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282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地面上若干根竖向布置的竖梁;固定在若干所述竖梁上、呈多层布置的楼层框架,所述楼层框架的外边侧沿远离所述楼层框架的中心方向设置有若干悬挑梁,并合围形成矩形的悬挑框架;设置在所述悬挑框架远离拐角处的支撑柱;以及,设于所述楼层框架、所述竖梁以及所述悬挑框架之间的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同时抵接所述悬挑框架、所述竖梁以及所述楼层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在建筑物各楼层间相互交错并在转角处两侧凸出设置,并未在建筑的拐角处安装于支撑于地面的支脚时,有效增加各楼层转角大悬挑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
技术介绍
悬挑结构是工程结构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通常为了实现悬挑结构的稳定性,会在悬挑梁或者悬挑板底部与地面之间设置多根支撑柱,以对悬挑结构起支撑作用,为了保证建筑的美观度,在建筑的拐角处的悬挑处与地面之间不再设置支柱,如此设置容易造成建筑整体的稳定性降低。为了保证建筑的美观度,而需要一种方案在拐角处未设置支撑于地面上的支柱时,增加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具有在不改变悬挑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同时,能够节省悬挑结构与地面之间的占用空间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包括:设置在地面上若干根竖向布置的竖梁;固定在若干所述竖梁上、呈多层布置的楼层框架,所述楼层框架的外边侧沿远离所述楼层框架的中心方向设置有若干悬挑梁,并合围形成矩形的悬挑框架;设置在所述悬挑框架远离拐角处的支撑柱;以及,设于所述楼层框架、所述竖梁以及所述悬挑框架之间的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同时抵接所述悬挑框架、所述竖梁以及所述楼层框架,以将所述悬挑框架受到的承载力分散至所述加固件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悬挑框架的底部设置延伸至地面的支撑柱,并位于远离悬挑框架的拐角处的位置,以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同时在楼层框架、竖梁以及悬挑框架之间设置加固件,通过加固件将悬挑框架受到的承载力分散至加固件上,以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在建筑物各楼层间相互交错重叠,并未在建筑的拐角处安装于支撑于地面的支脚时,有效增加各楼层大悬挑处的稳定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悬挑框架远离地面的一侧、并对应拐角处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同时连接相邻楼层框架的连接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悬挑框架上设置同时连接相邻楼层框架的连接梁,使得悬挑框架受到连接梁竖直向上的拉力,从而提高悬挑框架的稳定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固件为呈“∧”形的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竖梁与所述连接梁,并与所述悬挑梁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件为呈“∧”形的第一加固板,并与竖梁以及连接梁相抵接,从而与悬挑梁之间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使得当悬挑框架在受到承载物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时,悬挑框架内部产生的复杂应力在第一加固板的作用下转变为简单的拉压应力,并由第一加固板承受,从而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竖梁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固板的一侧与相邻所述竖梁之间设有第二加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加固板以使楼层框架靠近悬挑框架的一侧在受到从第一加固板传递来的应力时,在第二加固板的作用下分散至整体的楼层框架上,以提高楼层框架的整体结构稳定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柱与地面之间呈倾斜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增大支撑柱在水平方向上抵抗外力的能力,如风力以及地震力,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柱与地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在80°到84°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当支撑柱与水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小于80°时容易造成支撑柱的稳定性变弱,而当支撑柱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大于84°时支撑柱在水平方向上抵抗外力的能力变弱,因此当支撑柱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在80°到84°之间时,支撑柱达到抵抗外力的效果最明显。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加固件为倾斜设置在相邻所述悬挑框架之间的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一端与所述悬挑梁靠近拐角处的一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竖梁远离地面的一端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件为倾斜设置在相邻悬挑框架之间的第一加固板,并与悬挑梁靠近拐角处的一端以及竖梁远离地面的一端相抵接,使得当悬挑框架在受到承载物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时,悬挑框架内部产生的复杂应力在第一加固板的作用下转变为简单的拉压应力,并由第一加固板承受,从而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在楼层框架、竖梁以及悬挑框架之间设置加固件,将悬挑框架受到的承载力分散至加固件上,以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实现在不改变悬挑框架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节省悬挑框架与地面之间的占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2.通过将支撑柱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保持在80°到84°之间,以使支撑柱达到抵抗外力的最优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大跨度悬挑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大跨度悬挑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竖梁;2、楼层框架;3、悬挑梁;4、支撑柱;5、加固件;6、连接梁;7、第二加固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为解决悬挑为13.2米时建筑整体稳定性而产生的技术方案,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包括竖梁1、楼层框架2、悬挑梁3、支撑柱4以及加固件5。竖梁1设置在地面上,并设置有多根。楼层框架2固定在竖梁1上,并设置有多层。悬挑梁3设置在楼层框架2外边侧、沿远离楼层框架2的中心设置,并合围形成悬挑框架。支撑柱4设于悬挑框架靠近地面的一侧、并远离悬挑框架的拐角处设置,以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同时为了实现在不改变悬挑框架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减少悬挑框架与地面之间的支撑柱4数量,提高空间利用率,因此楼层框架2、竖梁1以及悬挑框架之间设置加固件5,加固件5同时抵接悬挑框架、竖梁1以及楼层框架2,以将悬挑框架受到的承载力分散至加固件5上,以保证悬挑框架在减少底部支撑柱4数量的前提下不改变整体稳定性。参照图1所示,加固件5为呈“∧”形的第一加固板,第一加固板一端与竖梁1抵接,另一端与连接梁6抵接,并与悬挑梁3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当悬挑框架在受到承载物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时,悬挑框架内部产生的复杂应力在第一加固板的作用下转变为简单的拉压应力,并由第一加固板承受,从而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同时在竖梁1相对于第一加固板的一侧与相邻竖梁1之间还设有第二加固板7,以使楼层框架2靠近悬挑框架的一侧在受到从第一加固板传递来的应力时,在第二加固板7的作用下分散至整体的楼层框架2上,以提高楼层框架2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参照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悬挑框架在受到承载物以及自身重力作用下时的稳定性,在悬挑框架远离地面的一侧、并对应拐角处设置沿竖直方向、同时连接相邻楼层框架2的连接梁6,以使悬挑框架受到连接梁6向上的拉力,达到悬挑框架整体结构稳定的效果。参照图1所示,支撑柱4与地面之间呈倾斜设置,并保持支撑柱4与地面之间的角度在80°到84°之间,以提高支撑柱4在水平方向抵抗外力的能力。工作过程概述:通过在悬挑框架的底部设置延伸至地面的支撑柱4,并位于远离悬挑框架的拐角处的位置,以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同时在楼层框架2、竖梁1以及悬挑框架之间设置加固件5,利用加固件5使得悬挑框架受到的承载力分散至加固件5上,以对悬挑框架起支撑作用,实现在不改变悬挑框架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减少悬挑结构与地面之间支撑柱4的数量,提高空间利用率。实施例二: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参照图2所示,加固件5为倾斜设置在相邻悬挑框架之间的第一加固板,第一加固板两端分别与悬挑梁3靠近拐角处的一端抵接,以及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面上若干根竖向布置的竖梁(1);固定在若干所述竖梁(1)上、呈多层布置的楼层框架(2),所述楼层框架(2)的外边侧沿远离所述楼层框架(2)的中心方向设置有若干悬挑梁(3),并合围形成矩形的悬挑框架;设置在所述悬挑框架远离拐角处的支撑柱(4);以及,设于所述楼层框架(2)、所述竖梁(1)以及所述悬挑框架之间的加固件(5),所述加固件(5)同时抵接所述悬挑框架、所述竖梁(1)以及所述楼层框架(2),以将所述悬挑框架受到的承载力分散至所述加固件(5)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地面上若干根竖向布置的竖梁(1);固定在若干所述竖梁(1)上、呈多层布置的楼层框架(2),所述楼层框架(2)的外边侧沿远离所述楼层框架(2)的中心方向设置有若干悬挑梁(3),并合围形成矩形的悬挑框架;设置在所述悬挑框架远离拐角处的支撑柱(4);以及,设于所述楼层框架(2)、所述竖梁(1)以及所述悬挑框架之间的加固件(5),所述加固件(5)同时抵接所述悬挑框架、所述竖梁(1)以及所述楼层框架(2),以将所述悬挑框架受到的承载力分散至所述加固件(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挑框架远离地面的一侧、并对应拐角处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同时连接相邻楼层框架(2)的连接梁(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悬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慧园胡海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