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板用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363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板用的面板,其中在上承板上连接形成有多根上承式梁,其设置于一般建筑物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板结构物中的梁与梁之间,可同时进行施工作业和装饰作业,从而可构成混凝土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板用的面板,该面板具有下述效果,多根连接形成于上承板上的上承式梁将一根格构配筋以在顶部、底部钢筋上,沿左、右侧呈“之”字形弯曲的方式连接,显然这样可降低格构配筋的材料消耗,同时由于可确保接触面积,从而具有良好的焊接作业性和焊接牢固性,在上述上承式梁的顶部与底部钢筋一侧连接有垂直固定钢筋,从而可获得较高的在形成梁的钢结构或钢筋骨架上进行安装的作业性和连接牢固性。(*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板,在该面板中,在上承板上连接形成有多根上承式梁,其设置于一般建筑物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板结构物中的梁与梁之间,可同时进行施工作业和装饰作业,进而可构成混凝土板,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板用的面板,其中的上承式梁的材料消耗较少,由于可确保焊接时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使连接具有牢固性。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采用抗压材料即混凝土和抗拉材料即钢筋形成的复合结构,其是通过下述步骤形成的,临时装配形成混凝土外表面的模板,在该模板上布设钢筋,之后灌注混凝土,当养护完毕时,拆除模板,上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物构成建筑结构物的主体。由于上述结构物采用胶合板、角钢等部件临时装配模板,在进行了在其上的配筋作业的成形步骤和混凝土养护后,需要将上述模板拆除的拆模工序,这样所需的工期较长。特别是上述结构物会产生下述的问题,即由于模板很容易附着于混凝土的表面上,这样显然在拆卸模板时,很难将模板拆下,伴随着上述情况,由于结构物的表面发生不良,则要求进行另外的表面装饰工序,并且由耐久力较差的材质形成的上述模板因拆模时受到损坏,从而很难再次使用,进而会造成大量材料的浪费等。作为一种针对上述的已有技术的改进技术方案,人们提出了不采用上述模板的方法,即按原样以用于形成混凝土外表面的结构物用作混凝土结构物的一部分的方法。在上述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采用上承板的方法,其优点在于由于该方法仅仅通过将上承板架设于梁与梁之间的方式,逐个进行该上承板的设置作业,从而无需临时装配模板以及拆卸模板工序,可为操作人员提供安全的作业空间,由于不必设置单独的安全网等,从而可大大缩短整个工期。但是,与已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上承板的方法具有下述问题,即虽然无需装配模板和拆卸模板工序,但需要单独配筋以便确保上承板的强度以及上承板与混凝土之间的牢固连接,这样与一般的模板工程不同,需要较多的作业工序。于是,人们开发了许多解决采用上述上承板的技术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技术方案。首先,在附图说明图1中,由于可提供有下述的面板,该面板连接形成有多根上承式梁(10),该上承式梁(10)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上承板(20)上以相对的方式设置有沿顶部、底部钢筋(12)、(14)、(14’)外侧呈倾斜状延伸的2根格构配筋(15)、(15’),这样通过将上述面板设置于梁(H)与梁(H)之间,便可完成其设置作业,因此无需进行单独的配筋,使作业工序达到最小,从而可有效提高作业性,并可有效缩短结构施工的工期。但是,上述的面板具有这样的问题,该问题为其形成下述结构,在该结构中,上述上承式梁(10)以相对的方式形成有格构配筋(15)、(15’),该格构配筋(15)、(15’)支承顶部钢筋(12)和多根底部钢筋(14)、(14’),由于采用过多的上述格构配筋(15)、(15’),这样会造成材料浪费,由于对该格构配筋进行焊接的焊接次数增加,从而作业性较差,这样会造成制造成本的上升,在上述上承式梁(10)中的相对设置的格构配筋(15)、(15’)之间形成有空间,在浇注混凝土时,骨料不容易流入上述空间。此外,在图2中,由于可提供这样的面板,该面板通过横向辅助格构配筋(17),连接形成有上承式梁(10),该上承式梁(10)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上承板(20)上,在顶部、底部钢筋(12)、(14)之间以沿上下弯曲的方式连接有格构配筋(15),该格构配筋(15)中的顶部弯曲部与顶部钢筋(12)的底部连接,而其底部弯曲部与底部钢筋(14)的顶部连接,这样与图1的面板相比较,图2的面板中的格构配筋(15)的材料消耗较少,混凝土的浇注作业较容易,但是尽管格构配筋(15)连接于顶部、底部钢筋(12)、(14)之间,而在将上述上承式梁(10)连接于上承板(20)上时,由于其接触面积较小,显然上述的连接作业性较差,从而连接牢固性较差,此外上述上承式梁(10)还具有这样的问题,即支承该上承式梁(10)的横向辅助格构配筋(17)会造成材料消耗,焊接作业性和焊接牢固性降低。本专利技术是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已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在该面板中,多根连接形成于上承板上的上承式梁在顶部、底部钢筋上,以沿左右侧呈“之”字形弯曲的方式连接有一根格构配筋,这样格构配筋的材料用量减少,此外由于可确保接触面积,从而可具有良好的焊接作业性和焊接牢固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在该面板中,在上述上承式梁的顶部与底部钢筋的侧方连接形成有垂直固定钢筋,这样具有良好的、在形成梁的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上的设置作业性和设置牢固性。下面参照附图对实现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图1为已有的面板的第1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为已有的面板的其它实施例的正面结构图;图3和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上承式梁,其中图3表示在两端形成有垂直固定钢筋的形式,图4表示在两端形成有弯曲的固定钢筋的形式;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面板的第1实施例的侧面结构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面板的其它实施例的侧面结构图;图7为处于图3所示的设置使用状态的侧面结构图;图8为处于图4所示的设置使用状态的侧面结构图。如图3、4、5和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混凝土板用面板在上承板(20)上连接形成有多根上承式梁(10)。在上述上承式梁(10)中,一根格构配筋(15)以“之”字形状在顶部钢筋(12)和底部钢筋(14)上延伸,以从外侧将顶部钢筋(12)、(14)抱住的方式弯曲的支承部(32)、(32’)以及沿水平方向弯曲的支脚(34)、(34’)以左右错开并相对的方式连接。此时,上述支脚(34)、(34’)朝向底部钢筋(14)的外侧方向弯曲,或朝向与其相对的内侧方向弯曲。此外,上述面板(10)在顶部钢筋(12)、(14)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垂直固定钢筋(40)或垂直固定钢筋(40’),如图3所示,上述垂直固定钢筋(40)的顶端与顶部钢筋(12)连接,其中间部与底部钢筋(14)连接,如图4所示,上述垂直固定钢筋(40’)的顶端和中间部分别与顶部和底部钢筋(12)、(14)连接,其底部形成弯曲部(42)。上述上承板(20)由具有耐腐蚀性强的材料形成,如图5所示,其由凹部(22)与凸部(23)连接形成,该上承板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即在凹部(22)的顶面通过形成凸缘部(25)的方式与上承式梁(10)连接,或按照下述方式构成,如图6所示,即在具有规定高差的多个抬起部(26)之间形成凸缘部(25),在该凸缘部(25)上连接有上承式梁(10)。前面未说明的标号28、29表示将相邻的上承板(20)之间连接的搭接部,标号27表示设置各种管的管接纳空间。下面对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作用进行描述。由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构成面板的上承式梁(10)是以“之”字形状弯曲的方式将一根格构配筋(15)连接于顶部、底部钢筋(12)、(14)上的,而支承部(32)、(32’)以从外侧将顶部、底部钢筋(12)、(14)抱住的方式在纵向的左、右侧连接,这样可降低格构配筋(15)的材料消耗,此外可在确保顶部、底部钢筋(12)、(14)与格构配筋(15)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的情况下将其焊接固定。此外,由于在上述上承式梁(10)与上承板(20)连接时,可通过沿水平方向弯曲的支脚(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板用的面板,在该面板中,在上承板(20)上连接形成多根上承式梁(10),该上承式梁(10)在顶部钢筋(12)与底部钢筋(14)上连接形成有格构配筋(15),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承式梁(10)中,一根格构配筋(15)在顶部、底部 钢筋(12)、(14)上呈“之”字形状延伸,以将从外侧抱住顶部、底部钢筋(12)、(14)的方式弯曲的支承部(32)、(32’)以及沿水平方向弯曲的支脚(34)、(34’)以左右相对并错开的方式连接,上述上承式梁(10)的两侧具有垂直固定钢筋(40),该垂直固定钢筋(40)的顶端与顶部钢筋(12)连接,其中间部与底部钢筋(1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坤柳莹
申请(专利权)人:海东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