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水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208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热流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却水套。该冷却水套包括内套筒及套设于内套筒外的外套筒,内套筒的外壁与外套筒的内壁相贴合,内套筒的外壁设置有凹槽,凹槽与外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却通道,外套筒上设有与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内套筒及外套筒之间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密封件,冷却通道位于两个密封件之间。在该冷却水套使用时,将其固定于模具的浇口处,阀针从内套筒的中心轴线贯穿该冷却水套,通过在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设置冷却通道,将冷却水通入该冷却水套,达到对阀针热嘴处冷却的目的;并且在内套筒及外套筒之间设置两个密封件,冷却通道位于两个密封件之间,能够避免冷却水渗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水套
本技术涉及热流道
,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水套。
技术介绍
阀式热流道是一种应用非常普遍的热流道系统。这种系统是通过采用阀针在阀针控制装置的作用下,在预定的时刻以机械运动的方式来打开或关闭浇口。由于阀针热嘴会传给塑件表面周围高温从而影响塑件的表面质量,通常热流道浇口附近需要接冷却水路,防止产品表面被热流道的热量烫伤,冷却水路直接设置在模具上,有时因为模具的结构问题,在模具的浇口处设置冷却水路较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水套,能够快速带走阀针热嘴处的热量,且使用该冷却水套的模具制造过程简单。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水套,包括内套筒及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外的外套筒,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与所述外套筒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套筒的外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外套筒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外套筒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内套筒及所述外套筒之间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密封件,所述冷却通道位于两个所述密封件之间。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筒包括固定段及冷却段,所述冷却段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冷却段的外壁,所述固定段位于所述冷却段的一端,且与所述外套筒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凹槽包括首尾依次连通的第一环形槽、第二环形槽及第三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及所述第三环形槽位于所述冷却段靠近所述固定段的一端,且所述第一环形槽及所述第三环形槽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槽位于所述冷却段远离所述固定段的一端,所述第二环形槽为首尾不连通的环形槽,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环形槽的首端,所述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三环形槽的尾端。作为优选,所述外套筒的所述固定段设有螺纹孔,所述内套筒通过穿过所述内套筒及所述螺纹孔的第一螺钉与所述外套筒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筒的所述固定段设置有通孔,所述外套筒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盲孔,所述内套筒通过穿过所述通孔及所述盲孔的定位销定位于所述外套筒上。作为优选,所述外套筒的端面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外套筒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第二螺钉连接于模具的浇口处。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筒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孔位置对应的避让孔。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螺钉为内六角螺钉。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为O形橡胶圈。作为优选,所述冷却水套还包括与所述进水口连接的进水管及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冷却水套在使用时,将其固定于模具的浇口处,阀针从内套筒的中轴线贯穿该冷却水套,通过在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设置冷却通道,将冷却水通入该冷却水套,达到对阀针热嘴处冷却的目的;并且在内套筒及外套筒之间设置两个密封件,冷却通道位于两个密封件之间,能够避免冷却水渗出。该冷却水套能够快速便捷地带走阀针热嘴处的热量,防止产品表面被热流道的热量烫伤;同时,由于无需在模具上开设冷却水路,仅需在模具上开设用于安装该冷却水套的凹腔,使模具的制造过程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冷却水套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冷却水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冷却水套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A-A剖面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B-B剖面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冷却水套的内套筒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冷却水套的内套筒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冷却水套;200、模具;300、阀针;1、内套筒;11、固定段;12、冷却段;13、避让孔;2、外套筒;21、出水口;3、冷却通道;31、第一环形槽;32、第二环形槽;33、第三环形槽;4、密封件;5、第一螺钉;6、第二螺钉;8、进水管;9、出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水套100,如图1所示为该冷却水套100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模具200的浇口处开设有用于容纳该冷却水套100的凹腔,阀针300穿过该冷却水套100并对浇口处进行注塑。该冷却水套100能够对阀针300的热嘴处冷却,能够快速便捷地带走阀针300的热嘴处的热量,防止产品表面被热流道的热量烫伤,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同时,由于无需在模具200上开设冷却水路,仅需在模具200上开设用于安装该冷却水套100的凹腔,使模具的制造过程简单。具体的,冷却水套100的结构如图2-5所示,其包括内套筒1及套设于内套筒1外的外套筒2,内套筒1的外壁与外套筒2的内壁相贴合,内套筒1的外壁设置有凹槽,凹槽与外套筒2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却通道3,外套筒2上设有与冷却通道3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21,内套筒1及外套筒2之间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密封件4,冷却通道3位于两个密封件4之间。其中,密封件4可以为O形密封圈。该冷却水套100还包括与进水口连接的进水管8及与出水口21连接的出水管9。本技术的冷却水套100在使用时,将其固定于模具的浇口处,阀针从内套筒1的中轴线贯穿该冷却水套100,通过在内套筒1和外套筒2之间设置冷却通道3,将冷却水通入该冷却水套100,达到对阀针热嘴处冷却的目的;并且在内套筒1及外套筒2之间设置两个密封件4,冷却通道3位于两个密封件4之间,能够避免冷却水渗出。具体地,内套筒1包括固定段11及冷却段12,冷却段12为圆筒状结构,凹槽设置于冷却段12的外壁,固定段11位于冷却段12的一端,且与外套筒2可拆卸连接。通过将冷却段12设置为圆筒状结构,能够均匀地对阀针300的热嘴周向散热;通过将内套筒1的冷却段12套设于外套筒2内,且内套筒1的固定端搭接于外套筒2的顶面,实现内套筒1与外套筒2的套合并连接。内套筒1与外套筒2的连接方式具体为:外套筒2的固定段11设有螺纹孔,内套筒1通过穿过内套筒1及螺纹孔的第一螺钉5与外套筒2连接,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保证内套筒1与外套筒2之间的固定。如图5-7所示,凹槽包括首尾依次连通的第一环形槽31、第二环形槽32及第三环形槽33,第一环形槽31及第三环形槽33位于冷却段12靠近固定段11的一端,且第一环形槽31及第三环形槽33对称设置,第二环形槽32位于冷却段12远离固定段11的一端,第二环形槽32为首尾不连通的环形槽,进水口连接第一环形槽31的首端,出水口21连接第三环形槽33的尾端。冷却水在冷却通道3内的走向为:进水口——第一环形槽31的首端——第一环形槽31的尾端——第二环形槽32的首端——第二环形槽32的尾端——第三环形槽33的首端——第三环形槽33的尾端——出水口21。由于模具200的浇口位于靠近第二环形槽32处,在此其主要冷却作用的时刻为冷却水在第二环形槽32内流通时,而设置第一环形槽31及第三环形槽33则是为了便于通入冷却水以及便于冷却水流出,避免入水口及出水口与浇口过近。为了保证内套筒1与外套筒2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外套筒2上的进水口、出水口21分别与第一环形槽31的首端、尾端对齐,本技术在内套筒1的固定段11设置有通孔,外套筒2的对应位置设置有盲孔,内套筒1通过穿过通孔及盲孔的定位销定位于外套筒2上,提高了内套筒1与外套筒2之间相对位置的准确性,保证了进水口与第一环形槽31的首端对齐、出水口21与第一环形槽31的尾端对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冷却水套100与模具200的连接方式具体为:外套筒2的端面设置有连接孔,外套筒2通过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水套(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筒(1)及套设于所述内套筒(1)外的外套筒(2),所述内套筒(1)的外壁与所述外套筒(2)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套筒(1)的外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外套筒(2)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却通道(3),所述外套筒(2)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3)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21),所述内套筒(1)及所述外套筒(2)之间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密封件(4),所述冷却通道(3)位于两个所述密封件(4)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水套(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筒(1)及套设于所述内套筒(1)外的外套筒(2),所述内套筒(1)的外壁与所述外套筒(2)的内壁相贴合,所述内套筒(1)的外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外套筒(2)的内壁之间形成冷却通道(3),所述外套筒(2)上设有与所述冷却通道(3)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21),所述内套筒(1)及所述外套筒(2)之间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密封件(4),所述冷却通道(3)位于两个所述密封件(4)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水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1)包括固定段(11)及冷却段(12),所述冷却段(12)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冷却段(12)的外壁,所述固定段(11)位于所述冷却段(12)的一端,且与所述外套筒(2)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水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首尾依次连通的第一环形槽(31)、第二环形槽(32)及第三环形槽(33),所述第一环形槽(31)及所述第三环形槽(33)位于所述冷却段(12)靠近所述固定段(11)的一端,且所述第一环形槽(31)及所述第三环形槽(33)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环形槽(32)位于所述冷却段(12)远离所述固定段(11)的一端,所述第二环形槽(32)为首尾不连通的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凌朱炜
申请(专利权)人:马斯特模具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