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加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燃气加热炉为常见的加热设备,现有的加热炉的炉内往往采用的是燃料烧嘴喷射出单一火焰至燃烧腔中,这样在对燃烧腔中的螺旋加热管进行加热时容易产生受热不均匀,燃烧效率低的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炉内燃烧更加均匀的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及其方法。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包括燃烧炉体,所述燃烧炉体为竖向姿态的柱形空腔结构;所述燃烧炉体的炉腔内壁呈螺旋状盘旋设置有螺旋加热管;所述螺旋加热管的螺旋上端连通连接冷水供给管,所述螺旋加热管的螺旋下端连通连接热水出水管;所述螺旋加热管螺旋内侧同轴心设置有加热炉芯。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炉芯包括进气圆盘和蓄气圆盘,所述进气圆盘同轴心于所述蓄气圆盘下方;所述进气圆盘的内部同轴心设置有圆盘状进气腔;所述蓄气圆盘的内部同轴心设置有环柱状蓄气腔;还包括至少一根硬质燃气换热管,所述硬质燃气换热管竖向设置,且所述硬质燃气换热管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进气圆盘和蓄气圆盘,且所述硬质燃气换热管上端与蓄气腔连通,硬质燃气换热管下端与所述进气腔连通;还包括燃气供给管,所述燃气供给管的出气端连通连接所述进气腔;还包括助燃空气导入管,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为硬质导管结构;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同轴心穿过所述蓄气圆盘;助燃空气导入管上下端封闭,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的下端与所述进气圆盘的上端面间距设置;还包括出烟换热管,所述烟换热管为贯通硬质管体结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炉体(22),所述燃烧炉体(22)为竖向姿态的柱形空腔结构;所述燃烧炉体(22)的炉腔内壁呈螺旋状盘旋设置有螺旋加热管(28);所述螺旋加热管(28)的螺旋上端连通连接冷水供给管(24),所述螺旋加热管(28)的螺旋下端连通连接热水出水管(23);所述螺旋加热管(28)螺旋内侧同轴心设置有加热炉芯(2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燃烧炉体(22),所述燃烧炉体(22)为竖向姿态的柱形空腔结构;所述燃烧炉体(22)的炉腔内壁呈螺旋状盘旋设置有螺旋加热管(28);所述螺旋加热管(28)的螺旋上端连通连接冷水供给管(24),所述螺旋加热管(28)的螺旋下端连通连接热水出水管(23);所述螺旋加热管(28)螺旋内侧同轴心设置有加热炉芯(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芯(27)包括进气圆盘(3)和蓄气圆盘(10),所述进气圆盘(3)同轴心于所述蓄气圆盘(10)下方;所述进气圆盘(3)的内部同轴心设置有圆盘状进气腔(18);所述蓄气圆盘(10)的内部同轴心设置有环柱状蓄气腔(19);还包括至少一根硬质燃气换热管(29),所述硬质燃气换热管(29)竖向设置,且所述硬质燃气换热管(29)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进气圆盘(3)和蓄气圆盘(10),且所述硬质燃气换热管(29)上端与蓄气腔(19)连通,硬质燃气换热管(29)下端与所述进气腔(18)连通;还包括燃气供给管(1),所述燃气供给管(1)的出气端连通连接所述进气腔(18);还包括助燃空气导入管(11),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11)为硬质导管结构;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11)同轴心穿过所述蓄气圆盘(10);助燃空气导入管(11)上下端封闭,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11)的下端与所述进气圆盘(3)的上端面间距设置;还包括出烟换热管(25),所述烟换热管(25)为贯通硬质管体结构,所述换热烟管(25)同轴心于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11)内腔,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11)与所述换热烟管(25)之间形成助燃空气通道(21);所述换热烟管(25)的上端出烟端从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11)的上端穿出,所述换热烟管(25)下端为进烟口(2),所述进烟口(2)所在高度与所述助燃空气导入管(11)下端所在高度相平;位于蓄气圆盘(10)下方的助燃空气导入管(11)为助燃空气导入下管(16);所述助燃空气导入下管(16)的壁面呈圆周阵均布有若干镂空孔(17),所述助燃空气通道(21)中的助燃空气可通过各所述镂空孔(17)排出;还包括助燃空气供给管(26),所述助燃空气供给管(26)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助燃空气通道(21)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然气燃烧的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四根竖向设置的燃气喷管;四根燃气喷管分别为第一燃气喷管(9)、第二燃气喷管(7)、第三燃气喷管(15)和第四燃气喷管(14);第一燃气喷管(9)、第二燃气喷管(7)、第三燃气喷管(15)和第四燃气喷管(14)的上端固定连接蓄气圆盘(10),且第一燃气喷管(9)、第二燃气喷管(7)、第三燃气喷管(15)和第四燃气喷管(14)的上端共同连通所述蓄气腔(19);所述第一燃气喷管(9)、第二燃气喷管(7)、第三燃气喷管(15)和第四燃气喷管(14)沿所述蓄气圆盘(10)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所述助燃空气导入下管(16)的管长与所述第四燃气喷管(14)的管长相等;所述第一燃气喷管(9)、第二燃气喷管(7)、第三燃气喷管(15)和第四燃气喷管(14)的管长分别L1、L2、L3、L4;满足2×L1=L2、3×L1=L3、4×L1=L4;所述第一燃气喷管(9)、第二燃气喷管(7)、第三燃气喷管(15)和第四燃气喷管(14)下端喷口的正下方分别水平同轴心设置有第一散火盘(8)、第二散火盘(6)、第三散火盘(13)和第四散火盘(12);所述第一散火盘(8)、第二散火盘(6)、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兰英,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劲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