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卸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叠加卸荷阀。其结构简单、紧凑且效果良好。包括块状本体;该块状本体顶面与换向阀相连,该块状本体的底面与液压阀座相连;所述块状本体上开设有A孔、P孔、T孔;所述A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P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T孔设置于块状本体的顶面,该T孔为向底面延伸的盲孔;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一G孔,该G孔为一盲孔,该G孔与所述T孔相连通;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H孔,该H孔与G孔相连通;所述H孔通过连接接头与铜管一端相连,该铜管与油箱相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加卸荷阀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压卸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叠加卸荷阀。
技术介绍
伴随液压系统的发展,单油管作用液压缸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单油管作用液压缸通过弹簧回弹力卸荷,一般卸荷压力在0~0.1MPA。正常油泵的卸荷压力在0.2~0.3MPA,不能实现油泵卸荷与液压缸卸荷共用一个卸荷回路。现普遍采用泵头高压溢流,卸荷通过液压阀座。但在一个液压系统中有两个单作用液压缸同时卸荷,这种方式卸荷时间较长;控制多台液压设备时,停滞等待时间过长。而且,现有液压泵一直在高压下工作,浪费能源;多个阀同时卸荷时间长、降低机械效率。本技术通过液压卸荷分析,设计高效节能的叠加卸荷阀实现独立卸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叠加卸荷阀,其结构简单、紧凑且效果良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块状本体。该块状本体顶面与换向阀相连,该块状本体的底面与液压阀座相连。所述块状本体上开设有A孔、P孔、T孔。所述A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P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T孔设置于块状本体的顶面,该T孔为向底面延伸的盲孔。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一G孔,该G孔为一盲孔,该G孔与所述T孔相连通。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H孔,该H孔与G孔相连通。所述H孔通过连接接头与铜管一端相连,该铜管与油箱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块状本体底面铣一B孔,该B孔为一沉孔;该B孔的位置与液压阀座的B孔位置相对,且该沉孔内镶嵌有一O型密封圈;所述块状本体底面铣一t孔,该t孔为一沉孔,其位置与液压阀座的T孔位置相对,且该t孔内镶嵌有一O型密封圈。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A孔位置与换向阀A孔、液压阀座A孔的位置相对;所述P孔位置与换向阀P孔、液压阀座P孔的位置相对;所述T孔位置与换向阀T孔位置相对。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该H孔所在的侧面为与顶面、底面、G孔所在侧面相邻的侧面。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G孔作为加工孔,所述H孔通过该加工孔与T孔相连通。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块状本体的A孔作为控制孔,P孔作为进油孔,T孔作为回油孔。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块状本体上设置有连接螺栓孔,该块状本体通过连接螺栓分别与换向阀及液压阀座相连。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块状本体采用钢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单个支路独立卸荷,可实现多个阀的同时工作,一个液压站可供多台液压设备。本技术卸荷时油泵不用在满负荷下工作,节约电能又增加油泵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充分卸荷减少了液压系统的能量损失,油温不会升高提高密封件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叠加卸荷阀缩短单作用液压缸卸荷时间,提高了系统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图1是本技术叠加卸荷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叠加卸荷阀底部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液压系统原理图。图4-1是本技术正面示意图。图4-2是本技术图4-1A-A剖面示意图。图4-3是本技术图4-1B-B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现有技术的换向阀与液压阀座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使用示意图。图中,1为P孔、2为A孔、3为T孔、4为连接螺栓孔、5为H孔、6为G孔、7为B孔、8为换向阀、9为液压阀座、10为叠加卸荷阀、11为连接接头、12为O型密封圈、13为铜管、14为t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本技术包括块状本体。该块状本体顶面与换向阀8相连,该块状本体的底面与液压阀座9相连。所述块状本体上开设有A孔2、P孔1、T孔3。所述A孔2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P孔1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T孔3设置于块状本体的顶面,该T孔3为向底面延伸的盲孔。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一G孔6,该G孔6为一盲孔,该G孔6与所述T孔3相连通。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H孔5,该H孔5与G孔6相连通。所述H孔5通过连接接头11与铜管13一端相连,该铜管13与油箱相连通。优选地,所述块状本体底面铣一B孔7,该B孔7为一沉孔;该B孔7的位置与液压阀座9的B孔7位置相对,且该沉孔内镶嵌有一O型密封圈12;所述块状本体底面铣一T孔3,该T孔3为一沉孔,其位置与液压阀座9的T孔3位置相对,且该T孔3内镶嵌有一O型密封圈12。优选地,所述A孔2位置与换向阀8的A孔、液压阀座9的A孔的位置相对;所述P孔1位置与换向阀8的P孔、液压阀座9P孔的位置相对;所述T孔3位置与换向阀8的T孔位置相对。优选地,该H孔5所在的侧面为与顶面、底面、G孔6所在侧面相邻的侧面。优选地,所述G孔6作为加工孔,所述H孔5通过该加工孔与T孔3相连通。优选地,所述块状本体的A孔2作为控制孔,P孔1作为进油孔,T孔3作为回油孔。优选地,所述块状本体上设置有连接螺栓孔4,该块状本体通过连接螺栓分别与换向阀8及液压阀座9相连。优选地,所述块状本体采用钢材质。具体地,依据图纸45号钢通过铣屑,加工成长方体。再通过钻眼铰锥螺纹,加工成以下形状叠加卸荷阀10。图1叠加卸荷阀10示意图,顶面与换向阀8连接。顶面最外侧四孔为联接螺栓孔,通过螺栓叠加在换向阀8与液压阀座9之间。顶面最上部是P孔1,进油孔。顶面中间右侧是A孔2,与换向阀8与液压阀座9的A孔相通。顶面下部是T孔3,通过此孔回油。前面G孔6与T孔3钻通,钻入到中间位置与H孔5相通。G孔6攻1/8"NPTN26的锥螺纹,用丝绪封闭。H孔5通过G孔6与T孔3相通,直接攻1/4"NPTN19的锥螺纹。图2叠加卸荷阀10底部示意图,叠加卸荷阀10底面与液压阀座9连接。外侧4孔是连接螺丝孔;P孔1进油孔,液压油通过这里进入换向阀8。A孔2控制孔,穿透整个叠加卸荷阀10。B孔7不通只铣1个沉孔,镶入O型密封圈12。T孔3不通只铣1个沉孔t,镶入O型密封圈12。A、P同样铣一沉孔,镶入O型密封圈12。叠加卸荷阀10上下表面平行,叠加在换向与液压阀座9之间用O型圈密封。在连接螺丝的锁紧力下,有效保证了密封性。图5为现有技术的换向阀8与液压阀座9连接示意图,本设计在换向阀8与液压阀座9之间叠加一个叠加卸荷阀10。进油通过液压阀座9垂直穿通叠加卸荷阀10,进入换向阀8。叠加阀上对应液压阀座9与换向阀8的B孔不通,只保持液压阀座9与换向阀8A孔垂直穿通叠加阀。A孔2穿通叠加阀进入液压阀座9,通过液压管与液压缸连通。叠加阀上对应换向阀8的T孔相通,与液压阀座9不通。T孔3在叠加阀上改变方向,通过ø8铜管13穿通油箱上盖直接进入油箱。A孔2通过换向阀8实现进回油,T孔3与叠加卸荷阀10相连实现卸油。液压泵的卸荷通过液压阀座9,液压缸的卸荷通过叠加卸荷阀10。两个完全独立的卸荷系统,液压泵卸荷压力高但影响不到液压缸的卸荷。卸荷时液压系统卸荷受到管路、接头等阻碍,一般液压卸荷压力在0.1-0.2MPA之间。而单油管液压缸卸荷压力0-0.1MPA,两路独立卸荷避免了相互影响。工作时换向阀8同时通电,液压系统压力上升。卸荷阀关闭,液压油连通液压阀座9供油。换向阀8连通进油P与A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叠加卸荷阀,包括块状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块状本体顶面与换向阀相连,该块状本体的底面与液压阀座相连;所述块状本体上开设有A孔、P孔、T孔;所述A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P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T孔设置于块状本体的顶面,该T孔为向底面延伸的盲孔;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一G孔,该G孔为一盲孔,该G孔与所述T孔相连通;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H孔,该H孔与G孔相连通;所述H孔通过连接接头与铜管一端相连,该铜管与油箱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叠加卸荷阀,包括块状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块状本体顶面与换向阀相连,该块状本体的底面与液压阀座相连;所述块状本体上开设有A孔、P孔、T孔;所述A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P孔为一贯通顶面及底面的通孔;所述T孔设置于块状本体的顶面,该T孔为向底面延伸的盲孔;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一G孔,该G孔为一盲孔,该G孔与所述T孔相连通;所述块状本体四个侧面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H孔,该H孔与G孔相连通;所述H孔通过连接接头与铜管一端相连,该铜管与油箱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加卸荷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状本体底面铣一B孔,该B孔为一沉孔;该B孔的位置与液压阀座的B孔位置相对,且该沉孔内镶嵌有一O型密封圈;所述块状本体底面铣一t孔,该t孔为一沉孔,其位置与液压阀座的T孔位置相对,且该t孔内镶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占东,
申请(专利权)人:樊占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