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与支撑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该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通过第一电机、螺纹柱、螺纹帽、滑块、滑槽、第一转轴、第一轴承、第二固定板、第二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二转轴、第二轴承和第五固定板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对需要被焊接的物体进行对角度焊接,并且不需要用手将需要焊接的物体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避免了手被烫伤的危险,从而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减小,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焊接
,具体为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焊接,也称作熔接和镕接,是一种以加热和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传统的焊接方法,工作人员一般直接用手将需要焊接的物体固定后进行焊接,使得工作人员进行焊接时容易将手烫伤,并且不方便不同角度的对物体进行焊接,从而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解决了传统的焊接方法,工作人员一般直接用手将需要焊接的物体固定后进行焊接,使得工作人员进行焊接时容易将手烫伤,并且不方便不同角度的对物体进行焊接,从而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与支撑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螺纹帽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帽的下表面与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所述螺纹帽的上表面与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顶端与第一固定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左侧面卡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轴承的左端与第二固定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固定平台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左侧面与第三固定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左侧面与第四固定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杆,且两个第二固定杆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驱动装置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且第二轴承卡接在第四固定板的右侧面,所述第二转轴的右端与第五固定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五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均位于固定平台的正上方,且第五固定板位于第二固定板的左侧。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所述第一固定杆的顶端与第一电机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电机机身的左右两侧面分别与两个第二固定杆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蓄电池,且蓄电池位于滑槽的右侧,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优选的,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与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的输出端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撑腿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支撑腿分别位于底座下表面的四角处。(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通过第一电机、螺纹柱、螺纹帽、滑块、滑槽、第一转轴、第一轴承、第二固定板、第二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二转轴、第二轴承和第五固定板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电机工作,使得第一电机带动螺纹柱转动,使得螺纹柱与螺纹帽发生螺纹运动,使得螺纹帽通过滑块沿着滑槽向左运动,使得螺纹帽带动连接杆和第一固定板向左运动,使得第一固定板带动第一转轴和第二固定板向左运动,从而对物体进行固定,使得第二电机工作,使得第二电机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使得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二转轴转动,使得第二转轴绕着第二轴承转动,使得第二轴承带动第五固定板转动,使得第五固定板通过需要被焊接的物体带动第二固定板通过第一转轴绕着第一轴承转动,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对需要被焊接的物体进行对角度焊接,并且不需要用手将需要焊接的物体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避免了手被烫伤的危险,从而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减小,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2)、该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使得滑块左右移动更加平稳,使得螺纹帽通过滑块沿着滑槽左右移动时更加平稳,且本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支撑腿、3第一固定杆、4第一驱动装置、41第一电机、42螺纹柱、5螺纹帽、6滑块、7滑槽、8连接杆、9第一固定板、10第一轴承、11第一转轴、12第二固定板、13支撑板、14固定平台、15第三固定板、16第二固定杆、17第二驱动装置、171第二电机、172第一锥齿轮、18第二锥齿轮、19第二转轴、20第二轴承、21第四固定板、22第五固定板、23蓄电池、24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下表面与支撑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支撑腿2的数量为四个,通过设置支撑腿2,使得底座1的固定更加稳定,且四个支撑腿2分别位于底座1下表面的四角处,底座1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杆3的底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3,使得第一电机41的固定更加稳固,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蓄电池23,通过设置蓄电池23,使得蓄电池23给第一电机41和第二电机171提供电力,且蓄电池23位于滑槽7的右侧,蓄电池23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关24,蓄电池23的输出端与开关24的输入端电连接,开关24的输出端与第一电机41和第二电机171的输入端电连接,通过设置开关24,使得工作人员对第一电机41和第二电机171的控制更加方便,第一固定杆3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装置4与螺纹帽5螺纹连接,第一驱动装置4包括第一电机41,通过设置第一电机41,使得第一电机41带动螺纹柱42转动,第一电机4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纹柱42,通过设置螺纹帽5和螺纹柱42,使得螺纹帽5能够通过螺纹柱42左右移动,从而使得连接杆8能够左右移动,螺纹柱42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帽5,第一固定杆3的顶端与第一电机41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螺纹帽5的下表面与滑块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滑块6,使得螺纹帽5通过滑块6沿着滑槽7左右移动时更加平稳,滑块6滑动连接在滑槽7内,通过设置滑槽7,使得滑块6左右移动时更加平稳,螺纹帽5的上表面与连接杆8的底端固定连接,连接杆8的顶端与第一固定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9的左侧面卡接有第一轴承10,第一轴承10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一转轴11,底座1的上表面与支撑板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与固定平台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板13的左侧面与第三固定板15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板15的左侧面与第四固定板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板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杆16,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与支撑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杆(3)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与螺纹帽(5)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帽(5)的下表面与滑块(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6)滑动连接在滑槽(7)内,所述螺纹帽(5)的上表面与连接杆(8)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8)的顶端与第一固定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9)的左侧面卡接有第一轴承(10),所述第一轴承(10)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轴承(10)的左端与第二固定板(1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与固定平台(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3)的左侧面与第三固定板(15)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15)的左侧面与第四固定板(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杆(16),且两个第二固定杆(16)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驱动装置(17)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7)与第二锥齿轮(18)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18)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二转轴(19),所述第二转轴(19)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20),且第二轴承(20)卡接在第四固定板(21)的右侧面,所述第二转轴(19)的右端与第五固定板(22)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且第五固定板(22)与第二固定板(12)均位于固定平台(14)的正上方,且第五固定板(22)位于第二固定板(12)的左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不同角度焊接的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与支撑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与第一固定杆(3)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3)的顶端与第一驱动装置(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与螺纹帽(5)螺纹连接,所述螺纹帽(5)的下表面与滑块(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6)滑动连接在滑槽(7)内,所述螺纹帽(5)的上表面与连接杆(8)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8)的顶端与第一固定板(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9)的左侧面卡接有第一轴承(10),所述第一轴承(10)的内表面套接有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轴承(10)的左端与第二固定板(12)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与固定平台(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3)的左侧面与第三固定板(15)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15)的左侧面与第四固定板(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杆(16),且两个第二固定杆(16)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二驱动装置(17)的左右两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装置(17)与第二锥齿轮(18)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18)的内表面卡接有第二转轴(19),所述第二转轴(19)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20),且第二轴承(20)卡接在第四固定板(21)的右侧面,所述第二转轴(19)的右端与第五固定板(22)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玖龙聚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