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所述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包括:一底架和第一、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在所述底架上设置一冷凝器芯体;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架的相对两侧,用于分别支撑设置所述冷凝器芯体两侧的D型集流管和筒体;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一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上设有进口压板限位片和出口压板限位片;所述进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进口压板;所述出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出口压板;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二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二模块主体上设有多个筒体支架限位片,所述筒体支架限位片卡接于所述筒体的筒体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空调部件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
技术介绍
图1A-图1C是现有冷凝器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在所述冷凝器芯体100的两侧分别设有D型集流管110。在其中一侧的D型集流管上分别设有进口压板111和出口压板112。所述进口压板111和所述出口压板112的下部具有一与D型集流管相匹配的第一开口113,所述第一开口113卡扣所述D型集流管110。所述D型集流管110的端部设有封头119。所述进口压板111用于连接汽车压缩机管路,作为制冷剂流入口。所述出口压板用于作为制冷剂流出出口。另外,在所述冷凝器芯体的另一侧的D型集流管上设有筒体支架114,所述筒体支架114的上部具有一与D型集流管相匹配的第二开口115,所述第二开口115卡扣所述D型集流管,所述筒体支架的的下部具有一与筒体相匹配的第三开口116,所述第三开口116卡扣所述筒体117。在冷凝器芯体的前后两侧设有边板118,所述边板118用于防止所述冷凝器芯体110损坏变形。在制造D型集流管的冷凝器时,通常是先将支架、压板、筒体支架等铆接固定到集流管上,然后再固定到专用钎焊托架上,进入隧道钎焊炉进行焊接。然而,如此方式存在以为不足之处:1)由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或第三开口受热后容易变形,以使得零件下垂,进而无法保证冷凝器芯体的钎焊质量;2)由于产品种类多,冷凝器芯体的复杂结构造成进炉托架的通用性比较差,使用时不方便,需要整体地上下线搬运,而且操作人员工作强度大;3)另外,托架制造维护成本高。有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其提供一种可交替且方便更换冷凝器芯体进炉的方式,通过模拟冷凝器芯体进炉时的状态,以解决因产品种类多、冷凝器芯体结构复杂所造成的进炉托架通行性差、制造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另外,本技术将支撑集流管组件的限位片集成至组件模块式设计制造,从而减少工人来回搬运次数及工作强度,降低制造维护成本。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所述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包括:一底架,在所述底架上设置一冷凝器芯体;一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一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架的相对两侧,用于分别支撑设置所述冷凝器芯体两侧的D型集流管和筒体;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一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上分别设有进口压板限位片和出口压板限位片;所述进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进口压板,以支撑所述进口压板;所述出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出口压板,以支持所述出口压板;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二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二模块主体上设有多个筒体支架限位片,所述筒体支架限位片卡接于所述筒体的筒体支架,以支撑所述筒体支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架包括:多个横筋和多个纵筋;所述纵筋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平行设置;在所述横筋上设有多个角铁条,所述角铁条平行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且位于所述底架的顶部和所述冷凝器芯体的底部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冷凝器芯体。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角铁条为等距间隔地沿所述冷凝器长度方向设置。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架还包括:多个支撑模块环,所述支撑模块环设置在所述横筋上,所述支撑模块环用于当设置在第一模块主体上的托架限位销或设置在第二模块主体上的托架限位销插入至所述支撑模块环时,防止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移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进口压板限位片的上端具有一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一阶梯部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面、倾斜面和垂直面,所述第一阶梯部的水平面、倾斜面和垂直面与所述进口压板的外表面相贴合,以使所述进口压板限位片的第一阶梯部支撑所述进口压板;所述出口压板限位片的上端具有一第二阶梯部,所述第二阶梯部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面、倾斜面和垂直面,所述第二阶梯部的水平面、倾斜面和垂直面与所述出口压板的外表面相贴合,以使所述出口压板限位片的第二阶梯部支撑所述出口压板。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上还设有一第一端面限位片,所述第一端面限位片用于对所述D型集流管的端部的封头进行限位。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支架限位片具有一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的内部侧面和内部底面与所述筒体支架的外表面相匹配,以使所述筒体支架限位片的凹槽部支撑所述筒体支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模块主体上还设有一第二端面限位片,所述第二端面限位片用于对所述筒体的端部进行限位。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角铁条为等高角铁条,高度为30.49mm,宽度为34.75mm。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芯体的尺寸为小于720mm*530mm的芯体。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提供一种可交替且方便更换冷凝器芯体进炉的方式,通过模拟冷凝器芯体进炉时的状态,以解决因产品种类多、冷凝器芯体结构复杂所造成的进炉托架通行性差、制造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另外,本技术将支撑集流管组件的限位片集成至组件模块式设计制造,从而减少工人来回搬运次数及工作强度,降低制造维护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是现有技术的冷凝器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现有技术的冷凝器芯体的D型集流管与进口压板(或出口压板)的连接示意图。图1C是现有技术的冷凝器芯体的D型集流管与筒体支架的连接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A和图3B分别是图2所述的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的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的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侧视图。图6A和图6B为图4所述的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的安装后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描述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在本专利文档中,下文论述的附图以及用来描述本技术公开的原理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而不应解释为限制本技术公开的范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本技术的原理可在任何适当布置的系统中实施。将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架,在所述底架上设置一冷凝器芯体;一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一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架的相对两侧,用于分别支撑设置所述冷凝器芯体两侧的D型集流管和筒体;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一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上分别设有进口压板限位片和出口压板限位片;所述进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进口压板,以支撑所述进口压板;所述出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出口压板,以支持所述出口压板;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二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二模块主体上设有多个筒体支架限位片,所述筒体支架限位片卡接于所述筒体的筒体支架,以支撑所述筒体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架,在所述底架上设置一冷凝器芯体;一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一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架的相对两侧,用于分别支撑设置所述冷凝器芯体两侧的D型集流管和筒体;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一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一模块主体上分别设有进口压板限位片和出口压板限位片;所述进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进口压板,以支撑所述进口压板;所述出口压板限位片卡接于所述D型集流管上的出口压板,以支持所述出口压板;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包括一第二模块主体,在所述第二模块主体上设有多个筒体支架限位片,所述筒体支架限位片卡接于所述筒体的筒体支架,以支撑所述筒体支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多个横筋和多个纵筋;所述纵筋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平行设置;在所述横筋上设有多个角铁条,所述角铁条平行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支撑模块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组件,且位于所述底架的顶部和所述冷凝器芯体的底部之间,用于支撑所述冷凝器芯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角铁条为等距间隔地沿所述冷凝器长度方向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D型集流管进炉钎焊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还包括:多个支撑模块环,所述支撑模块环设置在所述横筋上,所述支撑模块环用于当设置在第一模块主体上的托架限位销或设置在第二模块主体上的托架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松芝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