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弹制导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属于航天武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导弹制导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反导弹技术的发展,导弹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导弹的突防也更加困难,比如现代舰船大都装备有近程武器防御系统(Close-InWeaponSystem,CIWS)。导弹一般需要采用时间协同制导对攻击时间进行控制,以实施饱和攻击。除此之外,当使用导弹打击目标时,特殊的攻击角度可以增加弹头的杀伤力,因此,有必要控制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实现多导弹时间和角度协同攻击。目前,大多数制导律只能实现攻击角度协同或者只能实现攻击时间协同,只有少部分制导律可以同时实现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协同。现有方法中没有使用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对导弹的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同时实现协同。在使用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进行第一次迭代计算时,需要输入初始控制量。一般选择0向量作为初始控制量。当终端约束较少时,可以选择0向量作为初始控制量。但当终端约束较多时,需要一个较好的初始控制量输入,否则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可能发散或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收敛,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的同时协同或需要更长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无法同时实现攻击时间和攻击角度或需要更长时间的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弹制导方法及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导弹制导方法,包括:根据攻击目标的空间位置和各待制导导弹的空间位置,基于比例导引方法获取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的协同攻击时间;其中,所述协同攻击时间为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同时发射且同时击中所述攻击目标的攻击时间;根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弹制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攻击目标的空间位置和各待制导导弹的空间位置,基于比例导引方法获取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的协同攻击时间;其中,所述协同攻击时间为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同时发射且同时击中所述攻击目标的攻击时间;根据所述协同攻击时间和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预设终端加速度,第一次使用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一俯仰加速度和第一偏航加速度;根据所述协同攻击时间、各所述预设终端加速度和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预设攻击角度,第二次使用所述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二俯仰加速度和第二偏航加速度,根据所述第二俯仰加速度和第二偏航加速度对各所述待制导导弹进行制导;其中,将所述第一俯仰加速度和所述第一偏航加速度作为第二次使用所述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的初始控制变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弹制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攻击目标的空间位置和各待制导导弹的空间位置,基于比例导引方法获取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的协同攻击时间;其中,所述协同攻击时间为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同时发射且同时击中所述攻击目标的攻击时间;根据所述协同攻击时间和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预设终端加速度,第一次使用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一俯仰加速度和第一偏航加速度;根据所述协同攻击时间、各所述预设终端加速度和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预设攻击角度,第二次使用所述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二俯仰加速度和第二偏航加速度,根据所述第二俯仰加速度和第二偏航加速度对各所述待制导导弹进行制导;其中,将所述第一俯仰加速度和所述第一偏航加速度作为第二次使用所述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的初始控制变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攻击目标的空间位置和各待制导导弹的空间位置,基于比例导引方法获取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同时击中所述攻击目标的攻击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攻击目标的空间位置和各待制导导弹的空间位置,基于比例导引方法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击中所述攻击目标的攻击时间;将最大的所述攻击时间作为所有所述待制导导弹的协同攻击时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攻击目标的空间位置和各待制导导弹的空间位置,基于比例导引方法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击中所述攻击目标的攻击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攻击目标的空间位置和各待制导导弹的空间位置,获取所述攻击目标和各所述待制导导弹之间的弹目相对距离;根据所述弹目相对距离在各惯性轴上的分量,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视线角速率;对所述视线角速率进行转换,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沿俯仰面的视线角速率和沿偏航面的视线角速率;根据各所述待制导导弹沿俯仰面的视线角速率,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三俯仰加速度,根据各所述待制导导弹沿偏航面的视线角速率,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三偏航加速度;根据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三俯仰加速度和第三偏航加速度,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攻击时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协同攻击时间和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预设终端加速度,第一次使用模型预测静态规划算法获取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第一俯仰加速度和第一偏航加速度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各所述待制导导弹和所述攻击目标的系统动力学三维模型,构建非线性系统中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其中,所述状态方程中的输入为系统动力学三维模型中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所述控制变量为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俯仰加速度和偏航加速度;所述状态变量包括各所述待制导导弹的速度、空间位置、弹道倾角、弹道偏角,以及一阶滞后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浩,李杨,陈万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