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乘客运输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监控设备及乘客运输设备,其中,包括:外壳,包括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外壳的侧面用于与乘客运输设备固定连接;外壳的正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一隐藏式结构;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第一隐藏式结构内;能够在对乘客的行为进行监控的同时,不容易引起乘客关于隐私的反感,从而避免影响乘客的注意力造成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监控设备及乘客运输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客运输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监控设备及乘客运输设备。
技术介绍
乘客输送设备,比如电动枎梯,一般是斜置的。行人在扶梯的一端站上自动行走的梯级,便会自动被带到扶梯的另一端,途中梯级会一路保持水平。枎梯在两旁设有与梯级同步移动的扶手,供使用者扶握。电动扶梯可以是永远向一个方向行走,但多数都可以根据时间、人流等需要,由管理人员控制行走方向。另一种和电动扶梯十分类似的行人运输工具,是自动人行道。两者的分别主要是自动行人道是没有梯级的;多数只会在平地上行走,或是稍微倾斜。目前市场上的乘客输送设备,其运行指示装置一般安装在扶手入口或转角栏杆附近,用于提醒乘客乘坐扶梯的入口方向。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用户对乘客输送设备的要求已不仅限于乘客输送的单一作用,特别是在轨道交通站点等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场所,更是需要将乘客输送设备作为车站实时人流情况与城市人流情况综合管理及掌控手段的延伸,例如:可考虑在乘客输送设备上安装一些乘客特征识别装置,从而为车站服务管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然而,乘客出于对自身隐私的考虑,在发现这些用于实现拍摄功能的设备时,往往会产生反感的情绪。这会影响乘客的注意力,从而导致乘客在乘坐乘客运输设备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监控设备,设置于乘客运输设备上;其中,包括:外壳,包括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所述外壳的侧面用于与所述乘客运输设备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正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一隐藏式结构;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内。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为具有两个侧壁的第一V型凹槽;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V型凹槽的邻近所述外壳的顶面的侧壁上。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一V型凹槽远离所述外壳的顶面的侧壁与所述外壳的顶面平行。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为具有底部和两个侧壁的第一凹坑结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嵌设于所述第一凹坑结构内。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为仅有底部和一个侧壁的第二凹坑结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凹坑结构的侧壁上。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凹坑结构的边缘处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遮罩层。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还包括: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内;所述第一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暴露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的通孔。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外壳的正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二隐藏式结构;所述监控设备还包括一第二图像采集装置,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隐藏式结构内。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隐藏式结构为具有两个侧壁的第二V型凹槽;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V型凹槽的任一侧壁上。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隐藏式结构为仅有底部和一个侧壁的第三凹坑结构;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嵌设于所述第三凹坑结构内。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所述第三凹坑结构的边缘处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遮罩层。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还包括:运行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正面。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还包括:第一玻璃盖,盖设于所述运行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隐藏式结构上。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还包括:第二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隐藏式结构内;所述第二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暴露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的通孔。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还包括:第二玻璃盖,盖设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上。上述的监控设备,其中,还包括:行为检测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外壳的顶面和/或底面上。一种乘客运输设备,其中,应用如上任一所述的监控设备。上述的乘客运输设备,其中,包括用于对运行中的乘客运输设备进行制动的一制动装置;所述监控设备连接所述制动装置,以于检测到危险的乘客行为时启动所述制动装置。上述的乘客运输设备,其中,还包括:扶手;第三隐藏式结构,设置于所述扶手上;所述监控设备嵌设于所述第三隐藏式结构内。上述的乘客运输设备,其中,还包括:扶手;遮罩结构,套设于所述扶手上;所述监控设备固定于所述遮罩结构上。上述的乘客运输设备,其中于,还包括:立柱,设置于所述乘客运输设备的入口处;所述监控设备固定于所述立柱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监控设备及乘客运输设备,能够在对乘客的行为进行监控的同时,不容易引起乘客关于隐私的反感,从而避免影响乘客的注意力造成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中行为采集装置的采集方向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中行为采集装置的采集方向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中行为采集装置的采集方向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中行为采集装置的采集方向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正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俯视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侧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正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俯视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侧视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正视图;图1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俯视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乘客运输设备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监控设备,设置于乘客运输设备上;其中,可以包括:外壳10,包括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外壳10的侧面用于与乘客运输设备固定连接;外壳10的正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一隐藏式结构20;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固定设置于第一隐藏式结构20内,可以用于检测外壳10的正面朝向的方向的乘客人脸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可以用于采集乘客的人脸特征或采集乘客是否携带婴儿车或轮椅等代步工具的情况;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数量为多个时,可以设置于外壳10上的不同位置。如图1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隐藏式结构20为具有两个侧壁的第一V型凹槽;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固定设置于第一V型凹槽的邻近外壳10的顶面的侧壁上。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可以设置于外壳10的正面的上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V型凹槽远离外壳10的顶面的侧壁与外壳10的顶面平行。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的采集方向可以顺着与顶面平行的方向进行采集,从而在安装该监控设备时可以通过顶面来判断安装是否到位。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隐藏式结构20为具有底部和两个侧壁的第一凹坑结构;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嵌设于第一凹坑结构内。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的形状应与第一凹坑结构相适配。如图6~7所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隐藏式结构20可以为仅有底部和一个侧壁的第二凹坑结构;第一图像采集装置30固定设置于第二凹坑结构的侧壁上。上述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监控设备,设置于乘客运输设备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包括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所述外壳的侧面用于与所述乘客运输设备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正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一隐藏式结构;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监控设备,设置于乘客运输设备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包括正面、侧面、顶面和底面;所述外壳的侧面用于与所述乘客运输设备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正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一隐藏式结构;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为具有两个侧壁的第一V型凹槽;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V型凹槽的邻近所述外壳的顶面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V型凹槽远离所述外壳的顶面的侧壁与所述外壳的顶面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为具有底部和两个侧壁的第一凹坑结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嵌设于所述第一凹坑结构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为仅有底部和一个侧壁的第二凹坑结构;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凹坑结构的侧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坑结构的边缘处设置有向前延伸的遮罩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隐藏式结构内;所述第一支架上开设有用于暴露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的通孔。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正面上设置有向内凹陷的一第二隐藏式结构;所述监控设备还包括一第二图像采集装置,所述第二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隐藏式结构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隐藏式结构为具有两个侧壁的第二V型凹槽;所述第一图像采集装置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V型凹槽的任一侧壁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监控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凯,高乾,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