包括测量安装座6-1、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6-2以及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6-3;测量安装座6-1上设有第一通孔6-4与第二通孔6-5;测量安装座6-1安装于液位测量孔4-2上,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6-2穿过第一通孔6-4后插入包壳2,并且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6-2在位于包壳2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浮子6-6;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6-3穿过第二通孔6-5后插入包壳2,并且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6-3在位于包壳2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浮子6-7;接钢漏斗包括漏斗本体7、出液管8、第一挡板9以及第二挡板10;漏斗本体7的一端设有进口、另一端设有出口;漏斗本体7设于三孔盖板3上,并且出口与包壳2上的进液口4-3对应;出液管8一端连接于出口,另一端贯穿进液口4-3后进入包壳2中;第一挡板9与第二挡板10均设于漏斗本体7中,第一挡板9与第二挡板10共同形成V字型结构,V字型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漏斗本体7的进口;同时第一挡板9在于第二挡板10接触的一端设有供熔液流通的缺口11。在非晶合金熔液通过缺口11进入包壳2内时,经过过滤网5的过滤实现除杂,包壳2内液位上升,熔液带动第一浮子6-6与第二浮子6-7同时上升,测量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6-2或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6-3实现对包壳2内液位的监测。打开包壳2底部的喷嘴12,使得非晶合金熔液从喷嘴12处流出包壳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接钢漏斗分为漏斗本体7与出液管8两大部分,漏斗本体7开口较大,实现将非晶合金熔液完全接住,采用第一挡板9与第二挡板10配合实现对非晶合金熔液的缓冲,避免对接钢漏斗造成损伤;出液管8伸入包壳2内部,能使非晶合金熔液平稳进入包壳2底部而不出现喷溅等现象。作为本技术改进的技术方案,过滤网5设于包壳2中,并位于包壳2的中间段;出液管8位于包壳2的一端的位置高于过滤网5的位置;第一浮子6-6的位置高于过滤网5的位置,第二浮子6-7的位置高于过滤网5的位置。为了实现过非晶合金熔液的过滤与缓冲,还包括过滤网5安装部,过滤网5安装部设于包壳2内壁,并位于测温耦孔4-1的下方,过滤网5安装于过滤网5安装部上。为了对包壳2进行密封式覆盖,三孔盖板3在与包壳2接触的一面设有凸缘,凸缘上有包壳2安装槽,三孔盖板3通过包壳2安装槽与包壳2的开口端配合实现对包壳2的覆盖。优选地,三孔盖板3包括依次设置的外壳、保温层以及防火层,其中防火层朝向包壳2。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壳、三孔盖板、过滤网、测温耦、液位测量机构以及接钢漏斗;包壳的底部设有喷嘴,顶部为开口;三孔盖板覆盖于包壳上,三孔盖板上并列设有测温耦孔、液位测量孔以及进液口;测温耦通过测温耦孔安装于三孔盖板上,并伸入包壳中,用于测量包壳内的温度;液位测量机构包括测量安装座、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以及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测量安装座上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测量安装座安装于液位测量孔上,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穿过第一通孔后插入包壳,并且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在位于包壳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浮子;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穿过第二通孔后插入包壳,并且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在位于包壳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浮子;接钢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出液管、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漏斗本体的一端设有进口、另一端设有出口;漏斗本体设于三孔盖板上,并且出口与包壳上的进液口对应;出液管一端连接于出口,另一端贯穿进液口后进入包壳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均设于漏斗本体中,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共同形成V字型结构,V字型结构的开口端朝向漏斗本体的进口;同时第一挡板在与第二挡板接触的一端设有供熔液流通的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非晶合金生产用移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壳、三孔盖板、过滤网、测温耦、液位测量机构以及接钢漏斗;包壳的底部设有喷嘴,顶部为开口;三孔盖板覆盖于包壳上,三孔盖板上并列设有测温耦孔、液位测量孔以及进液口;测温耦通过测温耦孔安装于三孔盖板上,并伸入包壳中,用于测量包壳内的温度;液位测量机构包括测量安装座、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以及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测量安装座上设有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测量安装座安装于液位测量孔上,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穿过第一通孔后插入包壳,并且第一液位测量浮子杆在位于包壳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浮子;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穿过第二通孔后插入包壳,并且第二液位测量浮子杆在位于包壳内的一端安装有第二浮子;接钢漏斗包括漏斗本体、出液管、第一挡板以及第二挡板;漏斗本体的一端设有进口、另一端设有出口;漏斗本体设于三孔盖板上,并且出口与包壳上的进液口对应;出液管一端连接于出口,另一端贯穿进液口后进入包壳中;第一挡板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力栋,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腾元软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