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板固定到建筑物上的装置与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317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将板(10)连接到垂直墙上的装置,包括:一紧固在墙上的水平型材(12),形成在水平型材(12)上的第一对板支承接合部(13);形成在板(10)体上的第二对板支承接合部(14);以卡合方式将板(10)弹性连接到水平型材(12)上的连接件(15)。还包括一种组装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达到很好的美观作用和高的可靠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板固定到建筑物上的装置和固定方法,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领域涉及一种较薄的(例如1.5-2cm)石料、陶瓷、玻璃/水晶、铝或任何其他适用于壁面的材料制的板。特别是相对于石料来说,最好使用陶瓷材料,因为其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并可以做的更薄。板用于复盖内壁或建筑物的外侧。已知许多用板复盖建筑物的方法,例如,可使用水泥灰浆,但其不适用于准确的施工,并且对于很大的壁面的情况,例如摩天大楼的壁面,从安全方面说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可靠性。德国专利申请No.2827502和欧洲专利申请No.487673公开了一些其他方法,是提供外部支承钩,可以各种方式将板固定到墙上。这种系统,除了钩的存在而有美学上的缺陷之外,如果要更换单个板,还具有严重的问题,因为要取下板的整个相邻区域,直到能达到所谓的安装槽,安装时间也很长,需要复杂的操作。意大利专利No.0216861、西班牙技术No.9002802,德国专利申请No.1684060,法国技术No.2652132公开了一些将板固定到墙上的系统,包括形成在板上的槽,使槽能与连接件接合,-->连接件将板连接到固定在墙上的水平型材上。然而,在实践中,已发现这种系统有一些缺点,因为在高压-例如风力下,板易于破损,对于很高的建筑物,风速可达150-200km/h,并在板上产生很高的峰值压力。另外,它装也不够准确,这是由于例如产生槽的工具盘刀的磨损而使板上形成的槽不完全一致,其直接的结果是造成成比例的偏斜。另外,尽管要用大量锁紧螺钉来紧固,但仍存在一定间隙;这种间隙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导致不能准确地对齐,这就导致了风在间隙中“拍动”时所产生的有害的作用。另外,安装时间也很长,并需要复杂操作。本专利技术的宗旨是提供一种装置和方法,能克服上述缺点,它能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达到精确的安装,并具有很好的美学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避免元件之间的间隙,既使在有强风的时候,也能提供耐用和可靠的安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避免例如螺钉、螺栓等部件的人工调整,以达到减少工时和消除易于破碎和氧化的危险部件的双重目的。本专利技术再一目的是得到最好的平面度,而与板上形成的槽的深度无关。本专利技术又一目的是既使在斜墙或天花板上也能进行板的装设。本专利技术又一目的是允许墙与板在工厂进行予制。本专利技术又一目的是减少了长度从大约20-25mm到3-10mm的连接件的悬臂部份的深度,于是增加整个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上述宗旨和目的通过本专利技术将板固定到墙或天花板上的装置来实现,其包括:-能固定在墙上的水平型材;-形成于水平型材上用于支承板的第一对接合部;-形成于板体自身用于支承板的第二对接合部;-将板连接到水平型材上的连接件;-连接件外部具有一对外接合部,其与第二对接合部互补,并适于与其接合;-连接件内部具有一对内接合部,其可弹性弯曲,与第一对接合部互补,并适于以卡合方式与其接合;所述一对外接合部和一对内接合部大致平行;下面通过非限定的实施例的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装配时的侧剖图;图2是图1中装置装配后的侧部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第二实施例装配时的侧剖图;图4是图3中装置装配后的侧剖图;图5是图1中装置细部结构透视图;图6是图3中装置细部结构透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装置第三实施例装配时的侧剖图;图8是图7装置装配后的侧剖图;-->图9是图7装置细部结构的透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细部结构透视图。参见图1至10,本专利技术用于将板10固定到垂直墙11上的装置包括一水平型材12,其能紧固在墙11上。在水平型材上形成有第一对支承接合部13,它们水平延伸。特别是,第一对接合部13布置在与墙基本平行的平面上。在板10体上形成第2对接合部14。可通过用转盘刀具对板10进行机加工,或在贴砖模塑时直接成形,特别参见图3、4和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在该例中,接合部14为所谓的燕尾形。一个通常由标号15表示的连接件将板10连接到型材12上。特别是,连接件15有一外部,“外部”是指朝向板的部分,和一内部,“内部”是指朝墙的部分。连接件15的外部有一对外接合部16,其形状与第二对接合部14互补,以致能与它们适当接合。连接件15内部有一对内接合部17,通过弯曲部分18而使接合部17可弹性弯曲。接合部17形状与第一对接合部13互补,以适于与它们以卡合作用相接合。最好,连接件15外部包括第五对接合部19,其适于与板10后部21相接合,后部21平行于板10外表面22布置。特别是,板10的后部区域21仅是一作为参照面的区域,以保持板10外表面22的平行布置。最好,连接件15的内部包括第六对接合部23;该接合部与型材-->12上的第七对接合部24互补,并适于以卡合方式与其弹性啮合。第六对接合部23和第七对接合部24相作用产生一个力,该力的方向能防止第一对接合部13和一对内接合部17脱开。特别是,连接件15弹性端23形成第六对接合部23。以此方式,因为端部23闭锁在凹座24中,并防止连接件受力而脱出,就保证了第一对接合件13和一对内接合部17之间的接合。最好,一对外接合部16和一对内接合部17用连接件15的折叠部分形成。根据最佳实施例,连接件15由单片的弹性折叠钢片形成,其厚度在0.3和0.6mm之间,较好是在0.35和0.55mm之间,最好是在0.4和0.5mm之间。最好,连接件15包括一中部区域25,其朝壁11向内弯曲11。该中部区域适于与型材12的延伸部26相接合,使延伸部26能压靠着中部区域25并使其弹性变形,而改变一对外接合部16的位置,以改进与第二对接合部14的啮合。最好,型材12的延伸部26有一中凹的角度形状,而凹下的中部区域25有一中凸的角度形状。凹凸形状的配合改进了板的垂直稳定性。根据第一实施例,特别是参见图1、2、5、7-9,一对外接合部16向内呈锥形。根据第二实施例,特别参见图3、4和6,一对外接合部16向外扩张。最好,水平测量的连接件15的长度在15和50mm之间,较好在20和40mm之间,最好在25和35mm之间。一对外接合部16的端部27呈圆形,以减小板上的剪切压力,并-->减小了破裂的可能性。一对外接合部16在连接件15和型材12之间形成的空间28中可弹性弯曲。同样,一对内接合部17在连接件15和型材12之间的区域29中也可弹性弯曲。这种弹性弯曲使板10相对墙11有一定程度的受控制的运动。以此方式,不仅能使间隙受到控制,而且能减小外力在各连接件上的碰撞。对于连接件15的部分18,型材12起一支承的作用,其垂直地支承连接件15,以避免不希望的变形。特别是,型材12基本沿着连接一对外接合部16与一对内接合部17的整个部分在外部支承连接件15。未支承的部分有一大约3mm的长度。于是,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包括使用一组上述的装置。在第一步骤,将连接件15装在板10上。为此目的,将接合部16在接合部14中充分侧向滑动,直至连接件15位于板10上的适当位置。接合部14通常位于板10的两侧,但也可位于板10内部。在后一种情况,接合部14是不通的,用手垂直于端部23压连接件15使端部23相互靠接,而使接合部16分开,从而将连接件15装在板10上,特别参见图1、2和5的实施例。当接合部16岔开时,就能将其插入板的接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面板(10)固定到建筑物上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到所述建筑物上的水平型材(12),其有用于支承所述板(10)的第一对接合部(13);形成于所述板体上用于支承所述板(10)的第二对接合部(14);一将所述板(10)连接到所述水平型材(12)上的连接件(15);所述连接件(15)的外部有一对外接合部(16),其与所述第二对接合部(14)互补,并适于与其接合;所述连接件(15)的内部有一对可弹性弯曲的内接合部(17),其与所述第一对接合部(13)互补,并适于以卡合方式与其接合;所述一对外接合部(16)和一对内接合部(17)大致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IT 1993-2-25 000364A931、一种将面板(10)固定到建筑物上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固定到所述建筑物上的水平型材(12),其有用于支承所述板(10)的第一对接合部(13);形成于所述板体上用于支承所述板(10)的第二对接合部(14);一将所述板(10)连接到所述水平型材(12)上的连接件(15);所述连接件(15)的外部有一对外接合部(16),其与所述第二对接合部(14)互补,并适于与其接合;所述连接件(15)的内部有一对可弹性弯曲的内接合部(17),其与所述第一对接合部(13)互补,并适于以卡合方式与其接合;所述一对外接合部(16)和一对内接合部(17)大致平行。2、如权利要求1的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5)外部包括第五对接合部(19),其适于与相对所述板(10)外表面平行布置的板(10)的后部区域(21)相接合。3、如权利要求1和/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5)内部包括第六对接合部(23),其与所述型材(12)上的第七对接合件(24)互补,并适于以卡合方式与其弹性接合;所述第六对和第七对接合部产生一个力,其方向能防止所述第一对接合部(13)和一对内接合部(17)之间脱开。4、如权利要求3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对接合部(23)由所述连接件(15)内部弹性端形成。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外接合部(16)和/或一对内接合部(17)由所述连接件(15)的折叠部分形成。6、如所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5)外部包括一凹下的中部(25),适于与所述型材(12)的延伸部(26)接合,使所述一对外接合部(16)的位置弹性变形,以改善其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皮埃特罗安东尼奥贝尔特莱米
申请(专利权)人:费恩国际贸易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SG[新加坡]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