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癌症治疗的诱导细胞损伤的治疗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6981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抗癌剂,其包含双特异性抗体作为活性成分,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含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抗体可变区的结构域,包含T细胞受体复合物结合抗体可变区的结构域,以及能增强对两种抗原的亲和力的共有L链,还提供包含所述双特异性抗体作为活性成分的药物组合物,所述组合物用于与其它抗癌剂组合使用。所述双特异性抗体是新分子,其以高效率产生,并且具有强的抗肿瘤活性以及安全性和极佳的药效。预期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应用于多种癌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癌症治疗的诱导细胞损伤的治疗药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特异性抗原结合分子、其用途等等。
技术介绍
抗体由于其在血浆中的高稳定性和极少的不利反应而作为药物引人注目(非专利文献1和2)。已知抗体不仅引起抗原结合作用,激动作用,和拮抗作用,而且还引起效应子介导的细胞毒性活性(也被称为效应子功能)如抗体依赖性细胞细胞毒性(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噬菌作用(ADCP),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并且显示针对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非专利文献3)。ADCC是效应子细胞对抗体结合的靶癌细胞展现的细胞毒性,其经由抗体Fc区与效应子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上存在的Fc受体的结合。补体复合物结合抗体结构中存在的补体结合位点。CDC是由细胞破裂导致的细胞毒性,其中通过复合物中存在的补体组分在抗体结合细胞的细胞膜上形成孔从而促进水和离子流入细胞中。已经开发了若干显示优异抗肿瘤效果的治疗性抗体作为用于癌症治疗的药物(非专利文献4);并且虽然现有的治疗性抗体已经显示优异的作用,但施用这些抗体所实现的治疗结果仍然不令人满意。为了使抗体显示ADCC、ADCP和CDC,有必要的是抗体Fc区,存在于效应子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抗体受体(FcγR)和各种补体组分结合。在人中,同种型FcγRIa、FcγRIIa、FcγRIIb、FcγRIIIa和FcγRIIIb作为FcγR蛋白家族的成员已被报道,并且也已经报道了各自的同种异型(非专利文献5)。在这些同种型中,FcγRIa、FcγRIIa和FcγRIIIa带有在胞内结构域中的被称为免疫受体基于酪氨酸的激活基序(ITAM)的结构域,并且发送激活信号。另一方面,仅FcγRIIb带有在胞内结构域中的被称为免疫受体基于酪氨酸的抑制基序(ITIM)的结构域,并且发送抑制信号。已知每一种FcγR都经由通过免疫复合物等的交联来发送信号(非专利文献6)。当抗体实际上对癌细胞发挥效应子功能时,效应子细胞膜上的FcγR在癌细胞膜上结合的若干抗体的Fc区处形成簇,并且效应子细胞发出激活信号。杀细胞作用因此被发挥,但是因为此时FcγR仅在癌细胞附近存在的效应子细胞中交联,所以显示免疫激活局部地发生在癌细胞中(非专利文献7)。天然存在的免疫球蛋白在其可变区处结合抗原,并且在其恒定区处结合受体如FcγR、FcRn、FcαR和FcεR以及补体。FcRn是在IgGFc区处相互作用的结合分子之一,并且因为抗体重链中的每个结合一个FcRn分子,据报道两个FcRn分子结合一个IgG型抗体分子。然而,与FcRn等不同,FcγR在抗体铰链区和CH2结构域处相互作用,并且仅一个FcγR分子结合一个IgG型抗体分子(非专利文献8)。此外,普通的天然存在的IgG型抗体经由其可变区(Fab)识别并结合单个表位;因此,其仅可以结合一个抗原。另一方面,已知多种蛋白质参与癌症和炎症,并且在这些蛋白质之间可能存在干扰。例如,已知若干炎症细胞因子(TNF、IL1和IL6)参与免疫学疾病(非专利文献9)。此外,已知在获得药物抗性方面,其他受体的激活是癌症机制之一(非专利文献10)。在这样的情况中,识别单个表位的普通抗体将不能够抑制多种蛋白质。利用一个分子结合两种以上抗原的抗体(双特异性抗体)作为抑制多个靶标的分子正在被研究。可能的是通过修饰天然存在的IgG型抗体给予对两种不同抗原(第一抗原和第二抗原)的结合活性(非专利文献11)。因此,不仅存在单个分子中和两种以上的抗原,而且还存在由于具有细胞毒性活性的细胞与癌细胞之间的交联所致的抗肿瘤活性的增强。作为双特异性抗体的分子形式,目前已报道了包含添加到抗体的N或C末端的抗原结合位点的分子(DVD-Ig和scFv-IgG),具有针对两种抗体Fab区的不同序列的分子(共有L-链双特异性抗体和杂交的杂交瘤),一个Fab区识别两种抗原的分子(二合一IgG),以及具有CH3区环位点作为新的抗原结合位点的分子(Fcab)(非专利文献12和13)。因为所有双特异性抗体都在其Fc区处与FcγR相互作用,所以抗体效应子功能得以保存。因此,双特异性抗体结合其识别的任何抗原并且同时结合FcγR,并且显示针对表达所述抗原的细胞的ADCC活性。如果双特异性抗体识别的所有抗原都是癌症中特异性表达的抗原,则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在其与任何所述抗原结合时显示对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活性。因此,与识别一种抗原的常规抗体药物相比,由此种抗体可以预期更有效的抗肿瘤效果。然而,在双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抗原中的任一种表达在正常组织或细胞中表达在免疫细胞上的情况中,由于与FcγR的交联而发生对正常组织的破坏或细胞因子的释放(非专利文献14)。结果,引起强烈的不利反应。利用细胞毒性动员T细胞作为效应子细胞作为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的T细胞重新引导抗体作为双特异性抗体自1980年代起已为人所知(非专利文献15、16和17)。与利用ADCC动员NK细胞或巨噬细胞作为效应子细胞作为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的抗体不同,T细胞重新引导抗体是针对构成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CR)复合物的任一种亚基的抗体,并且具体是包含结合CD3ε链的抗体和结合靶癌细胞上的抗原的抗体的双特异性抗体。经由T细胞重新引导抗体同时结合CD3ε链和癌症抗原,T细胞接近癌细胞。结果,认为通过T细胞具有的细胞毒性活性发挥针对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已知作为T细胞重新引导抗体的卡妥索单抗(catumaxomab)在两个Fab处各自结合癌症抗原(EpCAM)和T细胞上表达的CD3ε链。卡妥索单抗通过同时结合癌症抗原和CD3ε引起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活性,并且通过同时结合癌症抗原和FcγR诱导由抗原递呈细胞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活性。通过利用这两种细胞毒性活性,卡妥索单抗通过腹膜内施用而显示对恶性腹水的高的疗效并且因此在欧洲已经被批准(非专利文献18)。此外,存在这样的例子,其中据报道施用卡妥索单抗产生癌细胞反应性抗体,这清楚地证明引起获得性免疫(非专利文献19)。由此结果,具有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活性和通过细胞如NK细胞或巨噬细胞的FcγR介导的活性的抗体(这些抗体被特别地称为三功能抗体)受到关注,因为可以预期强的抗肿瘤作用和引起获得性免疫。然而,即使不存在癌症抗原,三功能抗体也同时结合CD3ε和FcγR并且因此即使在不存在癌细胞的环境中也会使表达CD3ε的T细胞与表达FcγR的细胞交联,这导致产生大量的多种细胞因子。此种不依赖于癌症抗原的多种细胞因子产生的引发限制了目前将三功能抗体施用于腹膜内途径(非专利文献20)。由于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样不利反应,三功能抗体的全身施用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在将卡妥索单抗全身性施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期临床试验中,非常低的5μg/全身的剂量是可耐受的最大剂量,并且据报道施用更大的剂量导致多种严重的不利反应(非专利文献21)。同样,通过常规技术的双特异性抗体在其与FcγR结合时可以同时结合两种抗原,作为癌症抗原(EpCAM)的第一抗原和作为CD3ε的第二抗原;并因此,考虑到其分子结构,不可能避免由同时结合FcγR和第二抗原CD3ε引起的不利反应。同时,不同于卡妥索单抗,BiTE由于不具有Fcγ受体-结合部位,因此其不会以独立于癌抗原的方式使表达于T细胞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抗癌剂,其包含下述(a)至(c)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作为活性成分,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和具有CD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a)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包含在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中的CDR1,CDR2和CDR3是分别与SEQ ID NO:206中包含的CDR1,CDR2和CDR3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包含在具有CD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中的CDR1,CDR2和CDR3是分别与SEQ ID NO:168中包含的CDR1,CDR2和CDR3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并且包含在共有L链的抗体可变区中的CDR1,CDR2和CDR3是分别与SEQ ID NO:223中包含的CDR1,CDR2和CDR3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b)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是与SEQ ID NO:206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具有CD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是与SEQ ID NO:168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并且共有L链的抗体可变区是与SEQ ID NO:223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和(c)双特异性抗体,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具有抗体H链,所述抗体H链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并且与SEQ ID NO:385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的同一性;抗体H链,所述抗体H链具有CD3结合活性,并且与SEQID NO:402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的同一性;和共有L链,所述共有L链与SEQ ID NO:410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4 JP 2016-0500951.抗癌剂,其包含下述(a)至(c)中任一项的双特异性抗体作为活性成分,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和具有CD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a)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包含在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中的CDR1,CDR2和CDR3是分别与SEQIDNO:206中包含的CDR1,CDR2和CDR3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包含在具有CD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中的CDR1,CDR2和CDR3是分别与SEQIDNO:168中包含的CDR1,CDR2和CDR3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并且包含在共有L链的抗体可变区中的CDR1,CDR2和CDR3是分别与SEQIDNO:223中包含的CDR1,CDR2和CDR3区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b)双特异性抗体,其中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是与SEQIDNO:206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具有CD3结合活性的抗体可变区是与SEQIDNO:168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并且共有L链的抗体可变区是与SEQIDNO:223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的序列;和(c)双特异性抗体,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具有抗体H链,所述抗体H链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并且与SEQIDNO:385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的同一性;抗体H链,所述抗体H链具有CD3结合活性,并且与SEQIDNO:402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的同一性;和共有L链,所述共有L链与SEQIDNO:410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至少80%同一性。2.抗癌剂,其包含双特异性抗体作为活性成分,所述双特异性抗体包含具有磷脂酰肌醇聚糖3结合活性的SEQIDNO:385的抗体H链,具有CD3结合活性的SEQIDNO:402的抗体H链,和SEQIDNO:410的共有L链。3.权利要求1或2的抗癌剂,其中所述癌症是磷脂酰肌醇聚糖3阳性癌症。4.权利要求3的抗癌剂,其中所述磷脂酰肌醇聚糖3阳性癌症是其中每个细胞细胞表面上的磷脂酰肌醇聚糖3抗原数目为100或更多的癌症。5.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抗癌剂,其中所述癌症是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任何癌症:胃癌,头颈癌,食道癌,肺癌,肝癌,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肾癌,皮肤癌,肌肉肿瘤,胰腺癌,前列腺癌,睾丸癌,子宫癌,胆管癌,梅克尔细胞癌,膀胱癌,甲状腺癌,神经鞘瘤,肾上腺癌,肛门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内分泌组织瘤,阴茎癌,胸膜肿瘤,唾液腺肿瘤,外阴癌,胸腺瘤和儿童期癌症。6.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抗癌剂,其用于治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下恭子川合由美子恒成利明石黑敬弘远藤美香佐野祐治
申请(专利权)人:中外制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