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7429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6: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流变液体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电流变液由电介质颗粒和绝缘油制成,所述电介质颗粒在制备过程中引入纳米导体微粒(例如:碳),使纳米导体微粒镶嵌在电介质颗粒表面或者内部或者表面和内部,由该电介质颗粒与硅油混合后得到的电流变液体,具有屈服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温度稳定性好、漏电流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流变液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在电介质颗粒中镶嵌纳米导体微粒的电流变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电流变液(ElectrorheologicalFluids简称ERF)是一种重要的智能材料,通常是由高介电常数、低电导率的电介质颗粒分散于低介电常数的绝缘油中而形成的悬浮体系。在没有外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呈液体状态,当外加电场作用于电流变液时,电流变液的剪切应力随电场的增加而变大。当电场足够大时,电流变液转变成类似固体物质。且这种剪切应力转变是可逆、连续可调,响应时间为毫秒量级,因此电流变液可用于阻尼系统、减震器、无级变速器、阀门、机电控制耦合等。目前,电流变液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电流变液,即电介质型电流变液;二是巨电流变液,即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前者从理论或者实验上得到的屈服强度都过低(<10kPa),无法满足实用化。后者的屈服强度很高(>100kPa),其在电场中产生高屈服强度的关键在于极性分子的作用,而极性分子会在机械摩擦、高温等作用下脱附、分解、挥发等,所以极性分子型巨电流变液的使用寿命和温度稳定性很差,也无法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提供一种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该电流变液具有屈服强度高,漏电流小、使用寿命长,温度稳定性好的特性,同时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该电流变液的制备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由电介质颗粒与绝缘油混合后制成,所述电介质颗粒内部和表面镶嵌了纳米导体微粒。作为优选,所述电介质颗粒的介电常数大于10,电阻率大于10欧·米。作为优选,所述电介质颗粒包括TiO2、CaTiO3、BaTiO3、SrTiO3、LaTiO3的一种或多种。作为优选,所述纳米导体微粒包括金属、碳、导电有机物中一种或多种。作为优选,所述金属为Ag、Al、Au、Cu、Fe、Hf、In、Nd、Ni、Pd、Pt、Rh、Ru、Sm、Sn、Ti、V、Y、Zr中一种或多种;所述碳为无定形碳、石墨、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有机物为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聚苯撑、聚苯撑乙烯、聚双炔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优选,所述电介质颗粒形状可以为球形,长方体、四面体、不规则多面体或者任意形状。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包括以下步骤:(1):将20~30ml蒸馏水和50-500ml无水乙醇溶解1-10g碳源有机物,配成A液;将10-100g钛酸丁酯溶解在100-1000ml无水乙醇中,配成B液;(2)将A液缓慢滴入持续剧烈搅拌的B液,滴加完后将混合液离心得到沉淀物;(3)将沉淀物洗涤后烘干,得到干燥的粉末;(4)将干燥的粉末放入管式炉,在500~600℃内用真空气氛或氮气气氛处理,得到灰色至黑色粉末;(5)将黑色粉末与绝缘油混合制成电流变液。(6)将电流变液在150~170℃内热处理以去除水分。作为优选,所述碳源有机物为葡萄糖或蔗糖。作为优选,所述绝缘油为硅油、矿物油、机油和烃油中的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流变液由电介质颗粒和绝缘油制成,所述电介质颗粒是在制备过程中引入纳米导体微粒(例如:碳),使纳米导体微粒镶嵌在电介质微粒表面或者内部或者表面和内部,由该电介质颗粒与硅油混合后得到的电流变液体,具有屈服强度高、使用寿命长、温度稳定性好、漏电流小的优点,可广泛应用在阻尼器,避震器,微流控制,机电一体化等领域。附图说明现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电介质颗粒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中黑色粉末透射电镜图;图3为实施例1中黑色粉末拉曼光谱;图4为实施例1中黑色粉末失重曲线(气氛:空气);图5为实施例1中电流变液,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图6为实施例1中电流变液,不同温度下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图7为实施例1中电流变液磨损前后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图8为实施例2中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图9为实施例3中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流变液,由镶嵌了纳米导体微粒的电介质颗粒和绝缘油混合后研磨组成。其中绝缘油为硅油、矿物油、机油和烃油中的一种,所述的纳米导体微粒在20℃下电阻率小于10-3欧·米的固体,该纳米导体微粒可以采用金属(如:Ag,Al,Au,Cu,Fe,Hf,In,Nd,Ni,Pd,Pt,Rh,Ru,Sm,Sn,Ti,V,Y,Zr)、碳(如:无定形碳、石墨、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导电有机物(如: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聚苯撑、聚苯撑乙烯和聚双炔)中一种或几种材料。电介质颗粒的介电常数大于10,电阻率大于10欧·米,其中电介质为TiO2、CaTiO3、BaTiO3、SrTiO3、LaTiO3的一种或多种。纳米导体微粒分散在电介质颗粒表面或内部或表面和内部,纳米导体微粒的半径为0.2nm~100nm,电介质颗粒半径为50nm~5μm,纳米导体微粒和电介质颗粒的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如:球形,长方体、四面体、不规则多面体等。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流变液的制备方法为:1)在钛酸丁酯水解法中引入碳源,该碳源可以为有机物(如:葡萄糖、脂类)和无机物(如:无定形碳、石墨、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将20~30ml蒸馏水和50-500ml无水乙醇溶解1-10g碳源有机物,配成A液;2)将10-100g钛酸丁酯溶解在100-1000ml无水乙醇中,配成B液;3)将A液缓慢滴入持续剧烈搅拌的B液,将沉淀洗涤次后烘干得到干燥粉末。将干燥的粉末放入管式炉,在高温下处理,得到灰色至黑色粉末。4)将粉末与硅油混合,仔细研磨后得到电流变液,最后将电流变液在150~170℃下热处理1~3小时除去水分。以上所述的各物质按质量分数计。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所述电流变液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用30ml蒸馏水和200ml无水乙醇溶解1g葡萄糖,配成A液;将30g钛酸丁酯溶解在300ml无水乙醇中,配成B液;将A液缓慢滴入持续剧烈搅拌的B液,滴加完半小时后将混合液离心得到白色沉淀,将沉淀用水和无水乙醇各洗涤两次后烘干得到干燥粉末。将干燥的粉末放入管式炉,在600℃氮气气氛下处理3h,得到黑色粉末;黑色粉末的透射电镜图如图2所示,颜色较深部分为碳颗粒;拉曼光谱如图3所示,二氧化钛为锐钛矿相,碳为不定型碳。热重失重曲线如图4所示,190℃为物理吸附水的失重,290℃以后为碳的失重。将2g黑色粉末与1ml粘度为300cst的硅油混合,仔细研磨后得到电流变液,最后将电流变液在170℃下热处理2小时除去水分。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如图5,图5下面的曲线为不加碳的情况,说明加碳后屈服强度有很大提升;图6为不同温度下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质量分数较图5中的稍低),说明此电流变液在25-170℃温度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图7为磨损前后屈服强度与电场强度关系图,说明其使用寿命长。实施例2本专利技术所述电流变液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用30ml蒸馏水和200ml无水乙醇溶解1g蔗糖,配成A液;将30g钛酸丁酯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由电介质颗粒与绝缘油混合后制成,所述电介质颗粒内部和表面镶嵌了纳米导体微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由电介质颗粒与绝缘油混合后制成,所述电介质颗粒内部和表面镶嵌了纳米导体微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颗粒的介电常数大于10,电阻率大于10欧·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颗粒包括TiO2、CaTiO3、BaTiO3、SrTiO3、LaTiO3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导体微粒包括金属、碳、导电有机物中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为Ag、Al、Au、Cu、Fe、Hf、In、Nd、Ni、Pd、Pt、Rh、Ru、Sm、Sn、Ti、V、Y、Zr中一种或多种;所述碳为无定形碳、石墨、石墨烯、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导电有机物为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聚苯撑、聚苯撑乙烯、聚双炔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体镶嵌的电流变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颗粒形状可以为球形,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昭晖熊小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