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537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包括:切换开关,其与至少两个外部电源电连接;过载保护开关,其与所述切换开关电连接;电子控制器,检测处于合闸位置的所述外部电源和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当被检测的所述外部电源出现电源偏差时,根据所述过载保护开关的动作保护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开关的切换动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源切换装置,可避免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短路事故的发生,其可靠性高、体积小,可以实现常用电源与备用电源间的快速转换,以及对负载侧线路及设备的有效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源切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电源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常用的电源切换装置又称转换开关,转换开关是低压电器领域中的重要电器元件,主要用于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间的切换,当一路电源出现故障,开关能够切转到另一路供电,保证负载的正常运行。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要求,1、2级用电负载应采用两路或两路以上电源供电,转换开关就是电源切换的核心,被应用在消防、交通、通信、冶金、化工、纺织、石油、煤矿等不允许停电的重要场所。现有的派生型CB级转换开关由两台断路器、联锁转换机构、转换机构控制器、机架等几部分组成。在照明类负载或各类生产活动中的电动机负载,CB级转换开关的转换功能可保证供电连续性;而其具有的保护特性,又能提供负载安全保障。该派生型CB级转换开关由于由几个机构构成,存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可靠性低、成本高以及转换动作较慢(大约为1.5s以上)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具体而言,存在着因转换开关故障而导致的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短路的重大事故风险。例如,机械联锁机构本身故障,或断路器手柄折断,或断路器滑扣,或触点粘连时导致机械联锁机构失效,无法使开关执行断开操作,如果此时将一路电源切换到另一路电源,则必然导致两路电源短路的重大事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两台断路器之间进一步地增加机械联锁或电气联锁来降低风险,但这样的措施,本身就进一步地增加了系统复杂程度,进一步地降低了系统可靠性。目前,派生型CB级转换开关的转换动作时间都比较长,通常都将常用和备用电源的切换时间拉长到1.5s以上,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切换高感性负载(如电动机)时避免反电势累加对负载和转换开关造成的冲击外;二是派生型CB级转换开关自身结构复杂,动作速度过快会进一步降低整体的可靠性。由此,派生型CB级转换开关带来了两路电源转换时的一个较长的停电间歇。如果此类转换开关应用到低感性负载场合,这个停电间隙就变得没有意义,反而破坏了供电连续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可避免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短路事故的发生,其可靠性高、体积小,可以实现常用电源与备用电源间的快速转换,以及对负载侧线路及设备的有效保护。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包括:切换开关,其与至少两个外部电源电连接;过载保护开关,其与所述切换开关电连接;电子控制器,检测处于合闸位置的所述外部电源和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当被检测的所述外部电源出现电源偏差时,根据所述过载保护开关的动作保护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开关的切换动作。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开关具有开关出线端和至少两个开关进线端,各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开关进线端相连,所述切换开关内设有开关动触头和至少两个开关静触头,所述开关动触头与所述开关出线端相连,所述开关静触头与所述开关进线端相连。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具有过载出线端和过载进线端,所述过载进线端与所述开关出线端相连,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内设有过载动触头和过载静触头,所述过载动触头与所述过载出线端相连,所述过载静触头与所述过载进线端相连。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开关进线端为第一进线端和第二进线端,所述至少两个外部电源为第一外部电源和第二外部电源,所述第一进线端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进线端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开关静触头为第一开关静触头和第二开关静触头,所述第一开关静触头与所述第一进线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静触头与所述第二进线端相连,所述开关动触头能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静触头、所述第二开关静触头接触或分离。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过载保护开关未动作保护,且所述开关动触头与所述第一开关静触头相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电子控制器检测所述第一外部电源存在电源偏差时,所述电子控制器控制所述开关动触头切换至与所述第二开关静触头相接。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开关内还具有断电位置,在所述开关动触头处于所述断电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开关动触头与所述至少两个开关静触头相分离。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动作保护的状态下,所述电子控制器控制所述开关动触头与所述至少两个开关静触头分离。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过载保护开关上下并排设置;或者,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左右并排设置。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切换装置包括一个绝缘外壳,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安装在所述绝缘外壳内。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动作保护的状态下,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向所述切换开关的方向喷射电弧。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切换装置包括两个绝缘外壳,所述切换开关与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绝缘外壳内。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出线端与所述过载进线端之间直接相连;或者,所述开关出线端与所述过载进线端之间通过导线或连接排间接相连。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开关具有动力结构,所述动力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切换开关的切换动作。本技术的电源切换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该至少两个外部电源通过电源切换装置内的过载保护开关进行动作保护,在电子控制器的控制下即可实现切换开关的切换动作,其不需判断该电源切换装置内的哪一路过载,即可提供更加快速的保护,该电源切换装置的结构合理简化,能够切实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本技术可避免至少两个外部电源短路事故的发生,其可靠性高、体积小,可以实现至少两个外部电源间的快速转换,以及对负载侧线路及设备的有效保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电源切换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源切换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源切换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源切换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包括切换开关1、过载保护开关2和电子控制器3,其中:切换开关1与至少两个外部电源4电连接;过载保护开关2与所述切换开关1电连接;电子控制器3,检测处于合闸位置的所述外部电源4和所述过载保护开关2,当被检测的所述外部电源4出现电源偏差时,根据所述过载保护开关2的动作保护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开关1的切换动作。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第一可行实施例中,该切换开关1具有开关出线端11和至少两个开关进线端12,各外部电源4与开关进线端12相连,切换开关1内设有开关动触头13和至少两个开关静触头14,开关动触头13与开关出线端11相连,开关静触头14与开关进线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切换开关,其与至少两个外部电源电连接;过载保护开关,其与所述切换开关电连接;电子控制器,检测处于合闸位置的所述外部电源和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当被检测的所述外部电源出现电源偏差时,根据所述过载保护开关的动作保护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开关的切换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切换开关,其与至少两个外部电源电连接;过载保护开关,其与所述切换开关电连接;电子控制器,检测处于合闸位置的所述外部电源和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当被检测的所述外部电源出现电源偏差时,根据所述过载保护开关的动作保护状态,控制所述切换开关的切换动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开关具有开关出线端和至少两个开关进线端,各所述外部电源与所述开关进线端相连,所述切换开关内设有开关动触头和至少两个开关静触头,所述开关动触头与所述开关出线端相连,所述开关静触头与所述开关进线端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具有过载出线端和过载进线端,所述过载进线端与所述开关出线端相连,所述过载保护开关内设有过载动触头和过载静触头,所述过载动触头与所述过载出线端相连,所述过载静触头与所述过载进线端相连。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开关进线端为第一进线端和第二进线端,所述至少两个外部电源为第一外部电源和第二外部电源,所述第一进线端与所述第一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进线端与所述第二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至少两个开关静触头为第一开关静触头和第二开关静触头,所述第一开关静触头与所述第一进线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静触头与所述第二进线端相连,所述开关动触头能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静触头、所述第二开关静触头接触或分离。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载保护开关未动作保护,且所述开关动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万里沈迪罗沈任庆庆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