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蓄冷换热器,该蓄冷换热器包括多个管,该多个管在宽度方向上排成三列,冷却流体在第一热管以及第三热管中循环,蓄冷材料储存在第二热管,该蓄冷换热器改变蓄冷换热器的第一列至第三列的管形状以及结构,能够同时提高散热性能和蓄冷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冷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冷换热器,更加具体地,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排成三列的管中第二热管中储存蓄冷材料(coldstoragemedium),冷却流体在第一热管以及第三热管中流动,从而蓄冷材料有效地储存冷却流体的冷气,同时在发动机停止时释放冷气,从而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急剧上升,提高使用者的制冷舒适性,将再制冷所消耗的能源和时间降低至最小的蓄冷换热器。
技术介绍
最近,在汽车领域,随着全世界对环境和能源的关心的提高,进行着为提高燃料消耗率的研究,为了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不懈地进行着为实现轻量化、小型化以及高功能化的开发研究。上述混合动力车辆大多采用怠速停止和起动系统,在等红灯等停车时,自动停止发动机,发动机再次通过变速器的操作被启动。但是,上述混合动力车辆中也相同地,制冷装置通过发动机启动,所以当发动机停止时,压缩机也停止,由此蒸发器的温度上升,存在降低使用者的舒适感的问题。并且,蒸发器内部的制冷剂在常温下也容易气化,所以即使压缩机不工作的短时间内制冷剂被气化后再次启动发动机从而压缩机以及蒸发器被启动,还需要将气化的制冷剂压缩并液化,因此存在用于向室内供给冷风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并且导致整体能源消耗量高的问题。这时,混合动力车辆中还设置有蓄冷蒸发器,从而不仅能够提高制冷性能,还能够延长或推迟发动机再启动时间。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00-205777号(专利技术名称:蓄冷换热器)中公开了与此相关的技术(参照图1)。图1示出的蓄冷换热器90的特征在于,通过双管结构的管91,将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道91e和储存蓄冷材料的蓄冷材料室91f、91f′一体形成,且在上述双管结构的管91的外侧形成与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流体的通道94。但是,图1示出的上述蓄冷换热器的上述管是接合多个板材形成的,频繁出现接合不良,且要形成为双管方式,从而制造时有难度,并且当出现接合不良时,有可能出现内部的制冷剂和蓄冷材料混合的问题。并且,还存在即使出现接合不良也难以找出对应部分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公开了如下结构的蓄冷换热器:如图2所示,排成两列的管,其中,制冷剂在一列以及三列流动,蓄冷材料填充在二列。参照示出图2的A-A’截面的图3的管截面,上述蓄冷换热器中一列至三列的管均使用相同形状的管。在与蓄冷性能相比更加注重蓄冷换热器的散热性能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散热性能,扩大一列以及三列的管的截面面积,或者注重蓄冷性能时,难以实现加大二列管大小等对管形状以及结构的变更。并且,难以实现最佳设计,以同时提高散热性能和蓄冷性能。因此,需要开发出通过变更蓄冷换热器的一列至三列的管形状以及结构,能够同时提高散热性能和蓄冷性能的蓄冷换热器。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5777号(专利技术名称:蓄冷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换热器,形成为在排成三列的管中的第二热管中储存蓄冷材料,在第一热管以及第三热管中流动的冷却流体可以相互移动,从而有效地储存冷却流体的冷气,同时在发动机停止时释放冷气,从而防止车辆室内的温度急剧上升,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制冷舒适性,将再制冷所消耗的能源和时间降低至最小。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化蓄冷换热器的一列至三列的管形状以及结构,从而能够同时提高散热性能和蓄冷性能的蓄冷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蓄冷换热器包括多个管100,所述多个管100在宽度方向排成三列,冷却流体在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中循环,蓄冷材料储存在第二热管120,该蓄冷换热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的宽度比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宽度宽。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分别在内部沿长度方向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管间隔壁111、131。其中,所述第二热管120在内部沿长度方向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管间隔壁121。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11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三热管13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31的数量可以分别与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21的数量相比相同或更多。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11的数量可以与所述第三热管13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31的数量相同。其中,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21的数量可以是所述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11、131数量的一半以下。其中,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21的数量可以是四个以下。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的水力直径以及第三热管130的水力直径可以分别小于所述第二热管120的水力直径。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的水力直径以及第三热管130的水力直径可以分别是0.75mm至2.6mm。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的水力直径以及第三热管130的水力直径可以分别是1.0mm至2.2mm。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的外壁厚度T1以及第三热管130的外壁厚度T3可以分别与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外壁厚度T2相比相同或更厚。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可以与所述第二热管120连接,所述第二热管120可以与所述第三热管130连接。其中,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140,其对配置在同一线上的所述第一热管110和第二热管120进行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50,其对配置在同一线上的所述第二热管120和第三热管130进行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第二热管120以及第三热管130可以同时被挤压而形成为一体。其中,所述第一热管110、第二热管120以及第三热管130可以分别被挤压而形成。专利技术效果由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蓄冷换热器,与为了在有限的范围内确保充分的散热性能而负责蓄冷性能的第二热管120相比,加大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的宽度,从而加大热传递面积。并且,本专利技术通过优化第一热管110的水力直径和第三热管120的水力直径,从而能够稳定地提供相对于最大散热性能实现了90%以上的散热性能的蓄冷换热器。并且,本专利技术通过去除第二热管120内部的管间隔壁或最小化或相对减少外壁厚度,从而维持散热性能的同时能够储存更多的蓄冷材料,而且去除了不必要的管间隔壁,从而可以得到降低蓄冷换热器重量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现有的双管方式的蓄冷换热器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现有的三列蓄冷换热器的立体图。图3是现有的三列蓄冷换热器的管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蓄冷换热器的立体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蓄冷换热器的管的截面图。图6是示出按照管的水力直径的散热性能的曲线图。附图标记说明1:蓄冷换热器100:管110:第一热管111:管间隔壁120:第二热管121:管间隔壁130:第三热管131:管间隔壁140:第一连接部150:第二连接部201:上部集管箱(topheadertank)202:下部集管箱410:流入口420:排出口500:针状物(pin)600:蓄冷材料注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如上所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蓄冷换热器。如图4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蓄冷换热器1大体包括多个管100、上部集管箱201、下部集管箱202、间隔壁部300、流入口410、排出口420以及蓄冷材料注入口600。首先,所述管100在宽度方向上排成三列,冷却流体在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冷换热器,该蓄冷换热器包括多个管(100),所述多个管(100)在宽度方向上排成三列,冷却流体在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中循环,蓄冷材料储存在第二热管(120),所述蓄冷换热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的宽度比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宽度宽。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31 KR 10-2017-00674591.一种蓄冷换热器,该蓄冷换热器包括多个管(100),所述多个管(100)在宽度方向上排成三列,冷却流体在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中循环,蓄冷材料储存在第二热管(120),所述蓄冷换热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的宽度比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宽度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分别在内部沿长度方向包括至少一个管间隔壁(111、1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120)在内部沿长度方向包括至少一个管间隔壁(1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11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11)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三热管(13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31)的数量分别与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21)的数量相比相同或更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管(11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11)的数量与所述第三热管(13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31)的数量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21)的数量是所述第一热管(110)以及第三热管(130)的内部的管间隔壁(111、131)数量的一半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管(120)的内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承树,全永夏,李仙美,
申请(专利权)人: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