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3163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7:35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邻的器件区和隔离区,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分立的鳍部,其中,相邻所述鳍部的间距相等;在鳍部侧壁上形成氧化硅层;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以剩余氧化硅层为掩膜,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形成伪鳍部;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的顶部低于所述器件区鳍部的顶部,且覆盖所述伪鳍部的顶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增大去除隔离区鳍部的刻蚀工艺窗口,且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从而可以减小对相邻第一区域鳍部的等离子体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制造
中,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特征尺寸持续减小。为了适应特征尺寸的减小,MOSFET场效应管的沟道长度也相应不断缩短。然而,随着器件沟道长度的缩短,器件源极与漏极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因此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随之变差,栅极电压夹断(pinchoff)沟道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使得亚阈值漏电(subthresholdleakage)现象,即所谓的短沟道效应(SCE:short-channeleffects)更容易发生。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特征尺寸的减小,半导体工艺逐渐开始从平面MOSFET晶体管向具有更高功效的三维立体式的晶体管过渡,如鳍式场效应管(FinFET)。FinFET中,栅极至少可以从两侧对超薄体(鳍部)进行控制,相比平面MOSFET器件,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更强,能够很好的抑制短沟道效应;且FinFET相对于其他器件,与现有的集成电路制造具有更好的兼容性。但是,现有技术半导体结构的电学性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提高半导体结构的电学性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邻的器件区和隔离区,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分立的鳍部,其中,相邻所述鳍部的间距相等;在所述鳍部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硅层;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以剩余氧化硅层为掩膜,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形成伪鳍部;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的顶部低于所述器件区鳍部的顶部,且覆盖所述伪鳍部的顶部。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形成方法所形成的半导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在鳍部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硅层后,刻蚀去除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再以剩余氧化硅层为掩膜,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形成伪鳍部。一方面,在刻蚀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的步骤中,通过合理控制所述刻蚀工艺的刻蚀量,且在所述氧化硅层对所述器件区鳍部的保护作用下,在去除所述隔离区部分厚度鳍部的同时,减小对相邻所述器件区鳍部造成的等离子体损伤;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的方案,在继续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所述器件区鳍部受到等离子体损伤,且能够以剩余所述氧化硅层作为刻蚀掩膜。因此,相比未形成氧化硅层且一步干法刻蚀所述隔离区鳍部的方案,本专利技术可以增大刻蚀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刻蚀工艺窗口(ProcessWindow),即在提高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去除效果的同时,减小对相邻器件区鳍部造成的等离子体损伤,从而可以提高所形成半导体结构的电学性能。可选方案中,刻蚀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后,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的高度为至所述刻蚀工艺的刻蚀量设置合理,以权衡刻蚀量以及所述器件区鳍部受到等离子体损伤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刻蚀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的步骤中,本专利技术在尽可能多地刻蚀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同时,能够减小对相邻器件区鳍部造成的等离子体损伤,且有利于降低后续湿法刻蚀工艺的工艺难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去除效果。可选方案中,刻蚀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后,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之前,还包括步骤:以剩余氧化硅层为掩膜,采用干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在所述剩余鳍部内形成初始凹槽;通过所述干法刻蚀工艺,在剩余氧化硅层的保护作用下,能够进一步去除部分厚度的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去除效果,使后续所形成伪鳍部的高度更小。可选方案中,形成所述氧化硅层的工艺为原子层沉积工艺,所述氧化硅层还形成于所述鳍部顶部以及鳍部露出的衬底上,因此在刻蚀所述隔离区鳍部的过程中,所述氧化硅层可以对所述隔离区的衬底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减小所述衬底受到的刻蚀损耗。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半导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至图9是本专利技术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第一实施例中各步骤对应结构示意图;图10至图12是本专利技术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第二实施例中各步骤对应结构示意图;图13至图16是本专利技术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第三实施例中各步骤对应结构示意图;图17至图20是本专利技术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第四实施例中各步骤对应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由
技术介绍
可知,现有技术半导体结构的电学性能有待提高。分析其原因在于:在半导体制造
中,随着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为了有效地填补更小节点的光刻技术空白、改进相邻半导体图形之间的最小间距(pitch)、以及改善线宽粗糙度(LinerWidthRoughness,LWR)和线边缘粗糙度(LinerEdgeRoughness,LER),自对准工艺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鳍部形成工艺中,例如自对准双重图形化(Self-alignedDoublePatterned,SADP)工艺。其中,根据实际版图(layout)设计,衬底各区域的图形密度并非完全相同,按照衬底表面图形密度区分,衬底包括图形密集区(DenseArea)和图形稀疏区(ISOArea)。相应的,相邻鳍部的间距(pitch)也并非完全相同。结合参考图1,示出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10以及位于所述衬底10上分立的鳍部(未标示)。以所述半导体结构为6T的SRAM为例,所述鳍部包括用于形成N型器件的第一鳍部11以及用于形成P型器件的第二鳍部12,因此相邻第一鳍部11和第二鳍部12的间距(pitch)与相邻两个第一鳍部11的间距不同,相邻两个第一鳍部11的间距也不同。当相邻鳍部间距不同时,通常采用自对准双重图形化工艺形成硬掩膜层后,去除部分区域的硬掩膜层,以剩余所述硬掩膜层为掩膜进行刻蚀,形成衬底和鳍部;但在刻蚀形成所述鳍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刻蚀负载效应(etchloadingeffect),从而导致所形成鳍部的形貌对称性较差,所述鳍部容易因两侧应力不对称而出现弯曲的问题。为了解决相邻鳍部间距不同所带来的问题,目前提出了一种等间距(EqualPitch)鳍部的方案。具体地,采用自对准双重图形化工艺形成衬底以及位于所述衬底上分立的鳍部,所述衬底包括器件区和隔离区,其中,相邻所述鳍部的间距相等;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鳍部。但是,在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鳍部的过程中,所述刻蚀工艺的等离子体还容易发生横向扩散,从而容易对相邻的器件区鳍部造成等离子体损伤,且随着刻蚀工艺的进行,与所述隔离区相邻的器件区鳍部受到的等离子体损伤越严重,进而导致去除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工艺受到限制。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在鳍部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硅层后,刻蚀去除隔离区部分厚度的所述氧化硅层和鳍部,再以剩余氧化硅层为掩膜,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形成伪鳍部。相比未形成氧化硅层且一步干法刻蚀所述隔离区鳍部的方案,本专利技术可以增大刻蚀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刻蚀工艺窗口,即在提高所述隔离区鳍部的去除效果的同时,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邻的器件区和隔离区,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分立的鳍部,其中,相邻所述鳍部的间距相等;在所述鳍部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硅层;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以剩余氧化硅层为掩膜,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形成伪鳍部;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的顶部低于所述器件区鳍部的顶部,且覆盖所述伪鳍部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相邻的器件区和隔离区,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分立的鳍部,其中,相邻所述鳍部的间距相等;在所述鳍部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硅层;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以剩余氧化硅层为掩膜,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刻蚀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形成伪鳍部;在所述衬底上形成隔离结构,所述隔离结构的顶部低于所述器件区鳍部的顶部,且覆盖所述伪鳍部的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氧化硅层的工艺为原子层沉积工艺;在所述鳍部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硅层的步骤中,所述氧化硅层还形成于所述鳍部顶部以及鳍部露出的衬底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硅层的厚度为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等离子体干法刻蚀工艺,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所述离子体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刻蚀气体包括N2和H2的混合气体、或O2和CO的混合气体,工艺时间为60秒至600秒,工艺压强为10毫托至50毫托,源功率为300瓦至800瓦,偏置功率为50瓦至300瓦。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去除所述隔离区的部分厚度鳍部和所述鳍部侧壁上的部分氧化硅层后,所述隔离区的剩余鳍部的高度为至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湿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刻蚀溶液为四甲基氢氧化氨溶液,所述四甲基氢氧化氨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至10%,刻蚀时间为2秒至60分钟,刻蚀溶液温度为25℃至80℃。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华勇林益世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