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21143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0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高压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构架柱、设置在一对所述构架柱之间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方,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横梁依次连接A相导线、C相导线、A′相导线、C′相导线,沿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横梁依次连接有B相导线、B′相导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变电站出线构架能够显著减小变电站的占地面积。

A Substation Output Framework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igh voltage electricity, and discloses a substation outgo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ubstation outgoing frame, which comprises a pair of frame columns with intervals, a first cross beam and a second cross beam between the two frame columns. The second cross beam is arranged above the first cross beam, and the first cross beam is connected with phase A conductors and phase C conductors in turn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first cross beam. Phase traverse, A'phase traverse and C'phase traverse are connected with B phase traverse and B'phase traverse in turn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second traverse beam. The substation outgoing fram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rea occupied by the sub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
本技术涉及高压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
技术介绍
随着电网建设规模不断发展,变电站数量越来越多,变电站的建设占用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现有的变电站的出线构架采用三相导向水平排列的结构,间隔宽度较大,造成变电站的整体占地面积大。因此,有必要对变电站的出线构架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变电站出线构架,可以减小变电站的整体占用面积。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构架柱、设置在一对所述构架柱之间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方,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横梁依次连接A相导线、C相导线、A′相导线、C′相导线,沿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横梁依次连接有B相导线、B′相导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B相导线与所述A相导线以及所述C相导线平行,且所述B相导线与所述A相导线以及所述C相导线的距离相等。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B′相导线与所述A′相导线以及C′相导线平行,且所述B′相导线与所述A′相导线以及C′相导线的距离相等。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构架柱依次设置的第一构架柱与第二构架柱,所述第二构架柱设于所述第一构架柱上端,所述第一构架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二构架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梁连接,所述第二构架柱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构架柱呈三角形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变电站出线构架采用双层横梁的出线结构,将B相导线与B′相导线设置在第二横梁上,有效的减小了变电站出线构架的出线宽度,从而显著的减小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技术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组合。请一并参照图1与图2,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主视图。本技术提供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包括一对构架柱1、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一对构架柱1作为变电站出线构架的主体结构间隔设置,第一横梁2、第二横梁3固设于一对构架柱1之间,作为三相导线出线的载体,本实施例中,第二横梁3设于第一横梁2的上方,沿第一横梁2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横梁2上依次连接有A相导线、C相导线、A′相导线、C′相导线,沿第二横梁3的长度方向上,第二横梁3上依次连接有B相导线、B′相导线,通过第一横梁2与第二横梁3的垂直设置结构,使三相导线呈三角形结构分布,相比于传统的水平式排布结构,显著的减小了变电站出线构架的宽度,进而显著降低了变电站的占地面积。作为优选的实施例,B相导线与A相导线以及C相导线平行,且B相导线与A相导线以及C相导线之间的距离相等,B′相导线位与A′相导线以及C′相导线平行,且B′相导线与A′相导线以及C′相导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构架柱1包括竖直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构架柱10、第二构架柱11,第二构架柱11设于第一构架柱10的上端,第一构架柱10的上端与第一横梁2固定连接,第二构架柱11的上端与第二横梁3固定连接,第二构架柱11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构架柱10以及第一横梁2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构架柱10呈三角形结构,其一边平行设置于地面上,以提供稳固的支撑。本技术还进一步提供了基于220KV变电站出线构架的尺寸规划,以便于理解,在该方案中,A相导线、C′相导线与相邻的构架柱1之间的距离为3m,A相导线与C相导线、A′相导线与C′相导线之间的距离为4m,C相导线与A′相导线之间的距离为6m,B相导线、B′相导线分别与相邻的构架柱1之间的距离为5m,如此,该实施例中,第一横梁2需要的长度为20m,而传统的水平排布的变电站出线构架,A相导线、B相导线、C相导线、A′相导线、B′相导线、C′相导线依次设置,A相导线、B相导线、C相导线之间的距离为3.25m,A′相导线、B′相导线、C′相导线之间的距离为3.25m,C相导线与C′相导线之间的距离为6m,A相导线、A′相导线分别与相邻的构架柱之间的距离为3m,因此,传统的水平分布的变电站出线构架的宽度为25m,可见本技术的变电站出线构架可以显著减小出线构架的宽度,进而显著减小变电站的占地面积。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进行的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构架柱、设置在一对所述构架柱之间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方,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横梁依次连接A相导线、C相导线、A′相导线、C′相导线,沿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横梁依次连接有B相导线、B′相导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出线构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构架柱、设置在一对所述构架柱之间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方,沿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横梁依次连接A相导线、C相导线、A′相导线、C′相导线,沿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横梁依次连接有B相导线、B′相导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出线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B相导线与所述A相导线以及所述C相导线平行,且所述B相导线与所述A相导线以及所述C相导线的距离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有为刘忠文王晓欢陈卫东王连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