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动窗,属于智能家居领域。自动窗包括:窗框;第一窗户,可滑动地设置于窗框内,底部包括开口,开口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二窗户,可固定地设置于窗框内的一侧;传动轴,穿过开口,设置在窗框内的底部,传动轴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内螺纹相互咬合;电机,电机的转子与传动轴连接,用于转动以带动传动轴转动;红外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载有控制指令的红外信号;控制器用于:根据红外信号获取控制指令;在控制指令为开窗的情况下,控制电机转动以将第一窗户滑动至第二窗户所在的一侧;在控制指令为关窗的情况下,控制电机转动以将第一窗户滑动至与窗框的另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窗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窗。
技术介绍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影音服务器、影柜系统、网络家电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智能家居的概念起源很早,但一直未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出现,直到1984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nitedTechnologiesBuildingSystem)将建筑设备信息化、整合化概念应用于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哈特佛市(Hartford)的CityPlaceBuilding时,才出现了首栋的“智能型建筑”,从此揭开了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派的序幕。目前国内的智能家居领域主要是采用局域网技术将现有的各类家电统一通过可移动设备控制,鉴于当今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未来,该可移动设备必将被智能手机所替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窗,该自动窗可以让人们开关窗户更加方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动窗,所述自动窗可以包括:窗框;第一窗户,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窗框内,底部包括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二窗户,可固定地设置于所述窗框内的一侧;传动轴,穿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窗框内的底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互咬合;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子与所述传动轴连接,用于转动以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红外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载有控制指令的红外信号;控制器,与所述电机、所述红外接收装置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红外接收装置接收所述红外信号;根据所述红外信号获取所述控制指令;在所述控制指令为开窗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机转动以将所述第一窗户滑动至所述第二窗户所在的一侧;在所述控制指令为关窗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机转动以将所述第一窗户滑动至与所述窗框的另一侧。可选地,所述自动窗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窗户和所述第二窗户之间的隔板。可选地,所述自动窗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窗框内的两侧的缓冲层。可选地,所述缓冲层包括橡胶材料。可选地,所述自动窗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传动轴外围、用于保护所述传动轴的防护罩。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窗可以在被电机驱动的情况下自动开启或自动关闭,实现了对窗户的自动化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窗户需要人为开启和关闭的技术问题,推动了智能家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窗户的使用体验。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窗的结构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窗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窗的部分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窗户11、第二窗户12、传动轴13、隔板14、缓冲层15、防护罩20、窗框CTR、控制器M、电机REC、红外接收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窗的结构框图,在图1中,该自动窗可以包括电机M、控制器CTR和红外接收装置REC。如图2所示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窗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窗框20可以用于固定第一窗户10和第二窗户11,该窗框20的内侧的底部向内凹陷以形成凹陷区,该凹陷区用于在供第一窗户10在该窗框20内滑动的同时,限制该第一窗户10的滑动路径。第一窗户10可以可滑动地设置于窗框20内。该第一窗户10的底部可以包括开口,该开口的内侧可以设置有内螺纹。第二窗户11可以可固定地设置于窗框20内的一侧,用于在第一窗户10滑动至窗框20的另一侧的情况下,与第一窗户10配合封闭该窗框20。传动轴12可以穿过第一窗户10底部的开口,设置在窗框20内的底部。传动轴12的外侧设置可以设置有外螺纹,该外螺纹可以与第一窗户10底部开口的内螺纹相互咬合。电机M的转子可以与传动轴12连接,该电机M启动时,转子用于转动以带动传动轴12转动,从而使得设置在传动轴12外侧的外螺纹与设置在第一窗户10内侧的内螺纹配合以实现第一窗户10在该窗框20内滑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示例中,为了实现电机M对第一窗户10的滑动的精确控制,该电机M可以是例如步进电机M。红外接收装置REC可以用于接收载有控制指令的红外信号。该红外信号可以是由使用者通过遥控器或智能设备的红外信号发送装置发出。控制器CTR可以分别与电机M、红外接收装置REC连接,用于通过红外接收装置REC接收红外信号;根据红外信号获取控制指令;在控制指令为开窗的情况下,控制电机M转动以将第一窗户10滑动至第二窗户11所在的一侧,这样可以使得第一窗户10和第二窗户11重合,从而使得该窗框20内部的开口打开,实现开窗操作;在控制指令为关窗的情况下,控制电机M转动以将第一窗户10滑动至与窗框20的另一侧,这样该第一窗户10与第二窗户11相互配合以封闭该窗框20的开口实现关窗操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该自动窗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一窗户10和第二窗户11之间的隔板13,该隔板13可以用于在第一窗户10和第二窗户11之间形成间隙,避免该在第一窗户10相对于第二窗户11滑动时,第一窗户10和第二窗户11的侧面相互摩擦而形成表面磨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自动窗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窗框20内的两侧的缓冲层14。该缓冲层14可以用于在第一窗户10滑动至该窗框20内的任一一侧时减少自动窗和窗框20的撞击,避免出现窗框20或第一窗户10的机械结构的损坏。优选地,该缓冲层14可以包括橡胶材料。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该自动窗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传动轴12外围、用于保护传动轴12的防护罩15。由于该传动轴12与第一窗户1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为了减少机械摩擦,两者之间常常需要涂膜润滑油层,由于窗户的地理环境,经常会受到风吹雨打和日晒,这就对该润滑油层造成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在该传动轴12的外围设置防护罩15可以有效地提高该传动轴12的表面的润滑油层的使用寿命。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窗可以在被电机M驱动的情况下自动开启或自动关闭,实现了对窗户的自动化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窗户需要人为开启和关闭的技术问题,推动了智能家居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人们对窗户的使用体验。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专利技术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窗包括:窗框;第一窗户,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窗框内,底部包括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二窗户,可固定地设置于所述窗框内的一侧;传动轴,穿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窗框内的底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互咬合;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子与所述传动轴连接,用于转动以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红外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载有控制指令的红外信号;控制器,与所述电机、所述红外接收装置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红外接收装置接收所述红外信号;根据所述红外信号获取所述控制指令;在所述控制指令为开窗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机转动以将所述第一窗户滑动至所述第二窗户所在的一侧;在所述控制指令为关窗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电机转动以将所述第一窗户滑动至与所述窗框的另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窗包括:窗框;第一窗户,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窗框内,底部包括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第二窗户,可固定地设置于所述窗框内的一侧;传动轴,穿过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窗框内的底部,所述传动轴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互咬合;电机,所述电机的转子与所述传动轴连接,用于转动以带动所述传动轴转动;红外接收装置,用于接收载有控制指令的红外信号;控制器,与所述电机、所述红外接收装置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红外接收装置接收所述红外信号;根据所述红外信号获取所述控制指令;在所述控制指令为开窗的情况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西健,崔亮,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桑乐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