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包括一对集流管、多根换热管、多片换热管翅片、出水阀门、出水管道、进水阀门、进水管道、排水管道、排水阀门及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多根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对称安装在一对集流管的内侧端,多片换热管翅片分别间隔设置在相邻两根换热管的两端之间,出水管道的一端通过出水阀门连接在集流管的底部,进水管道的一端通过进水阀门连接在集流管的顶部;排水阀门设置在集流管的底部开口处,排水管道通过排水阀门连接在集流管的底部;换热管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孔、隔热密封圈、水流引导板及连接凸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密封性好,使用安全性高,便于加热箱的运行,换热管的拆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换热器在应用过程中经常被安置在室外,例如应用在空调系统中的换热器,在雨水和高湿环境下,换热器表面的积水会先沿集流管和接口管汇聚积流至集流管和接口管的连接处,再沿集流管排出,这样导致集流管和接口管的连接处的积水流经量较大,容易被腐蚀或连接不可靠,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包括一对集流管、多根换热管、多片换热管翅片、出水阀门、出水管道、进水阀门、进水管道、排水管道、排水阀门及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所述的一对集流管分别为圆形或方形管道,所述的多根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的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对称安装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侧端,所述的多根换热管为扁平管状结构;所述的多片换热管翅片分别间隔设置在相邻两根换热管的两端之间,位于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侧;其中一根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所述的出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出水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出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另一根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及底部开口,所述的进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的进水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的进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所述的排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排水管道通过所述的排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所述的换热管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孔、隔热密封圈、水流引导板及连接凸缘,所述的连接孔为长条形结构并水平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上,所述的隔热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的连接孔的边缘处,所述的换热管的端部通过所述的隔热密封圈与所述的集流管的连接孔密封插接;所述的连接凸缘设置在所述的换热管的两端边缘处并插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连接孔内侧,所述的水流引导板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的连接孔的顶部内侧,所述的水流引导板向外侧下方倾斜设置。上述的加热箱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的多根换热管的外壁上分别设有隔热保护套,所述的隔热保护套与所述的换热管为一体结构。上述的加热箱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的多根换热管的内壁上分别设有防腐涂层,所述的防腐涂层与所述的换热管为一体结构。上述的加热箱的换热器,其中,其中一根所述的集流管上设有预留阀门,压力阀通过所述的预留阀门安装在所述的集流管上。上述的加热箱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的出水阀门、进水阀门及排水阀门上分别设有密封垫圈,所述的出水阀门、进水阀门及排水阀门分别通过所述的密封垫圈密封安装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上。上述的加热箱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的一对集流管分别为双层管状结构,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层与外层之间留有间隙。上述的加热箱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密封条,所述的密封条贴合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层外壁上。本技术密封性好,使用安全性高,便于加热箱的运行,换热管的拆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的换热管连接组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2所示,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包括一对集流管1、多根换热管2、多片换热管翅片3、出水阀门4、出水管道5、进水阀门6、进水管道7、排水管道8、排水阀门9及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分别为圆形或方形管道,所述的多根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的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对称安装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的内侧端,所述的多根换热管2为扁平管状结构;所述的多片换热管翅片3分别间隔设置在相邻两根换热管2的两端之间,位于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的内侧;其中一根所述的集流管1的底部开口,所述的出水阀门4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出水管道5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出水阀门4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底部;另一根所述的集流管1的顶部及底部开口,所述的进水阀门6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的进水管道7的一端通过所述的进水阀门6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顶部;所述的排水阀门9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排水管道8通过所述的排水阀门9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底部;所述的换热管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孔10、隔热密封圈11、水流引导板12及连接凸缘13,所述的连接孔10为长条形结构并水平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1上,所述的隔热密封圈11设置在所述的连接孔10的边缘处,所述的换热管2的端部通过所述的隔热密封圈11与所述的集流管1的连接孔10密封插接;所述的连接凸缘13设置在所述的换热管2的两端边缘处并插入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连接孔10内侧,所述的水流引导板12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1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的连接孔10的顶部内侧,所述的水流引导板12向外侧下方倾斜设置。所述的多根换热管2的外壁上分别设有隔热保护套14,所述的隔热保护套14与所述的换热管2为一体结构,可起到隔热的作用,避免触碰到多根换热管2烫伤。所述的多根换热管2的内壁上分别设有防腐涂层15,所述的防腐涂层15与所述的换热管2为一体结构,可防止液体在多根换热管2内流动时腐蚀多根换热管2的内壁。其中一根所述的集流管1上设有预留阀门16,压力阀通过所述的预留阀门16安装在所述的集流管1上,便于现有技术的压力阀、流量阀等的安装。所述的出水阀门4、进水阀门6及排水阀门9上分别设有密封垫圈17,所述的出水阀门4、进水阀门6及排水阀门9分别通过所述的密封垫圈17密封安装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上,可起到密封、隔热的作用,也便于出水阀门4、进水阀门6及排水阀门9的稳定安装。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分别为双层管状结构,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的内层与外层之间留有间隙,可起到隔热的作用,同时提高了一对集流管1的强度。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的内层与外层之间设有密封条18,所述的密封条18贴合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1的内层外壁上,可在密封条18内安装现有技术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控制加热温度。本技术的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的加热箱的换热器的使用方法相同;液体通过进水管道7经进水阀门6进入集流管1内,并通过多根换热管2呈“S”形循环流动,废液可通过出水管道5经出水阀门4从集流管1中排出,在紧急情况下可打开排水阀门9并通过排水管道8加快排出液体;换热管2通过连接凸缘13插入连接孔10内,可防止换热管2从集流管1上脱落,隔热密封圈11可防止连接孔10处泄露,且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水流引导板12便于引流流经的加热液体。综上所述,本技术密封性好,使用安全性高,便于加热箱的运行,换热管的拆装方便。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集流管、多根换热管、多片换热管翅片、出水阀门、出水管道、进水阀门、进水管道、排水管道、排水阀门及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所述的一对集流管分别为圆形或方形管道,所述的多根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的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对称安装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侧端,所述的多根换热管为扁平管状结构;所述的多片换热管翅片分别间隔设置在相邻两根换热管的两端之间,位于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侧;其中一根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所述的出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出水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出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另一根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及底部开口,所述的进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的进水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的进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所述的排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排水管道通过所述的排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所述的换热管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孔、隔热密封圈、水流引导板及连接凸缘,所述的连接孔为长条形结构并水平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上,所述的隔热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的连接孔的边缘处,所述的换热管的端部通过所述的隔热密封圈与所述的集流管的连接孔密封插接;所述的连接凸缘设置在所述的换热管的两端边缘处并插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连接孔内侧,所述的水流引导板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内壁上,位于所述的连接孔的顶部内侧,所述的水流引导板向外侧下方倾斜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箱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集流管、多根换热管、多片换热管翅片、出水阀门、出水管道、进水阀门、进水管道、排水管道、排水阀门及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所述的一对集流管分别为圆形或方形管道,所述的多根换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的多组换热管连接组件对称安装在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侧端,所述的多根换热管为扁平管状结构;所述的多片换热管翅片分别间隔设置在相邻两根换热管的两端之间,位于所述的一对集流管的内侧;其中一根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所述的出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出水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的出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另一根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及底部开口,所述的进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的进水管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的进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顶部;所述的排水阀门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开口处,所述的排水管道通过所述的排水阀门连接在所述的集流管的底部;所述的换热管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孔、隔热密封圈、水流引导板及连接凸缘,所述的连接孔为长条形结构并水平设置在所述的集流管上,所述的隔热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的连接孔的边缘处,所述的换热管的端部通过所述的隔热密封圈与所述的集流管的连接孔密封插接;所述的连接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泽鹏,赵辉,付鑫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